徐瀚: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

徐瀚: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
2024年06月11日 16:42 金融电子化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进一步明确了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任务。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国家队、主力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工作决策部署,不断完善三农金融事业部、三农与普惠产品创新专业委员会等管理体制,构建“三农”领域科技资源专项保障机制,大力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数字化创新路径,以数字金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    徐瀚

加强线上线下协同,推动乡村振兴全渠道融合发展

农业银行充分发挥2.1亿月活的线上流量优势以及2.3万个网点的线下渠道优势,统筹推动多渠道协同发展,强化线上线下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发展塑造新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展“三农”金融服务半径。

线上线下同时发力,同步发展。大力发展手机银行线上主阵地,以“界面更加简单、功能更加流畅、惠农特色更加显著”为目标,聚焦惠农贷款、存款等基础金融需求,持续优化掌银乡村版,进一步降低农村金融服务APP的操作门槛。持续提升网点数字化服务水平,通过推动网点转型发展,不断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提升客户体验,推动柜面高频业务实现“五个一次”。大力发展惠农通服务点,满足偏远山区、空白乡镇等地区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在提供便捷的查询、转账、消费、取现等基础金融服务的同时,开展业务预约、客户引荐等更加丰富的便民服务内容,真正打通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农业银行在杭州市下姜村开设的惠农金融服务点

线上线下协同服务,融合发展。打通手机银行、网点柜面、远程银行、营销PAD等多个渠道,合力赋能更精准、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实现更简单、更流畅的作业执行。打通线上认证体系和线下服务流程,通过线上线下交易联动,客户在柜面用手机银行刷码即可认证身份并办理业务,进一步扩大“无卡化”范围,提升客户体验。创新“现场+远程”作业模式,运用人脸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推出“单人实地调查+远程座席辅助调查”模式进行农户信息建档,较原有的双人实地调查模式,能够有效缓解基层客户经理人手不足的难题。

加快以“数”赋能,构建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

农业银行高度重视“三农”大数据价值,在传统资产数据基础上,多维度拓展农户行为数据、生产交易数据,将数据资产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在“获数”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用数”,依靠“数据+算法”挖掘数据潜能,促进数据应用,为农村客户提供更加精准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内聚外引,丰富数据资产。采用“内部聚集+外部引入”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以宽表、标签、模型等形态沉淀形成数据资产,打造了业界规模最大的“三农”可信大数据库。内部数据方面,推出业界首个“三农”信息建档模式,由客户经理深入乡间地头和偏远地区为农户逐一建立信息档案,利用人脸识别、联网检查、GPS定位等技术,实现农户信息采集、核查、受理一站式作业,将涉农数据转化为信用信息。外部数据方面,加强与各地大数据中心、政务平台进行涉农数据合作,将数字政务、数字乡村等公共基础数据与农业银行场景金融建设、农户信息建档等工作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数据来源、提升数据质量。

精准识别,深化数据应用。以“用数”为主线,推动数据应用与业务经营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农贷客户数据资源,利用数理统计、机器学习等方法构建营销模型,精准识别有贷款需求且风险可控的农户,打造可识别、可落地、可追踪、可统计的精准营销闭环,逐步实现涉农贷款从传统指导式营销向数字化、精准化营销转型,构建数据驱动的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

创新数字化金融产品,不断提升服务“三农”质效

农业银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紧贴农村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和农业生产经营需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优势,为农村客户提供多元化、广覆盖、高效率的数字化金融产品,切实提升“三农”客户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便利性。截至2023年末,全行县域乡村振兴产品有281个,其中区域特色产品达255个。

精心打磨拳头产品“惠农e贷”。依托金融科技手段,推出线上化的农户信贷产品“惠农e贷”,采用“信息建档+线上办贷”作业模式,通过客户经理上门建档调查,采集建立信息档案,系统自动核定授信额度,为客户提供线上线下多渠道贷款服务。“惠农e贷”推出至今,实现全国县域的全覆盖,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已成为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深耕农村市场的独特品牌。

打造纯线上产品“惠农网贷”。为进一步提升农户体验和办贷效率,农业银行推出纯线上互联网农户贷款产品“惠农网贷”,以行内外涉农大数据为基础,实行模型自动化决策,为农户提供贷款申请、授信审批、合同签订、用款还款全流程线上化服务,真正实现了农户贷款的“足不出户、秒申秒贷”。目前,“惠农网贷”已覆盖粮食、种业、棉花、花卉、烟草、生猪、肉牛等多个农业产业和交易场景,累计投放170亿元。

业内首创活体抵押“智慧畜牧贷”。为破解传统贷款模式中活畜资产无法抵押、贷后监管难等问题,农业银行发挥金融科技优势,研发“智慧畜牧贷”产品。运用电子耳标、智能项圈、电子围栏、生物识别等物联网终端设备及AI技术,实时采集畜牧活体数据进行在线监测,实现银行对还款来源的智慧化监管,使活体牲畜抵押贷款“放得出、管得住”成为现实。目前,农业银行在线监管活畜超300万头,向畜牧行业投放畜牧贷款超100亿元。

丰富涉农场景,推动金融服务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

农业银行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依托开放银行平台,与各市场主体共同构建开放合作、丰富多元、快速迭代的涉农数字化场景生态,跨越传统经营边界,服务百姓日常生活。

建设发布“农银惠农云”数字乡村服务平台。依托云计算技术引入SaaS化服务模式,打造“农银惠农云”数字乡村平台,搭载服务农业生产、农村政务和农民生活三大系列28类智慧场景,初步构建了数字乡村场景“超市”,实现了各类涉农场景的统筹管理,以场景金融深度融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目前,“农银惠农云”平台已覆盖超2600个县区,入驻县乡政府、村两委、涉农企业等客户超13万个,初步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客户基础。

“农银惠农云”数字乡村服务平台

构建完善的数字乡村场景服务。在农村政务领域,建设“信用村信用户场景”,通过对行政村进行打标和评定,探索建立统一的村级信用评价体系,为县乡村政府提供管理抓手。在深化银政合作的同时,建立银村金融服务纽带,精准识别农户信用状况和金融需求,为信用村信用户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目前服务信用村超3万个。在农业生产领域,建设“智慧市场场景”,围绕涉农专业市场支付结算、物业管理、检测防疫、线上融资等服务需求,推出线上线下经营一体化、生产销售链条全覆盖的智慧市场综合服务解决方案,助力提升涉农市场的生产运行效率。在农民生活领域,建设“e推客贷款推荐场景”,为县乡村政府以及有助农需求的企事业单位提供便捷高效的联审推荐线上化系统,进一步丰富办贷渠道,e推客已拓展2.6万个各类合作机构、68万客户,授信金额近230亿元。

强化“技防”能力,打造数字化风险防控体系

农业银行树牢金融安全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技防”能力,打造数字化的风险防控体系,以数据驱动风险管理为主,实现贷前风险可“预”、贷中风险可“控”、贷后风险可“管”三位一体的全面风险管理。同时,依托数字化风控中心,构建总分协同的集中化风控作业模式,提升风险预警覆盖面与处置效率。

建设统一的数字化风险防控体系。构建企业级智能反欺诈平台,整合外部权威数据及行内风险名单数据,基于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知识图谱等技术构建AI模型并持续迭代优化,实现欺诈风险的监测、控制与处置一体化管控,将信贷风险关口前移,有效防范涉农信贷业务的欺诈风险。打造数字化信用管理平台,深度运用云计算、分布式等科技工具,建设额度、用信、风控、运行等十大服务中心,在贷前、贷中环节实施柔性提示或刚性控制,在贷后环节进行统一自动化监测和流程化处置,实现全流程的信用风险管理。持续优化风险管理、反洗钱智能监控、黑名单管控等风控系统,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数字化风险识别与管控,为“三农”金融业务保驾护航。

创新集中化的风控作业模式。成立数字化风控中心,运用人工智能、卫星遥感、视频解析等技术,创新“集约化监控+集中化作业”相融合的信贷风险监控模式。通过建设统一监测平台“烽火平台”,集中研发风险监测规则和模型,实现对各类预警信息的集中发布和一体化处理;通过搭建集中作业平台,组建预警核查、逾期催收等四个专业化作业团队和一个质量控制团队,开展风险核查、贷后检查、反欺诈、逾期催收、不良处置准备等集中作业,更好保证风险信号处置的客观性、专业性和时效性。该模式显著提升了风险监测及核查效果,日均集中作业工单量达4.2万条,替代了基层行约90%的贷后检查工作量。

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农业银行将牢记初心使命,坚守“服务三农”主责主业,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精神,以“数据”为主线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和释放金融数据要素潜能,构建高水平数字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质效。同时,顺应时代脉搏,把握AI应用的发展趋势,在做深、做实数字化的基础上,加强智能化运用,探索从“互联网+”逐步迈向“AI+”“数据X”,加快建成客户体验一流的智慧银行,以更高质量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农行智慧和农行方案!

(此文刊发于《金融电子化》2024年5月上半月刊)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