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机数量减少是移动支付普及和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其影响涉及多方面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层面:
一、对用户体验的直接影响
现金服务便利性下降:依赖现金的群体(如老年人、偏远地区居民)面临取款困难,需花费更多时间前往银行网点办理业务。部分用户反映即使找到ATM机,也存在存款功能故障或标识不清的问题。
应急场景风险增加:当手机断电、网络故障或需大额现金时(如春节发红包),ATM机减少可能导致临时取款需求无法满足。
二、对银行运营的影响
成本压力缓解:单台ATM机年维护成本高达10万元,数量减少直接降低银行运营支出。但剩余设备的维护效率要求提高,部分银行通过功能升级(如人脸识别、政务缴费)提升单机服务能力。
业务模式转型:超过50家银行逐步关闭无卡存取款、扫码存款功能,推动用户向线上渠道迁移,加速数字化服务替代。
三、对社会经济的长期影响
支付习惯重构:00后等年轻群体中,超半数未使用过ATM机,现金交易场景加速向移动支付转移。2024年非现金支付业务量同比增长5.5%,凸显无现金社会趋势。
区域服务差异显现:市区ATM机数量降幅达30%,而乡镇因中老年用户需求稳定,设备淘汰速度较慢。例如四川某县城ATM交易量仍保持稳定。
产业链转型压力:传统ATM制造商(如日本OKI)退出中国市场,相关企业转向智能终端研发,但行业整体规模萎缩导致从业人员转行。
四、潜在风险与平衡措施
特殊群体保障需求:央行明确要求“不得拒收现金”,部分银行通过增设适老化ATM机(大字界面、语音指导)缓解老年用户不便。
技术冗余风险:极端情况下(如自然灾害、系统瘫痪),现金作为“最后支付手段”的功能可能被削弱,需保留一定规模的应急服务网络。
五、未来发展趋势
ATM机不会完全消失,但功能将向多功能智能终端转型。例如苏州银行推出外卡取现服务,浙商银行试点“政务+金融”一体机,整合社保查询、税费缴纳等功能。这种进化既符合监管对支付多样性的要求,也适应了数字人民币推广带来的技术升级需求。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1102288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第一财经日报
每日经济新闻
贝壳财经视频
尺度商业
财联社APP
量子位
财经网
华商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