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泡泡玛特Labubu系列补货问题,综合多方信息整理如下:
一、补货现状与消费者困境
全球性缺货与机制不透明
Labubu系列自2024年爆火后,线上线下长期“一娃难求”。中国内地门店普遍无现货,消费者需通过小程序抢购,但成功率极低。补货时间由系统随机安排,店员无法提供具体信息,部分门店甚至仅展示样品。韩国、英国等地因抢购冲突多次暂停线下销售,海外市场同样面临供货不足。
线上抢购难度大
官方线上渠道(如小程序、电商平台)常因高并发流量崩溃,预售期可长达4个月。即便收到补货通知,消费者常面临“前方数千人排队”的困境,热门款(如一代心动马卡龙)抢购成功率不足1%。部分消费者反映“两年未抢到心仪款式”。
黄牛与技术漏洞
黄牛利用“科技”手段批量抢购,在补货群中宣称“门店新品已被技术锁定”,并倒卖补货群入群资格(售价几元至十几元)。二手市场溢价惊人:原价599元的联名款炒至近2万元,隐藏款溢价超30倍,部分单品成交价超10万元。
二、补货延迟的核心原因
供应链承压
尽管中国纺织产能充足,但Labubu生产工艺复杂(如搪胶、刺绣),导致生产周期延长。2025年初订单积压严重,部分产品生产周期延长至180天,加剧供需失衡。
市场需求远超预期
Labubu系列2024年为泡泡玛特贡献30亿元营收,同比增长7倍。国际市场需求激增(北美市场收入增长560%),进一步压缩国内消费者购买空间。
渠道管理缺陷
部分门店未严格执行限购政策,黄牛雇佣多人“端盒”(整盒购买)。即便限购,普通消费者仍难以抢购,如杭州新店开业首日因黄牛扫货引发混乱,最终闭店整改。
三、品牌应对与争议
限购与安全措施
国内部分商场实施“一人一娃”限购,并安排安保维持秩序;英国改用线上摇号购买,韩国暂停线下销售。但这些措施被质疑为“临时补救”,未能根治问题。
产能与信息优化
泡泡玛特声称已扩充越南工厂产能,并开发动态库存系统,但消费者认为补货通知仍存在延迟和信息不对称。部分粉丝呼吁公开补货时间表,但品牌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
法律与版权争议
市场监管部门整治义乌等地盗版产业链,但高仿品仍通过直播、跨境平台流通。消费者维权困难,部分买家遭遇真假混卖情况。
四、消费者行为与市场影响
情绪消费与社交符号化
Labubu被赋予“陪伴价值”和“圈层身份认同”,部分消费者为集齐全系列花费超10万元。社交媒体开箱视频助推“集邮式消费”,衍生代抢、代拍等灰色产业。
资本市场反馈
Labubu热潮推动泡泡玛特市值突破3000亿港元,股价两年内暴涨超30倍。但分析师警告其依赖明星IP和Z世代消费的模式存在泡沫风险,董事会及大股东近期减持引发市场担忧。
舆论分化与理性呼吁
核心粉丝认为Labubu文化价值不可替代,而大众批评其营销逻辑“类赌博化”。多地消保委呼吁设定消费红线,警惕“符号消费”,推动校园消费教育。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1102288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