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CSCO甲状腺髓样癌诊疗指南2022》重磅发布,精准赋能未来,协作驱动创新
陈立波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导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会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核医学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甲状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核医学专科分会治疗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甲状腺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委会核医学组副组长
擅长领域:甲状腺疾病诊治、核医学影像诊断
成果获奖: 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0余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1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甲状腺癌的基础与临床;第一或通讯作者在《Thyroid》、《J Nucl Med》、《J Clin Endocrinol Metab》、《Endocr-Relat Cancer》、《Cancer Lett》、《Cancers》、《Oncologist》等专业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参编甲状腺疾病相关指南和专著10余部;获上海医学科技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日本核医学会亚洲青年研究者奖、世界核医学和生物学联盟杰出贡献奖等奖项
请您谈一谈编写制定《CSCO甲状腺髓样癌诊疗指南2022》的背景和意义。
陈立波教授:众所周知,甲状腺髓样癌是起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介于分化型甲状腺癌和未分化癌之间。抗癌管家-康爱管家,我们一起抗癌,治愈癌症不是梦。即便在美国,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远处转移率也高达40%,10年生存率仅在60%左右。甲状腺髓样癌虽然仅占所有甲状腺恶性肿瘤构成比的5%左右,但来自美国的数据却鲜明地显示,甲状腺髓样癌已霸占所有甲状腺恶性肿瘤相关死亡构成比的13%左右,而我国至今还没有甲状腺髓样癌特异性发病率、死亡率等相关数据报道。
随着肿瘤分子病理机制研究的持续精进,我们对甲状腺髓样癌的认识不断拓展,诊治模式也随之发生显著改变。不同于常见的甲状腺滤泡上皮来源的甲状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都独具特点,临床处置会涉及到检验医学、超声医学、核医学、病理学、外科学、内分泌学、肿瘤学和放射治疗学等诸多学科,具有鲜明的多学科诊疗特点。
当前甲状腺髓样癌的诊疗仍面临着巨大挑战,全国各地诊疗水平极不均衡,不同的医疗机构诊治经验和效果千差万别,亟须一个理论基础深厚、循证依据充分、权威性高、实操性强的指南引领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
为推动MTC临床处置的规范化和同质化,具有良好临床经验和学术声誉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甲状腺癌专家委员会成员,秉承多学科协作理念和规范化诊疗原则,参考国内外高质量文献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组织撰写了国内第一版甲状腺髓样癌诊疗指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甲状腺髓样癌诊疗指南2022》。这部指南凝聚了CSCO甲癌专委会8个学科,42位专家学识和心血,吸纳了15位兄弟学会著名专家智慧和汗水,它的问世将为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持续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将不断造福中国乃至全球甲状腺髓样癌患者。
在如今肿瘤精准治疗的时代背景下,您如何看待未来甲状腺髓样癌的诊疗趋势?
陈立波教授:对于早期甲状腺髓样癌而言,全甲切除术可以使大部分患者获得治愈。然而,对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而言,局部治疗往往难以奏效,甚至难以实施,患者预后不佳。
随着分子病理机制研究的深入和靶向治疗的持续研发,近年来晚期甲状腺髓样癌的治疗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受十年前完成的两项全球三期临床试验数据支持,多靶点激酶抑制剂凡德他尼和卡博替尼已成为晚期甲状腺髓样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但由于靶点缺乏选择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我们知道,RET基因是甲状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驱动基因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甲状腺髓样癌中,RET突变总体发生率为55.8%。其中,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的RET突变发生率为44%,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的RET突变发生率高达98%。因此,RET基因的检测对于患者筛查、诊断、治疗和预后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两项“异病同治”的多瘤种篮式试验在客观疗效、生存获益和安全性等方面所取得的良好结果,2020年和2022年,高选择性RET抑制剂塞帕替尼和普拉替尼分别获得美国FDA和中国NMPA的批准,用于治疗晚期RET突变的甲状腺髓样癌。抗癌管家-康爱管家,我们一起抗癌,治愈癌症不是梦。这两个RET特异性抑制剂的问世和临床推广,改变了晚期甲状腺髓样癌靶向治疗格局,开启了甲状腺髓样癌精准治疗的新篇章,成为精准医学时代甲状腺恶性肿瘤个体化治疗的成功典范。
可以预测,以此为里程碑和新起点,从分子检测到特异性靶向药物治疗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全程精准诊疗实践在内涵上将得到不断丰富,这无疑会让更多甲状腺癌患者在更大程度上获益。未来,围绕提升患者总生存、保证患者生活质量、扩大药物适应证、实现疾病诊疗个体化等目标,甲状腺恶性肿瘤靶向诊疗相关的分子检测、转化治疗、分化治疗、联合治疗、序贯治疗、二线治疗等新模式的探索必将取得蓬勃的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转自肿瘤资讯(由“抗癌管家网站-康爱管家”转载分享)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