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5年的微信支付分

迟到5年的微信支付分
2020年06月06日 18:02 见闻财经组

6月3日,微信支付分正式上线,这一次是对所有人开放。

在朋友圈里,小马哥亲自下场为自家产品带盐,拿着“835”的高分四处求战;一个对比是,几年前,小马哥以“保护用户隐私”为由叫停了这类项目的开发。

有芝麻信用分这个先行者,“隐私”显然不是这类业务的根本制约所在。

和老对手相比,微信在信用体系方面,为何晚到这么多年?

错失机遇

2015年1月,央行批准了8家公司开展第一批个人征信试点业务,其中就包括了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

正是借此契机,支付宝在当月“顺理成章”地推出了“芝麻信用”,5年多的时间,其已涵盖了住宿、出行、消费、贷款、签证等多个领域。

但当时的腾讯征信并未急于跟进,据报道称,腾讯征信之所以如此低调,和马化腾有关。

据说腾讯征信的负责人曾去向马化腾汇报产品情况,却被马化腾叫停:“这样的产品,不就是买卖个人数据吗?”随后马化腾以“保护用户隐私”为由,要求产品停止开发。

但在见闻财经看来,有芝麻信用在前探路,“隐私”乃至监管在当时显然不存在太多制约,企业只要处理好用户的数据授权,问题便不大。

后来马化腾的态度也确实有所转变,在2016年腾讯峰会上曾提到了“会把每一个用户的信用长期记录下来”,保障合作伙伴的权益。

2017年8月8日的“无现金日”,筹备已久的腾讯信用上线,并向部分手机QQ超级会员用户开启了测试权限;2017年11月16日,腾讯信用通过接入乘车码小程序、摩拜免押金骑车等方式,首次出现在了微信端。

不过,机遇这种东西,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2018年1月30日,腾讯信用宣布在全国开启公测,但在1天后却紧急下线。

据当时财新记者从接近央行征信局人士了解到,此次叫停是央行征信局对腾讯征信窗口指导的结果。“还是滥用征信和信用的老问题。”

据了解,2018年的市场上,除了芝麻信用分,已经有了像前海征信的好信度、中诚信征信的万象分、拉卡拉的考拉分、华道征信的猪猪分、京东小白信用等诸多个人信用产品,监管对此早已警觉。

当时场景应用最广的芝麻信用,其如全国高校“信用分PK”等活动,均因引发争议而被叫停。

“机遇”的另一个尴尬点是,腾讯信用公测不久后的2018年2月,央行发布了国内首张个人信用牌照——百行征信,不排除腾讯信用的被迫“让路”。

小程序解决场景问题

除了把握机遇,2015年,支付宝推出芝麻信用,背后是长达10年的支付宝数据支撑和更久的电商交易场景,水到渠成。

而将微信支付市场份额大幅提高、被马云称为“偷袭珍珠港”的微信支付红包活动,当时才过去不到1年。

另一方面,腾讯一直赖以仰仗的社交基因,在个人征信这个事上,先天矮了一头。

业内人士曾分析称,社交网络数据作为弱变量数据,其在大数据征信中的作用有限;社交数据征信在做360度的用户画像刻画中,其作用大概只占5%-10%,特别是对于金融行业的评估来说,这些数据不能作为直接的评价参考。

对于腾讯特别是微信来说,增加更多的授信场景和个人信息的深度,才能使得自己的个人征信产品更加精准。

但众所周知,张小龙的微信在“入口”方面把控极严,时至今日,微信还是只有那么几个数得过来的入口。

不过,2017年小程序生态的提出,在保持微信“极简”状态下,解决了微信场景的问题。

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微信小程序月活规模已经达到8.5亿,主要分布领域为生活服务、移动视频、移动购物。

从全新开放的微信支付分服务来看,该分数主要由“身份特质”、“支付行为”、“信用历史”维度构成:“身份特质”指稳定的实名信息以及个人基本信息,“支付行为”指与使用微信支付相关的消费等行为,“守约历史”指与使用微信支付相关的守约、负面情况。

可以看到,微信支付分与此前腾讯信用分有近似之处,但更侧重参考用户使用微信支付的消费行为和履约情况等,不再着重提及“社交”。

见闻财经体验下来发现,相比已经深耕多年的芝麻信用分,微信支付分在使用场景覆盖、信用工具支持等多个方面,依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但拥有微信这一最大流量“金矿”,上线不到3天,见闻财经的朋友中,便显示有超60%开通了微信支付分。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此次微信支付分相较芝麻信用分,以及此前微信分付相较花呗、零钱通相较余额宝,腾讯都比阿里晚了5年。

拥有最大的社交流量,让对手先行试探,腾讯金融的“晚”,或许是一种策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