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一体化是企业发展的最优解吗?——以光伏行业为例

垂直一体化是企业发展的最优解吗?——以光伏行业为例
2024年04月22日 07:00 洞见学堂

作者:董伊帆

导读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内卷严重,企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垂直一体化战略逐渐成为企业寻求发展和巩固市场地位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等行业,这种趋势尤为明显。然而,传统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专业化的分工是提高效率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决定作用,适度的专业化分工才能够带来效率更高的最优解。

这就引发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企业是否应该选择垂直一体化,垂直一体化是否真的是企业发展的最优解?我们将结合光伏行业的发展,在本文中探讨。

一、光伏行业的垂直一体化浪潮

垂直一体化是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企业通过内部整合或外部并购等方式,对产业链的不同阶段进行控制和管理,形成一定的内部供需关系,一般分为向上游拓展和向下游延两种类型。

自2020年起,我国光伏行业掀起一轮垂直一体化发展趋势。这其中既有隆基、晶科、晶澳、天合、阿特斯、东方日升、正泰新能源等传统组件企业,也有宝丰集团、江苏阳光、润阳股份、中来股份、东方希望、合盛硅业等新玩家。

2020年下半年,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硅料价格一路飙升,一料难求,行业中组件企业面临严重的硅料“卡脖子”,为了不错失即将到来的行业上行周期,隆基、晶澳、晶科、天合光能等组件龙头企业掀起一体化浪潮,大幅提升硅棒、硅片、电池、组件等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产能,扩产成为当时的主基调。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我国光伏行业扩产投资超3000亿,有13家光伏上市企业共公布超40项扩产项目,总投资破2100亿元,头部企业隆基、通威、天合光能、晶澳、晶科等企业的投资额均超300亿元;2021年,光伏全产业链一体化项目投资规模近2000亿,制造环节总投资规模则超过7000亿。

这并非我国光伏行业的首次垂直一体化浪潮。

早在2008年前,随着我国光伏企业实力日渐发展,部分龙头企业就已经开始垂直一体化初探,以谋求更大的利润空间,比如尚德、赛维等企业。但2008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加之2011年的欧美双反,对我国光伏企业产生巨大冲击。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破产和停产的光伏企业超过350家,半数以上龙头企业停产或半停产;2012年,我国主要光伏上市企业亏损超2亿美元。在此种情况下,船大难掉头,彭晓峰将巨额资金投入多晶硅厂,还未投产就遭遇价格暴跌,赛维无奈将刚刚建设完成的全球最先进电池厂转让给通威。而后,尚德、赛维破产重整……曾经的垂直一体化光伏企业严重受创,我国光伏行业的首次垂直一体化浪潮也以失败告终。

二、为什么光伏企业纷纷垂直一体化?

可见,垂直一体化在我国光伏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众多光伏企业选择这一战略的原因各有不同。

在我国光伏行业发展的早期,众多光伏企业的垂直一体化是基于政策的红利,意在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而在近几年的光伏行业发展中,光伏企业的垂直一体化主要是为了解决原料上涨带来的卡脖子问题,控制生产成本,以及抵御行业发展周期;当然,在这其中也有一些企业的垂直一体化是出于其他考虑,比如隆基,为了培育新的市场以及控制产品质量,而向下游一体化发展。

(一)谋求更大发展

在我国光伏行业发展早期,众多企业为了谋求更高的利润而开展垂直一体化布局。

欧美双反前的十年,我国光伏产能飞速发展,光伏产业被认为是我国的新兴产业,获得大量政策支持,这助推了当时我国光伏龙头企业谋求更大发展的热情,众多龙头企业纷纷开展垂直一体化布局、扩张产能。赛维LDK便是一个案例。

2005年,彭小峰利用江西省新余市政府2亿元的配套资金和优惠政策成立赛维LDK。两年后,公司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创下了彼时中国企业历史上在美国单一发行最大的一次 IPO纪录,公司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硅片生产商,彭小峰一度登顶中国新能源首富。在此之后,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彭小峰开始着手打造从硅料、硅片、电池到组件的全产业链模式。2008年,赛维LDK推出120亿元的多晶硅扩产计划,进军产业链上游。此后,在政策的支持下,赛维LDK又斥资百亿在苏州设立公司,生产光伏电池、组件,并在安徽合肥新建光伏电池、组件工厂。2009年,赛维LDK又开展向开发商、分销商和系统集成商销售光伏电池组件的业务,进一步深化垂直一体化布局。与赛维类似,当时的辉煌英利、尚德等企业也是其中的代表。

(二)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垂直一体化,光伏企业可以对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等环节进行更有效的控制,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在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的市场环境中,一体化战略可以使企业在成本控制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权,帮助企业稳定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光伏行业,虽然可以通过长单签订、战略联盟等方式平摊原材料成本波动,但即便如此,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中游的电池和组件企业也很难将原材料上涨的成本体现在售价上,因此,向上游拓展,垂直一体化发展就成为不少企业的解决方案。

比如,目前晶科能源、晶澳科技等组件厂商向上游一体化发展。晶澳科技从2010年开始进行产业链一体化延伸,晶澳科技认为一体化战略已经使得自身具备了不少优势,如减少中间环节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增强抗风险能力;产业链协调可充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议价能力等等。

(三)抵抗行业周期

我国也有一些光伏企业因抵御行业周期,而逐渐开始垂直一体化布局,比如比较典型的协鑫,通过向下游一体化延伸,来提升自身在穿越行业周期时的抗风险能力。

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欧美取消补贴,加之双反政策,我国光伏行业发展受到重创,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下游客户对硅料需求量急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协鑫主动让利下游客户,与下游客户重新签订价格协议,按照当时市场价向原高价长单客户出售产品。但即便如此,彼时下游客户的需求量依然很少,协鑫面临极大的产能过剩,为解决当时这情况,协鑫毅然决定向下游延伸。2008年10月16日,协鑫成立江苏协鑫硅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启铸锭和切片业务,切入硅片环节,消化产能。

(四)培育新的市场

垂直一体化在帮助企业培育新市场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向下游延伸,通过控制或拥有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渠道,从而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或者提供相关服务,降低新市场的进图门槛,更快地将新技术或新产品在市场中推广,增强市场控制力。在我国光伏行业中,隆基垂直一体化的初衷,很大程度上为是为了培育并发展新的单晶硅市场。

2013年底,相比多晶,隆基的单晶技术在度电成本上显示出更大的优势,李振国开始亲自去下游的电池厂、组件厂,试图说服他们多尝试单晶硅片产品。李振国几乎找遍了所有大的下游公司的高层,亲自在黑板上为他们算账,告诉他们,单晶硅片的度电成本将会快速下降,应该往单晶去转。但行业在当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单晶价值,甚至在阻碍该路线发展。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李振国决定,既然说服不了别人,就自己干。2014年11月,隆基出资4609.55万元收购浙江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85%股权,开始向产业链下游的电池、组件等环节延伸,直面终端电站客户,推广单晶产品,单晶的广大市场也由此打开。

(五)更好控制质量

垂直一体化也能帮助垂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实施更为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通过一体化管理确保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性能,从而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隆基最开始延伸至产业链下游时自建产能很少,只做了小规模的产线,其他主要由外面代工。2017年,隆基共有30多家组件代工厂,电池也是外采。这种情况下,隆基的组件产品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比如组件厂标准不一,质量难把控,甚至影响到了隆基组件产品口碑。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隆基逐步开始大规模扩产自有组件产能,深化向下游延伸的一体化布局,对此隆基表示,“我们自己做无论质量还是成本都更有优势”。

三、垂直一体化是企业发展的最优解吗?

要知道,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外部环境、市场需求、技术进步、企业资源和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而调整。垂直一体化作为企业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更多地是企业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特定目标下的战略选择。也就是说,垂直一体化是企业在某一时期的最优解,但不一定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最优解。

从我国光伏行业中各个企业的垂直一体化我们也不难看出,对于现在我国光伏行业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行业内卷严重、产业链各环节技术壁垒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垂直一体化不失为企业参与行业竞争的重要方式,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市场控制力等等;但这同时垂直一体化也伴随着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如管理复杂性增加、灵活性降低等等,进一步加重行业内卷,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在行业发展的特定时期,垂直一体化具有优势

在行业发展的特定时期,垂直一体化确实具有一系列优势,这些优势可以帮助企业在竞争中获得领先地位,并实现长期的稳定发展,尤其是在市场不确定性高、技术迭代快速且尚未建立技术壁垒的行业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光伏行业发展仍充满不确定性。此时,垂直一体化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供应链,减少对上游供应商的依赖,保证稳定的销售渠道,降低因供应链波动带来的风险。同时,垂直一体化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供应链成本,更有效地分配产业链各环节的利润,保证企业在激烈的价格战中占据议价权。

此外,当我国光伏行业技术迭代迅速,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尤其电池技术,终局未定,此时垂直一体化有助于企业快速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缩短从创新到市场的时间,保持技术领先优势,甚至有机会建立新技术壁垒。因此,对于我国光伏行业2020年前后的发展阶段来说,垂直一体化不失为一种适当的战略选择。

(二)从行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垂直一体化弊端突出

我们也要认识到,垂直一体化并非适合所有企业,它伴随着显著的风险。这种战略要求企业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当产业链条延伸时,对每个环节的管理和运营要求也随之提高。在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企业可能会遭遇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我国光伏行业发展历史上,赛维、尚德、英利等企业的案例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反思。2021年,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龙根曾表示:“光伏行业很多时候讨论的都是一体化和专业化的问题,我不主张一体化,上游硅料、硅片,到辅料,电站,光伏行业充满机会和前景,但光伏行业技术垄断能赚钱,没有形成技术壁垒的话很难。”但到现在,面对行业极度内卷的情况,大全股份也不得不加入垂直一体化的大军。

光伏硅料、电池龙头企业通威的相关人士也曾表示:光伏这个行业,几轮周期如同过山车,受损最严重的时候,都是因为某一个环节做好了,就想去做全产业链,几乎都是在拉长自己产业链的过程中遭遇到重大挫折。更无奈的是,现今大家又觉得把产业链拉通,是增加自己竞争力的有效方式。行业垂直一体化趋势愈演愈烈。从长期角度来看,垂直一体化虽然在短期内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成本优势和市场控制力,但当行业内大部分企业都开始采取这种策略时,可能会导致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垂直一体化的浪潮中,行业内的竞争可能会变得更加激烈。企业为了维持或提升自身的市场地位,可能会不断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这不仅会导致产能过剩,还会引发价格战,从而进一步加剧行业内卷。当前我国光伏行业下行周期中的产能过剩、价格战等,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2020年开始在行业中掀起的垂直一体化浪潮。

作为一种战略选择,无论在何种行业,都存在着“专业化”和“一体化”的选择。选择哪条道路,没有对错之分,最重要的还是要企业根据行业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最合适自己的选择。对于我国光伏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如何寻求一体化和专业化之间的平衡点将极为重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