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富士康,其实是中国的老朋友了,在中国也算是开厂建设了多年,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乃至于世界的第一大代工巨头。但是一直以来,富士康都是跟着苹果的政策走,这也让国人对于富士康不是很感冒,一直希望有一家国产代工巨头来取代富士康。国内厂商不负众望,在疫情期间,我国已经有两个代工巨头兴起了。一个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比亚迪,一个就是立讯精密。
富士康跟随苹果之后亏损严重
前几年,苹果说要把主要的业务中心放在印度,富士康就屁颠屁颠的跑去了印度建厂。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在印度的工人实在是懒,又因为印度的运输成本太高,富士康几乎到难以运营的地步。到最后印度政府也来上一手,直接关闭了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业务,苹果也落井下石,没有给当初合约上讲好的建厂费用。富士康在夹击之下直接损失了50亿美美元。
其实亏损还算好的,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现在富士康的代工业务前有虎挡,后有狼追,因此大家都对富士康的市场份额虎视眈眈,在中国就有比亚迪和立讯精密这两家公司开始"野蛮生长"了,在市场份额逐步被侵蚀的情况下,恐怕富士康真的只能跟苹果相依为命了,而且还得防止苹果随时过河拆桥,毕竟世界上的代工厂太多了,就算苹果能够跟富士康始终如一,但现在苹果的手机业务也开始出现下滑趋势,如果苹果倒下了,那么富士康就成了无根之萍了。
富士康150艘船只滞留
7月2日,外媒援引3位消息人士的分析指出,印度对中企的产品检查异常严格,大量货物滞留港口,或将影响印度当地企业的产业链供应。
事实上,印度此举的负面连锁反应已初显。根据cnBeta7月3日消息,iPhone最大的制造商富士康因部分零部件延误,部分工厂陷入瘫痪,在印工厂的百名员工几近失业,消息人士直言:因为无工作可干,工人们只是呆在宿舍里。
虽然富士康在3日已做出了回应称,目前因货物因清关延误的问题已得到解决,部分货物已完成了清关,生产线停滞的窘境已得到了缓解。但据之前曝光的消息,在货物被滞留期间,单是钦奈港,就有超150艘富士康的船只滞留,即使目前货物已开始缓慢清关,但从总数来看,大量货物的滞留对富士康造成的严重影响已无可避免。
需要注意的是,富士康董事长6月25日才宣布,为了挽回因疫情遭受的重创,计划进一步扩大在印度的投资。据了解,富士康在印工厂主要用以生产iPhoneXR和iPhone8等产品,而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2019年,富士康在印共投资超3.71亿美元。对印加大投资本是看中印度市场的发展前景,期望创造更大的利益,然而现在却因印度的意外举动亏损严重。
富士康面临“无单可接”
作为全球第一代工厂的富士康,因为各国的停工,开始陷入极其窘迫的状态。前些年,富士康在中国建立了不少工厂,由于订单多、工厂多,年年都会疯狂招聘,给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提供了就业机会。富士康在大陆开拓市场主要就是看重了大陆人力成本低,后来品牌越来越火,大老板郭台铭因此多次成为台湾首富,不少手机厂商也都积极的找富士康合作,像苹果、华为等。可是富士康愈发强大之后,郭台铭却决定转向国外发展,竟在美国建立了超级工厂,把订单极大的转向了美国,在国内已经没什么订单了。
众所周知,之前的富士康是我们的骄傲,不仅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更是为不少企业的产品制造做出了质量的保证。可随着规模越来越大,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却好像“飘了”一般,不仅说出“是富士康在给大陆赏饭吃”的混账话,更是在问到中国市场与苹果集团关系时表示“中国市场离不开苹果,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撑不住?亏损200亿的郭台铭想回来了
形势已经很明显了,富士康依靠的苹果也自身难保,还要面对比亚迪,立讯精密的两大代工企业的夹击,富士康似乎是撑不住了。
处境堪忧的富士康正式宣布,后续会把市场重心放在大陆上。其实可以理解富士康的决定,看看世界上有哪些地区的市场还能够成为富士康的退路,只有中国大陆。毫不夸张地说,大陆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区。其它国家都处于防控的状态,只有中国在推动经济复苏,各个行业都在复工复产。美国的确诊世界第一,印度也“不甘示弱”,成为了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巴西。
这两大国家都是富士康市场发展的重心,都有在这些地区建立工厂。可是后续想要维持之前的发展状况肯定是不行的。那么富士康就只能选择大陆市场了。郭台铭亏损了200亿,看来现在是想回来了。
不过从一些网友的评价来看,对富士康并没有太大的好感,很多原因在于郭台铭曾经表示“在大陆建立工厂是给大陆人赏饭吃。”这样的言论实在是不应该。
那么富士康回到大陆还有机会吗?机会是有的,但如果还会坚持传统代工业务的话,富士康想要脱颖而出非常困难,毕竟市场上还有比亚迪,立讯精密,凭什么让客户优先选择富士康。
有一说一,还是希望富士康可以为大陆市场做出一些贡献。不过想要获得大陆市场的认可,就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尊重当地市场,才有继续发展下去的机会。否则,迟早有一天,会走下坡路。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