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9公益日,半部技术公益史

一个99公益日,半部技术公益史
2023年09月06日 16:52 蓝字计划

作者|蓝字

原创首发|蓝字计划

全文字数|约8000

在沙漠、戈壁滩种1亿棵梭梭,是一个怎样的浩大工程?

从2014年开始,SEE基金会推出“一亿棵梭梭”项目,用10年,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种1亿棵梭梭,恢复200万亩的荒漠植被。

2015年起,“一亿棵梭梭”项目就登陆“99公益日”,并成为SEE基金会中筹款最多的项目。到2022年,“一亿棵梭梭”项目一共种下7843万棵梭梭及沙生植物,面积达167万亩,超过5亿人次的公众参与项目的建设。

过去,找到一块适合梭梭生长的土地就颇为费劲:先用GPS定位,能修车、方向感强的司机载着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再用望远镜来查看周边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原始植被的覆盖度等等。验收则需要靠人步行,按照《验收办法》一棵一棵去数。即使是内勤统计工作也工序繁琐:靠excel表格+人工统计的方式收集每个地块的数据。每个地块至少包括20条以上的数据,包括数字、文本、图片,单个地块的项目周期是3年,意味着每条数据至少要更新3次以上。

工作量不言而喻。

| 荒漠化严重的阿拉善 摄影者:苗华

公益技术的定点爆破,精准地解决了其中的问题。

依靠无人机、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辅以一定的现场调查,腾讯技术公益数字工具箱高效地解决了种植梭梭的选址问题。而无人机实地拍摄或下载该区域的卫星影像数据,通过技术手段分析,与之前的原始地貌对比,判别该区域的环境变化,大幅度提高验收的效率。数据统计工作更快:将相关的数据和原始记录上传到数据管理系统,数据系统当即完成处理和分析。

这些成果的背后,不仅是来自全社会资金支持,也是技术提升效率,更是技术得以被公益组织低门槛、快速使用,达到了几何倍数的效果。

放在9年前,这是无法想象的。改变的种子,早在多年前已埋下。

被武装的好事

2013年8月,微信宣布在其5.0版本中加入支付功能,在完成与银行卡信息绑定之后,可以一步完成支付操作。

五个月后的春节,微信推出红包功能,迅速成为现象级产品,从除夕到年初八,超过800万用户参与了抢红包活动。

这是微信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节点之一。日后来看,这也是互联网公益走向移动化的里程碑。时代洪流前进中的寸缕浪花,都掀动着个体命运的巨大变化。

变革的核心,都指向支付渠道。

往前倒推七年,2007年 6月,腾讯基金会成立,腾讯公益平台上线。当时,这只是一个设计朴素的网站。

这一年,中国互联网网民只有1.37亿,电脑尚未普及到大部分家庭,公益更是离普通大众甚远。尚在萌芽的移动支付,支付宝创办三年,微信支付尚未诞生,第三方网络支付的交易额规模刚刚并突破 1000 亿元。地球的另一端还发生了一件划时代的“小事”:iPhone上市,移动互联网时代被打了一个小样。

始料未及的悲剧突然发生。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当天,腾讯网、腾讯基金会与技术人员一起,用一个下午快速开发出了一套网络捐款软件。淘宝支付宝、腾讯财付通、易付宝支付平台,联合壹基金等公益机构,开通网络募捐通道。最终,三大平台为汶川地震募捐了超过6000万元的善款。

彼时,多了一个捐款捐物的渠道,是对互联网公益最简单直白的理解。然而每一份捐款仍然来之不易,人们必须对着电脑屏幕前给出的渠道,找到自己的银行卡,经过一套繁琐的流程才得以完成一次捐赠。

那年通过财付通、支付宝向灾区伸出援手的参与者们,也无法想象这条草蛇灰线在日后如何伏脉千里。

2015年的春晚,微信以5303万元拿下央视羊年春晚独家合作权,“摇一摇”发放5亿现金红包,“抢红包”自此成为春晚的保留符号。

微信红包的成功,为99公益日的出现埋下伏笔。腾讯内部看到每年春节抢红包如此火爆,开始讨论“能不能造个节,让公益也有个像年一样的日子”。在这个日子,用户不是抢红包,而是往外捐钱。当用户给一个项目捐一块钱时,腾讯以他的名义给他关注的这个项目捐一块钱。

与此同时,海量用户的涌入也是对技术的一次大检验。用户只需点击红包图案中间圆圆的“抢”字,但背后是信息流、业务流和资金流的复杂联动,需要微信后台、微信支付后台、财付通后台同时稳定衔接如天文数字般的指令请求。海量用户的同时涌入,如何为他们提供低延迟且稳定的使用体验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 微信红包背后的复杂技术架构

简单的“抢红包”,背后是请求峰值预计达到1000万每秒的压力。春晚7亿观众的也是对微信服务器得考验。腾讯为此在上海、深圳两地专门建立了十八个接入集群,总共部署了 638 台接入服务器,可以支持同时 14.6 亿在线。如果一个接入集群出现问题的时候,用户仍可以通过其它的接入。最终,春晚当天全国观众一共摇了 110 亿次,请求峰值是 8.1 亿每分钟,1400万每秒,服务器圆满承接了下来。

技术的充足储备,得以让日后大规模的线上公益行为“举重若轻”。

技术的加持,移动社交的成熟,让一场围绕公益的变革,呼之欲出。

2015年9月9日,腾讯推出“99公益日”,成为中国首个互联网公益日。当时的新闻稿用了两个“如何”来描绘99公益日的图景: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公开高效、连接互动的特性,来让公益运转的更为顺畅,如何利用平台和生态圈的力量将公益的影响力辐射开来,激发更多友善美好的互动。

换一句更直白的话,就是如何将技术的变革注入公益领域——不止是移动支付。

第一年的99公益日,除了让公益行业集体“过年”的配捐之外,最火出圈的运动捐步。

68岁的杨光潜最大爱好是走路。每周有两天,他先从家走到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4.2公里,大约50分钟,微信运动里显示6000多步。

不去医院的时候,这位退休的石油勘探队员穿着回力鞋,穿行在这座西南小城的街道、公园、湖畔……一天能走3万多步。

每天,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把这些步数捐出去,转化成一笔小小的公益金,再将公益金捐给腾讯公益上的项目。三年的时间里,杨光潜总共捐了超过3200万步,成为腾讯公益捐步最多的志愿者。听障儿童、兔唇宝宝、保护长城、保护雪豹以及春蕾计划受助的山区女童……都得到过杨光潜的捐助。

运动捐步,在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催化中,成为了一场全民现象级公益活动。

然而在这场现象级的公益活动背后,被忽视的这个世界悄然发生的变化。

2017年1月,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Pro正式发布“小程序”——开发周期仅需一周,无需安装即可在微信上使用的应用程序,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想象。年末,一款名为“跳一跳”的小程序风靡整个微信,奠定了小程序多年的江湖地位。

当时人们对于小程序的想象,是“背靠着微信的海量高粘性的用户,它(小程序)其实是非常有机会构建一种全新的商业生态,对应到每个行业,尤其传统行业与有线上覆盖能力的行业, 更有可能去产生一些新的机会。”

99公益日给出的答案是,小程序也能用来构建全新的公益生态。

自此往后,移动互联网大潮奔涌而来,这场大潮之中的技术,也一直伴随着一年一度的99公益日,卖力地改造着中国的互联网公益。

肯德基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捐一元”项目,原本只是摆在门店里的募款箱,在2015年也在“99公益日”登陆腾讯公益平台。当用户走进肯德基门店,用手机扫二维码进入“捐一元”页面即可捐款。

公益项目从线下走到线上,朋友圈里刷屏的“一起捐”海报,项目专属小程序,公益机构细心制作的H5,开始成为99公益日前后的独特风景。

| “一起捐”海报,在每年的“99公益日”刷屏

但这个公益行业的节日,野心不止于此。

技术是可以用来重塑这个行业的。依托数字科技底座,公益不断获得“好用的工具”和及时的数字化反馈。而“99公益日”汇聚的技术里,不只是效率,还有价值主张。

腾讯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曾经总结过:一个公益项目能吸引多少善款,最重要的是透明度。2017年“99公益日”,腾讯公益以透明组件为基础,构建公益组织的准入机制,督促公益组织对参与“99公益日”的项目进行及时、完整、有效的信息披露。

2018年,腾讯公益平台上线“冷静器”功能。在用户捐赠前,平台弹出“透明度提示”消息框,用户可以查看该项目的立项时间、执行情况、财务披露、项目进展等事宜,点击确认知情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捐款操作。用户 “多想一秒”,倒逼公益慈善项目更透明。

2020年的99 公益日,区块链技术被引入,所有筹款项目都 “上链”,通过可溯源、可回查、不可随意更改等区块链技术特点,帮助公益生态更透明化。

区块链技术同样用在“寻人”中。

时常发生的儿童失踪事件牵挂着人们的心,各大平台也纷纷行动起来加入寻人队列,把每个用户作为节点,进行信息扩散。可是,平台越来越多,并不代表找人的效率就越高。相反,“信息壁垒”只会更加严重。每个公益平台都有自己注册、发布、等待审核的流程,寻人不少就耗费在这些“无用功”上。

在深圳,“腾讯寻人团队” 通过区块链技术,让信息发布者只需一次操作,可以实现多平台实时同步,打破各大平台各自独立而形成的信息壁垒。得以在“黄金72小时”中最大程度地利用好每一分钟,大大提高了寻找走失儿童、老人的速度。

这些看似简单的功能升级背后,往往意味着以年为单位的技术沉淀与探索。

腾讯技术公益团队最初由三个热血青年组建而成,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部门。最早的时候,他们做的是QQ邮箱、QQ空间等腾讯产品的无障碍化改造。这份“工作”没有KPI,参与者全凭个人号召力来推动。团队内部只能耐心收集盲人用户的反馈,利用夜晚和节假日时间整理一个个琐碎需求,反馈给产品团队,跟踪改进。

之后的项目,是“404寻人”,将网站的404页面改造为寻人信息的公示。看似简单的页面背后,有大量繁杂的过程,公司的服务器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呈现的页面需要更多交互体验,要确保走失孩子的信息真实有效,还要规避公司在这个项目上存在的法律风险……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页面重构。他们也只能继续加班加点,从404公益页面第一版上线,到第二版开放API接口及分享路径,仅用了不到24小时。

| 早期的404寻人页面,这是一次神奇的尝试

后来,这个页面升级为“公益寻人链”,以往需要在各家公益平台逐个发布消息的父母,如今只需在一家平台完成发布,“公益寻人链”上的所有其他平台都能同步收到消息。得以实现的技术支撑,正是应用在筹款透明上的区块链技术。

从微信支付、小程序再到区块链,这个世界时刻处在在革新之中,99公益日也不例外。

科技让公益变得更好的最直接体现,是筹款金额和捐赠人次的攀升。2015年首届99公益日,两组数字分别是1.27亿元和205.3万人次。到2021年,分别涨到35.69亿元和6871万人次。

科技创造出更低的公益门槛、更好的公益体验和更高的公益效率,不断丰富公益的范畴,推动着公益边界的发展。这一级一级阶梯走上去,公益来到了新的境界:开放。

造节的普惠

镜头前,一片瓦房前的水泥地上,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在切猪肉,旁边是正在“打闹”的大爷和大妈。

这是2022年的冬至,位于陕西省旬阳市城关镇的一个小山村,“守望大山”团队的志愿者正在准备给留守老人们包饺子,同时开了一场直播,这是“守望大山”团队每年的保留节目。

“守望大山”团队更为人所知的,是一个叫“百位外婆创业计划”(又名“外婆的礼物”)的项目。为了帮助大山里的留守老人,创始人张新斌决定采用以买代捐的模式,通过爱心认购,由捐赠者给山里的老人们赠送鸡苗,老人把鸡养大后,再向捐赠者返销鸡蛋。

| “外婆”们养的鸡蛋,大量返销给公益捐助人

诞生至今六年间,这个最早在99公益日得以出圈的项目,如今已经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吸引数十万人参与,年产值超过2000万,让超过1500名的留守老人走出贫穷、孤独与默默无闻。

电商、短视频、直播、移动支付、区块链……这个时代的诸多技术元素,共同促成了项目的诞生与成功。而“外婆的礼物”绝非孤例,背后的核心要素,是公益日带来的技术开放生态。

它意味着,公益的想象可以不止于公益,公益可以通过技术的连接,重新描绘公益的模样。

2017年8月28日,99公益日前夕,一个名为“小朋友画廊”的H5页面在微信朋友圈实现了刷屏。这个项目的内容其实很简单,36幅由自闭症患者学员创作的画作,制作成高清数字图片,配上作者亲自录制的音频,以一组H5页面的方式呈现,点击下方“一元购画”即可购买。

就是这个简单的项目,在一天之内吸引超过580万人次参与,完成了1500万元的筹款目标。

人们可能是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公益还可以这样做。

| 自闭症小朋友的画廊H5,重绘了公益捐助的模样

但简单其实又并不简单。无论是短视频、直播还是H5,毫无疑问都依赖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依赖于手机内存的升级、互联网带宽的“提速降费”。而对于互联网公益的应用而言,最重要的是无数人的参与、探索与尝试。

99公益日仅仅是推开了这扇大门,甚至说,戳破了这张窗户纸。时代大潮下,谁会愿意一起下场?

答案是,正如双十一之后,有618、双十二,电商市场的造节加速了电子商务的普及,做大了整个蛋糕。99公益日的出现,也催生了阿里巴巴的95公益周、微博的人人公益节等一系列公益节的陆续出现,让互联网公益成为人人皆可参与的现实。

“一块做好事,一块把好事做好”,99公益日的核心主张,成为了互联网公益行业正在发生的现实。

2017年的第一届95公益周,一个现象级的项目诞生了。

这个名为“蚂蚁森林”的支付宝小程序上线于95公益周的前一个月。扫码电子支付、骑共享单车、免餐具的外卖订单……这些在各个独立App上由用户完成的低碳行为,被计算为小程序上的虚拟能量,最终则与阿拉善SEE 的公益项目“一亿棵梭梭”实现连结,落地成为荒漠里的一棵小树苗。

首届95公益周上,“蚂蚁森林”发起了一场“3小时全民极速种树”挑战赛,3小时内已经有近44万人次参与挑战,用日常低碳生活产生的绿色能量浇水19.7吨,共种成樟子松135棵。最快只花86秒,就种成了一棵树。

| 经过多年灌溉,不少人在蚂蚁森林里,拥有了一颗属于自己的树

在此之后,如同当初的“运动捐步”一样,收集能量、种树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用户们最日常的习惯之一,参与公益已道是寻常。截至2022年底,与蚂蚁森林关联的“一亿棵梭梭”已经在阿拉善种下了7843.08万棵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

但想要让公众乐于参与其中,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拿其中一个功能来说,蚂蚁森林为了让当时的 2.3 亿用户能够“亲眼”看见自己种下的小树,专门在梭梭种植的地方安装了带摄像头的智能农田监测站,每 15 分钟就能传回当地气象数据和高清照片,所有的图像、数据每 15 分钟更新一次,通过 4G 网络实时同步至云端。

在此之外,为了确保梭梭树的存活,阿里还应用到了一款名为“C200”的智能测绘无人机,它盘旋在森林上空,利用多光谱技术帮助种植管理人员精准地统计出树木的数量变化趋势及健康状况,为蚂蚁森林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数据库。

这还仅仅是一个项目中所体现的技术力量。在技术开放生态之中,技术既是时代的背景,也是行动的工具,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候,才刚刚到来。

2016年,99公益日的第二年,民政部宣布第一批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名单,共有13家。到2021年宣布第三批名单时,互联网公益平台的数量已经来到30家。

在这些名单里,你可以看到技术浪潮下脱颖而出的一批弄潮儿,他们都义无反顾地进入到这个行业之中。正如99公益日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那几天的捐赠、劝募、配捐,而是贯穿始终的赋能、监督、连结——“要把几天内的密集行动,变成365天的细水长流。”。

当公益走向一个更开放的生态时,会有越来越多的公益机构和公益项目,开始思考创新,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开始思考如何参与公益这件事。

去年1月,字节跳动旗下公益项目“头条寻人”宣布,该项目在六年间已帮助1.8万余个失散家庭团圆。其中包括1445位未成年人、9770位成年人和6866位老年人,找回年纪最大的走失者已有101岁高龄,最小走失者仅3个月大。

这个公益项目,早在2016年2月已经发起,核心是基于地理位置精准弹窗技术做寻人资讯分发,与民政部门及各地救助站、公安部门及各地民警、新闻媒体、公益组织及全国各地志愿者等合作。线上资讯内容的读者、互联网平台的技术、两万多名志愿者的参与,通过技术的力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联合。

在此之前,今日头条的算法推荐系统早已广为人知。一个通过内容特征、用户特征、环境特征等标签建立的用户画像,解决了用户、环境和资讯的匹配,也成为了今日头条改写内容平台逻辑的基础。事实证明,这套技术也能运用于公益领域。

这是互联网企业的主动出击。

2021年的河南暴雨,慌乱的人们在社交媒体求助,一份大学生首创“救命文档”迅速流传,访问量突破250万,创下腾讯文档单个文档的访问量纪录。

| “救命文档”里的紧急呼叫

纪录的背后,是腾讯文档24小时轮班值守的产品团队,他们迅速上线了33个救灾模板,提供给社会各界直接使用。文档到达在线编辑上限时,团队也及时关注到需求,及时进行了扩容,保障所有救援文档能流畅查看和编辑。

而在这个文档创建的第12个小时,已有254人同时在线填写求助信息,网友裂变式转发,也让文档到达了。腾讯团队则在官方反馈群关注到用户截图,指这个文档“达到上限,不可编辑”,想寻求解决方法。

这文档甚至可以被称之为时代的结晶。文档不再是单纯的表格,而是连接了多个平台的小小生态,微信群、地图小程序二维码等来自不同产品的产物都成为表格的一部分。

这是用户自发开始了对互联网产品的创新应用。

放在互联网公益的发展史来看同样如此,从程序员敲下腾讯公益平台的简单代码,到微信红包刺激出来的99公益日,从互联网公益造节的风潮,到互联网公司们主动的公益参与。再到每一个被公益技术改变的个体,在其中成为公益项目的参与人与“股东”。公益节与公益平台,让公益参与者们的碰撞与交流成为了一种习惯,无论是寻找改变的可能性,或是让公益的成果被更多人看见。

技术不能改变一切,但至少在公益领域,技术已然让改变发生。

必要非充分的技术

“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

1969年7月21日凌晨2点56分,左脚踏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说出了这句话。从数十万年前的茹毛饮血,到二十一世纪的自动驾驶、太空旅行、人工智能,人类的探索从来都不会停下脚步。

互联网公益是如此,99公益日也是如此。

过去几年,腾讯天籁实验室的一个重点目标,是听障老人。他们推出的“天籁计划”,试图利用AI算法和深度学习,将腾讯会议中的语音识别和噪声消除技术迁移到国产助听器上,让数千万听障老人有望用上廉价而高性能的助听器——据《中国听力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显示,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罹患听⼒障碍的⼈数⽬前已达1.2亿,需要助听器干预的人数有6300万,但实际佩戴助听器的人数却不足6.5%(410万)。

更重要的是,AI加持下的助听器,不再需要纠结于动辄售价国外的进口助听器或是低价的劣质“声音放大器”研究改进后,“天籁计划”实现了将万元进口助听器才具备的高性能,塞进了千元国产助听器里。

加入到这个项目的,有听障领域的行业机构,有助听器领域的头部厂商,他们都在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 韶关老人唐臣,戴上助听器后终于可以清晰听到自己的琴声

当然,技术并非万能的。我们还有很多单靠科技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各地公益资源的不均等、受助人的精神需求……

重要的是,我们一直都在不断地探索和修正,我们还有成百上千种方式,和成千上万的同路人。

在99公益日打开朋友圈,在“腾讯公益上’小程序上,你可以看到有来自不同地区的公益机构发起的服务听障群体的项目,其中又有语言训练、发放助听器、就业辅导......这是在中国互联网公益行业的不同议题上,时刻在发生的故事。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春蕾计划”已有三十年,2017年的“99公益日”,他们推出了“春蕾陪伴计划“,不仅关注女童学业的完成,还去关心女童身心健康的成长。

生活在大凉山布拖县山村的拖拖,母亲去世、父亲在工地打工。无人照顾的拖拖在亲戚的帮助下慢慢长大,上小学之后她还得照顾妹妹。

“春蕾计划”的工作人员从学校了解到拖拖的情况,在家访后帮助拖拖申请了助学金,邀请她参加春蕾陪伴营会活动,得到资助的她可以继续读书了,同时还有更多的人陪伴着她一起成长。

在“春蕾计划”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有些自卑的拖拖已逐渐敞开心扉,喜欢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小故事。在春蕾陪伴活动中,她感受到那些哥哥姐姐们的笑容,很亲切、很温暖,自己非常愿意和她们交流。“春蕾计划”对拖拖的帮助不仅在物质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激励。

科技助力公益不是一蹴而就,“99公益日”来到第九年,还有很多技术仍不完美,还有很多领域亟待新技术加入。

解决社会痛点,除了技术能力的持续提升,在公益行业的开放生态上,公益路径也在创新。而技术、公益与创投的结合,更让人看到了另外的可能性。

2021年12月,腾讯启动了“技术公益创投计划”,从10亿元公益数字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池中拿出钱,就像VC投资初创企业那样扶持公益组织,让公益组织获得资金资助、技术支援、运营指导、传播渠道、志愿者能力。

“天籁计划”向听障人群社会责任领域的开发者、厂商及伙伴免费开放腾讯天籁技术;在雪豹保护、鸟类保护中积累的AI识别生物技术向深圳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输出,在海底拍摄的珊瑚照片可以直接交由计算机进行识别……除了推动这些项目,腾讯技术公益创投计划推动项目组还帮助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王华丽团队,开发“瓢泉心坊”微信小程序,建立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档案,为老人的心理和精神问题提供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帮助……各种数字化、智能化方案,在“技术公益创投计划”中涌现,为公益组织打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最后一公里”。

| 正在海底种珊瑚的志愿者

在可预见的未来,公益还将持续经历重塑,但这九年来,科技让普通人开始相信自己的力量。在不断的探索和修正中,科技已经重构了公益的方式,科技也注定推动公益、推动社会,走向更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