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合肥怎么再把深圳的发展过程重走一遍

看合肥怎么再把深圳的发展过程重走一遍
2024年06月21日 08:40 九兆咨询

关键词:产业调整、产业创新、转型升级

编者按:深圳是第一个把创新从纯科研活动转变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国城市。长期以来,高度行政化的科研系统掌握了创新的话语权、资源配置权、创新活动的评价权,是科技、经济“两张皮”的根源。在深圳,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使企业家成为创新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率越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越突出,创新已经成为一种蜂聚和蜂聚扩散的现象。创新引来了更多的创新,创业企业会带动更多的企业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示范会创造出庞大的企业家群体。深圳创业创新企业的成长,演绎出一幅幅奋勇攀登的壮丽画卷,也构成了相关产业、相关生产环节、相关人才、相关技术、相关生态向深圳聚集,演化成具有独特性的、发达的、高度细分化的网络化分工体系,如天女散花般奔放,也如水银泻地般奔流,形成了无法计划、难以量化的产业链协同分工效应,带来了一波又一波无边界的产业扩张与升级。创新成为深圳企业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的自觉行为,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创新发展的潜力,创新推动着深圳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生存的能力,从知识外溢和干中学的模仿走向了内生的创新过程。深圳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打破常规的理论认识,挑战传统的经济增长分析体系,实现跨越静态比较优势的规模收益递增的赶超发展。无论是深圳模式还是合肥模式,都以发展工业型经济为起点,后来都步入了创新型经济、知识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并且在创新型经济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有很多共性。两种发展模式都在积极寻求技术进步,通过不断改变增长方式实现城市和产业转型;都经历了从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增长,到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量的驱动增长转变。两种发展模式都通过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创新型产业成为承载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战略性创新产业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传统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化发展和跃升。两种发展模式都注重探索企业结构的转型,科技型企业成为当地主要的企业形式;都在积极探索企业、政府、研发机构、中介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区域系统性协同工程和模式,积极寻求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现当地创新型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两种发展模式都遵循了“加工代工→技术模仿→自主创新”的技术演化路线;都重视并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许多领域都成功地探索出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深圳和合肥两种经济模式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很多成功经验和启发。并且,深圳与合肥这两个城市一前一后的发展经历过程,让我们在学习体验他们的成功经验时,给出了更加真实和具体的经验总结。】

2021年底,由一汽红旗联合凤凰网举办的走进顶级商学院系列活动在深圳举行。活动特邀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带来主题演讲——《推动转型与创新增长的政策体系研究》。

唐杰,深圳市原副市长,“大湾区”设计者,对于城市化过程、产业链过程的相互耦合和匹配关系一直有着独到见解。演讲中,唐杰探讨了一家企业、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转型升级与科技创新之道。在接受采访时,唐杰分析说,从合肥的做法中看到了当年深圳的影子。

以下为唐杰演讲整理:

我跟大家做一点分享,如何看待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企业从低端走向高端的过程。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要有激励,如果没激励就不会创新。到底是谁给激励?重要的是市场给激励,消费者认可。

激励市场和主体行为会推动持续创新。如果我们市场条件不能够鉴别好车和坏车,劣币驱逐良币,大家就不会创新。

在创新的整体变化中,为什么高端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高?为什么物质投入的比重在下降?一般劳动的比重在下降?比如蔚来,现在就可以看到大量一般性的劳动被AI取代。但是高端的创造性劳动,依旧是AI很难取代的。

现在全中国各个城市掀起了一种浪潮,就是争夺人才,看谁能够抢到人才。20年前的深圳是争夺大学生,现在的深圳是争夺博士、硕士,要争夺前100所大学的学生。

现在怎么看东北,怎么看深圳,怎么看中国其他地区?东北现在的空间条件显然没有深圳好,那深圳是不是最好的呢?不一定。是不是东北的空间条件永远不好呢?也不一定。过去40年东北的空间条件确实出现了一些变化,未来如何,这是需要探讨的。

当我们选择一个地区去研究的时候,有八个字比较重要,“邻近共享、学习匹配”。如果你和一个创新者挨着,这个榜样就会带动你创新;和若干创新企业在一起,大家就会分享创新的经历,或者分享创新的想象力,大家就可以互相学习,并互通有无的匹配。

没有一家企业什么都能做到,大家一定是分工的。找不到好的分工伙伴,就不会有发展。

我们最近调查了深圳100家中小微企业三年的数据,做了若干指标的评价,最后发现这100家企业有一个共同特征。

这100家中小微企业平均每家在大湾区有70家供货商,自己又是50家企业的供货商,这就是匹配和学习,每个人都做自己最好的。

关于各种政府政策,以及政府政策是否有效?很多人说深圳走到今天就是小政府,真的就是小政府吗?不一定。

深圳市政府不大,但是有钱,有钱就可以做很多事。因为小,可能关注的点就比较集中,就会比较有效。

世界上最创新的地区就是湾区,湾区最创新的特征表现在什么地方?2000年,每10万人产生139项专利,占美国所有专利的12%。15年后,每10万人产生340项,占美国的18%。一座城市占美国的近五分之一,这就是一座创新的城市。

深圳有一个指标比湾区、比旧金山要高,就是在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申请的PCT国际专利,深圳一直稳定在全国的三分之一上下。深圳现在人均拥有的专利在全国是最高的。

美国的专利集中在两个端,一个集中在东部,一个集中在西部。美国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东部,西部要低一点。美国的GDP也主要集中在东部。美国的就业、城市发展跟创新密切相关,跟科学发现表达(论文)、跟产业技术表达(专利)有密切的关系。

研究发现,大城市是创新的,中等城市是制造的,小城市是宜居的。未来的中国大城市比较看谁能够更加创新。

城市规模越大,计算机和数学人才量更高。深圳的集中行业是什么呢?是计算机通讯、服务业和金融,这两个行业高度依赖计算机和数学。

大家都知道AI,AI在深圳最多的应用是接线员,大量的接线员已经是AI,而不是人,这就是一个算法。比如去打平安的客服,80种声音全部是AI,没有人,这些都是用算法算出来的。

我们一般会说两个模式:合肥模式、深圳模式。

2000年,合肥的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合肥的总量超过万亿之后,人均GDP已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合肥20年经历了一个极快速的增长。

一是合肥和中国所有城市都是一样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在搞家电,特别是南方城市。深圳也是搞家电起来的,深圳当时生产电风扇、电冰箱、空调,我们引进生产线。大概到90年代中期,传统一代家电企业都濒临破产,主要是由于管理和创新能力不够,直到后来合肥引入了海尔、格力、美的,再加上TCL,再加上日本的品牌后,大概经过十年,合肥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之一。

二是合肥的升级。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合肥最经典的三个案例:合肥和京东方合作,做显示技术;合肥和蔚来合作,做新能源汽车;合肥和长鑫存储合作,建中国最大的储存芯片生产基地。政府选择项目,经过国资投入进入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退出,退出之后再来一轮。京东方从6.5代线投到8.5代线,投到10.5代线,政府一共投了400亿,赚了500亿,然后再把这个模式放在蔚来上,再放到长鑫存储上。

合肥怎样突然具备了这样的能力?

大家到合肥去,可以看到合肥是过去长期低估的一座城市,合肥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中科大、有12个科研所,全国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38个重大装置中,有8个在合肥,这是一个科学家云集的城市。

历史把中科大“送给”了安徽合肥。

他们讲故事,说中科大搬迁的时候,一路上去了很多地方,但最后凑不够粮票,养不起几千科学家,在郑州停留了两天,郑州没凑齐粮票。又到了安庆,安徽领导人说我再穷,也要把粮票凑齐,你就不要走了。然后用师范学院的校址,后来才有了中科大。可以说,50年前从北京“出走”,落到合肥,合肥因此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

现在深圳只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鹏城实验室,那是深圳自费搞起来的。大家可以看合肥有多少。

合肥还有一个特点,在大规模科学研发上的投入极高。

我们看一下合肥是怎么变化的。

大家看合肥的位置就知道,显然比深圳的位置好,深圳的区位是出海最好的,开放大循环最好,但要走向对内和对外两个循环,看起来还是合肥更好。

合肥是一个什么地方?

15年前合肥是“铁路盲肠”,合肥要上铁路,从合肥出去,坐省线,到蚌埠才能转国家铁路,而现在合肥拥有了米字型高铁线路,大家想一想深圳有几条高铁呢?合肥马上要变成12条高铁的汇集地。

在高铁时代,一座城市因为高铁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空间位置,合肥就是一个典型。

这是中国万亿GDP城市的分布,分布就在长江流域。中国大量的产业向长江黄金水道集中,是大势所趋。这一条深圳要高度关注,我们想过没有?

合肥在2021最受投资机构欢迎的地方政府LP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深圳。上海几位教授看了之后特别惊讶,浦东居然排在合肥之后,其实这是一个改革的过程。

合肥在过去10年间发生了我们很难想象的巨大变革,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改革过程,才保证了一个市场和产业的有效融合。

我去看合肥的时候,合肥确实有两个条件是中国很多城市没做到的:

立法深圳做了,还有一个是深圳没做的。我去合肥,合肥人跟我说所有重大项目不仅仅是政府决策的,也不仅仅是市委决策的,不仅仅是市人大常委会决策的。政府把项目引入后,要报给市人大财经委,财经委审完之后报给主任办公会,主任办公会以后给常委会。

我特别好奇,你们不嫌这样的流程很长吗?他说不长。我说有什么好处呢?他说人大财经预算委有大量社会人士,主任办公会里面有大量从政府出来的老领导,人大常委则是三类人:政府部门、大学和金融界/产业界。

为什么合肥的项目相对成功呢?这就是成功的关键:广泛征求意见,最后还要通报给政协,能够明确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建立一个科学的决策制度。

比较一下深圳和合肥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

先来看深圳,高点增长率将近60%,1985年的增长率低于5%;深圳和全国的差距,从差50个点,现在回到差1个点。所以,深圳是一个经过大起大落的城市,深圳也是一个逐渐降速的城市。

很多人以为深圳发展一帆风顺,错了,深圳的坎坎坷坷很多,经历过的挫折也是巨大的。深圳在过去的40年里,每隔七八年就是一个周期。

今年深圳增长率就不高,很多人就讨论“深圳怎么了?”,其实深圳“没怎么了“,因为一个城市的增长就会有高有低。实际上,高和低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低了之后要能淘汰落后产能,吸引先进产业。

回顾历史看,华为崛起,比亚迪崛起,中兴崛起,平安崛起,招商崛起,都崛起在当年所谓的“深圳被抛弃”的时候。经历过那一轮大衰退,他们才真正成为深圳的主体。

现在有人会问,深圳还能够再出现新的华为和中兴吗?未来是否还要有新的腾讯呢?这些年深圳在培养新产业,现在出现真正新的站得住脚的就是大疆。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现在的华为还是以前的华为吗?腾讯还是以前的腾讯吗?

城市的增长可以划为两个部分:一是内生性的,就是一旦创新企业成长之后,从小到大,从10个亿、50个亿、100个亿到上万亿的时候,内在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二是有新的产业进入。

所以,未来看深圳,一是看华为、平安、招商,包括大疆这样的企业还能不能有持续的生命力,它们的生命力就是深圳的生命力。

为什么这么说?一个中小企业平均都有七八十家供货商,大家就可以想象华为这样体量的企业有多少供应商,仅仅在大湾区,就有3万家企业和华为合作。

深圳有2个“一万倍”——40年里,深圳经济总量翻了一万倍,从2亿到2万多亿;财政收入翻了一万倍,从不足1亿增加到将近万亿。

现在看深圳还要这样想,深圳到了人均GDP 3万美元的时候,也就是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倍的时候,是到头了吗?

经常有人说,深圳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劳动力成本高企,香港5万,纽约9万,旧金山10万,深圳高企了怎么办呢?未来我们要更高的生产率。一个标准劳动力,他的收入10万美元,但他创造的价值可能就是15万。

“十四五”规划纲要里有一句明确的话,“要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明显地高于经济增长”,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增长,只是GDP增长,那大家收入增长哪儿来的钱?借的。

所以,深圳未来产生大企业重要,但产生创新企业更重要。

深圳和其他全球城市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我从麦肯锡关于深圳的分析中翻译过来一段话:

“深圳曾经是一个血汗工厂和山寨城市,现在成为世界级创新中心城市。”

“观察深圳创新和结构动态要通过创业企业的视角来审视创新,动态结构演化在深圳直接表现为,创新企业一直在向产业价值链上方移动。”

“深圳吸引着无穷热衷于新制造方式的企业家。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带着一个想法来深圳,以合理的价格进行原型设计、测试、制造推向市场。产业链的精细化分工让企业成为可能,产业链上很小的一点事就可以做成一个大企业,大企业三五个亿也可以了,不需要很多的资产,企业边界大大缩小。”

为什么深圳小微企业很多呢?道理就在这里,大家都在细分化。在深圳,找到一个芝麻大的东西,只要能够持续做,就能做成世界第一,为什么?因为很多人都需要芝麻。

从深圳高新区的发展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在深圳高新区11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可以看到企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更多的企业向这11平方公里集中。这11平方公里的产出就已经超越兰州一个市了。

第二个结论,服务、信息业和制造业,三种业态在1500米的距离集中。做硬件的企业离不开做软件的,也离不开做中介服务的,分工越来越细致,就构成了深圳的一个特点——大规模的企业因为有邻近,可以共享,因为可以学习,找到匹配,可以生存发展,这就是深圳的特征。

我们把企业划分成两类:一类是硬件的通讯装备制造;二是信息软件服务,这两个产业构成深圳核心。

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复杂性提高。

什么叫复杂性提高?深圳最早做箱包、旅游鞋、电风扇,后来做的越来越复杂,现在做到5G最复杂的部分,这就是复杂性提高。比如深圳海思半导体,做到了半导体领域设计之巅。

大家可以看到,当生产越来越复杂的时候,你的收入就会越来越高。现在大家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结论——你为什么穷?是因为你没有工业化;工业化初期为什么收入不高?因为你只能做简单的大路货产品,别人都可以做,你没有核心竞争力。只有最后走到蓝海,你做的东西别人做不了的时候,你有定价权的时候,才能获得高收入。其实,深圳大量的企业可以做到这一步。

当年,改革开放之初,深圳是做劳动密集型;现在可以看到,走向空间集聚/产业链的时候,开始做大规模的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从合肥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到,合肥就是从家电过渡到了屏幕显示,再过渡到了汽车,现在过渡到了存储芯片。

深圳现在更多的产品是科学引领。这样的产品里面,物质量在减少,但是科学含量在大幅增加。

这也导致了东北和深圳的差别——东北设备是重型的,深圳的设备一定是轻型的。因为轻型设备可以拆开去分工,但是重型设备就很难拆,很难用分工方式做。这也导致了生产重型设备的企业一定是一个巨大企业。一个巨大企业什么事都自己干的时候,效率就一定会低于社会分工。

前两天看了一家很小的企业,现在销售收入不到2个亿,但是在VR会议系统上已经排世界第一,主要采购方都在美国、欧洲。我开会用了一下这个会议系统,5米之外,360度拾音,360度摄影。一台这样的小型会议系统大概5000元,不需要联通电脑,直接插上WiFi就可以开会,而且开会是带高清和美颜功能的。我在那个系统上开会特别开心,因为看到自己特别年轻。

未来需要这么多会议系统吗?可能不需要,它不是一个大公司,但它是一个高尖端的公司。

科学和制造完美结合,然后实现高度细分化,传统的工业制造和新一代以高端设计引领的制造已经不同了,同时需要更加精密的制造。

本文摘录自《招商引资研究报告》2022年7月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