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奖第五年 将248位“无名”青年科研者推向台前

科学探索奖第五年 将248位“无名”青年科研者推向台前
2023年09月25日 18:02 科创中国

9月24日,科学探索奖迎来了2023年颁奖典礼。从初创至今,5年时间科学探索奖共选出248位青年获奖者。

2018年,科学探索奖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奖项覆盖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十个领域,每位获奖人(45周岁及以下)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

在媒体群访环节,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妩蓉说,与国家层面在基础科学领域千亿级的财政投入相比,科学探索奖的投入微不足道,为此必须做差异化。“比如我们支持青年科学家自由探索,奖金由获奖人自由支配。我们也不要求获奖者一定要有产出,也不考核他们的项目,只希望他们每年提交一个年度进展报告。他们的自由探索可能会无果而终,但哪怕是试错也是值得的,因为也是替后人试错那条路走不通。”

在248位获奖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此前并不为人所知,有70—80位从未获得过杰青(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或长江学者等人才头衔。在一些机构和高校中,这些人才头衔通常是科研人员晋升和收入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也因此,这成为一场别开生面的颁奖典礼。多位青年科研人员带着自己的父母家人或者学生来到现场。当他们登台领奖时,家人们纷纷簇拥向前,用手机录下他们获奖的瞬间。

一位数次参与科学探索奖的会议组织人员感慨说,这是很多青年科研者人生第一次走颁奖典礼红毯的经历。

第五届“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合影

在过去的5年中,248位获奖者中有多位毫不避讳地谈及300万元奖金的使用情况。有科研者说拿出一部分奖励科研团队,有科研者说要支付房贷的尾款,也有人直说因为获奖,来自家庭的关爱都变多了。

王妩蓉说,对于获奖的中青年科研者而言,奖项也能很大程度上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

虽然他们可能并不广为人知,但他们在科研领域的突破与探索是获奖的关键。获奖人中,共有7位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2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入选“高被引科学家”的一共89人,占中国45岁以下“高被引科学家”总人数约30%。

在当天为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提供的学术交流平台“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介绍,过去五年获奖的248位青年科学家,分别来自26个城市,90所科研机构,平均年龄41岁;35周岁及以下的获奖人26位,女性获奖人24位,各占大约10%;还有11位港澳地区获奖人。

随后,韩启德抛出了如何发现和支持卓越创新青年人才的话题。他说,虽然政府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科研经费也不断提高。但在全国范围内的科研者,尤其青年科技工作者,仍总是觉得科研资金不够。

论坛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表示,2012-2020年,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规模经历了高速增长,中国科研条件也快速改善。这个过程中,中国从海外引进了大量人才,高等院校也快速发展。伴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一项关键工作是如何分配无限的需求和有限的资金。

在资金分配方面,窦贤康表示,2023年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一大改革就是把人才资助端口前置。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在一些高校进行试点,选拔少数优秀本科生进行资助。自然科学基金委不需要这些本科生像申请杰青一样陈述科研成果,而是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交互式讨论。此外,自然科学基金委也在持续进行项目经费管理改革,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表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做的一项改革是,鼓励45周岁之前的中青年科研者去申请杰青、长江学者等奖项,但如果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未能获得,学校在评价讲师、教授时,还是以学校自己的评价体系为标准。这样一来,也能起到比较好的激励作用,能让团队里的科研人员不那么讲究荣誉“帽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