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工智能监控工人?莫让技术服务错了对象

用人工智能监控工人?莫让技术服务错了对象
2021年08月21日 18:12 人民资讯

◎ 符晓波

近日,一家国外公司使用算法监控员工,以算法结果为依据解雇了上百位“不敬业、效率低下”人员的事件,再度在互联网上引起哗然。此前,某市政部门给环卫工人配备智能手环用来定位查岗,外卖骑手被“数字控制”不断突破劳动极限……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此类案例已不鲜见。人们意识到,曾被认为会极大提高效率、解放劳动力的高科技人工智能,如今却成为暴露隐私、不断增大劳动强度的“AI监工”。这究竟是谁之过?

人工智能是人类劳动的结晶。人类发明人工智能的目的是要通过AI不断优化的算法和学习能力达到某个设定目标,从而将人类从危险、繁重和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而用来监视员工工作时长和表现的“AI监工”,却以追求商业标准上的效率为目的,服务于资本而非关注人本身,明显违背了上述初衷。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将人类带入全新的轨道,带来社会效率整体的提升,是技术的进步。而“AI监工”的出现无疑是将手段变为了目的,把员工当作机器,有失人道主义精神,是企业管理上的退步。

正如工业革命时期,以“捣毁机器,抵制新技术”为诉求的“卢德运动”反映出人类在技术迭代过程中会产生对抗和焦虑,现今社会智能化进程中,人们同样担忧技术的误用、滥用、缺乏人性化标准和伦理约束为真正的劳动者带来灾难。

企业追求效率本没有错,“AI监工”若想长远发展并得到支持,终究需要服务于人的发展。用人工智能考核管理,一方面要尽快厘清监督边界,另一方面要拓宽AI判定标准尺度,加入更多人性化的考量,例如将员工表情、动作、情绪、状态等因素纳入算法,给出更有温度的裁定,而不仅仅是追求商业上的效率,让越来越多人陷入极度内卷并无处申诉的困局。毕竟,“AI监工”只能是企业管理的手段,重视员工本身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AI监工”引发的社会讨论折射出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研究和应用边界立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对于新技术的应用,人类既不能消极延缓也不敢冒失推进,唯有积极稳妥的发展并解决好由此引发的新伦理问题。从始至终,人才是技术的原点,也应是技术的目的。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刘义阳

审核:朱丽

终审:刘海英

来源:科技日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