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财联社
财联社|区块链日报(北京,特约记者 阳冰)讯,2021年元宇宙爆火之下,作为元宇宙概念走向现实的必经之路,底层技术VR(虚拟现实)的发展前景前所未有地明朗起来。
近日,山东便吹响了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号角。
3月29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山东省推动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下称“《计划》”),将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培育推广百项应用场景及解决方案,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虚拟现实产业高地。
其实,早在几年前,山东便已在智能硬件、内容制作、应用场景、平台服务等多个环节发力,集聚了虚拟现实全产业链企业及相关机构200余家,2021年产值更是超过了600亿元,而虚拟现实产品出货量也突破了1000万台。
有山东VR创业者向区块链日报记者表示,经历了几年发展,虚拟现实行业在不断进步,虽然目前算是早期阶段,但前景可期。
山东VR相关企业超40家
按照《计划》,山东将打造以青岛为中心,济南、潍坊、烟台、威海四市联动,其他市协同的“1+4+N”虚拟现实产业区域布局。
区块链日报记者了解发现,截至目前,山东省VR企业相对来说以青岛、济南居多,其他城市也在积极布局VR产业。
据区块链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山东省共有40个相关企业单位,其中青岛8家,济南10家,潍坊、烟台、临沂、聊城各5家,威海2家。
从数据来看,大多数VR企业成立于2012年以后,这其中又以2019年以后较多,成立最早的企业为1993年。注册资本方面,差距比较大,较高的是山东未来集团、歌尔股份。具体信息如下表所示。
这其中,又以歌尔股份(002241)为典型代表。据公开资料显示,歌尔股份从2012年布局虚拟现实领域,一直深耕光学/声学/传感器/结构件等精密零组件等核心技术,并可提供包括ID与人体工程、结构设计、软件算法等在内的解决方案。2021年12月,歌尔获得了由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布的科学技术进步奖。
另外,山东一些院校也在积极参与到VR产业中。比如,山东大学、威海职业学院、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等。
山东VR产业相关活动也比较频繁。
2020年12月,山东省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成立。
2021年3月,11家企业集中入驻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国际虚拟(VR)现实产业园。
2021年9月,国际虚拟现实创新大会·虚拟现实创新生态建设论坛在山东青岛召开。
整体看来,山东VR产业发展的环境土壤较好,产学研各个方向协同合作。
VR应用发展空间巨大
据中国信通院预测,全球虚拟(增强)现实产业规模2020-2024五年年均增长率约为54%,其中VR增速约45%,2024年VR的市场份额约为2400亿元。
VR技术应用场景广泛,包括像在影视娱乐、教育、设计、军事等领域。而当下,VR最被认可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娱乐/游戏。戴上VR设备,沉浸在虚拟世界,玩家们可以以另一身份攻城略地,也可以领略祖国各地的不同风光。
具体来看,山东有不少VR体验馆。例如,大珠山风景区VR体验馆、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馆等,可以领略多样的美景。再比如,某VR体验馆内的VR卡丁车,多赛道多车型大比拼,要比传统游戏厅的极品摩托、飞车体验感强很多。
但需要指出的是,VR发展至今还处于起步阶段。
亚洲区块链协会会长蔡志川便对区块链日报记者表示,虚拟现实的发展现在才刚刚起步,很多硬件设施还没有具备,软件方面也需不断开发,暂时也没有广泛的实际应用。
“VR技术作为重要应用,还处于概念阶段。”烟台某VR企业张平也向区块链日报记者表示,目前VR落地应用较少,利用率也比较低。
张平进一步分析称,很多企业在做VR的同时,都在兼营着其他业务。他解释指出,主攻特定领域同时再发展VR,未来才会有更多机会与可能,不然很可能会倒在黎明前。
张平的想法与VR创业者肖祥星不谋而合。肖祥星原是区块链创业者,后转型元宇宙,以应用场景切入VR硬件消费。他对区块链日报记者表示,VR前景无限好,但爆发可能起码还要5年。而这5年也是最艰难的5年。
VR行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
直至今日,VR技术仍然有很多难点/痛点存在。核心芯片空白、供应链集聚效应缺乏、高端人才短缺、行业应用不广等问题突出,成为制约VR产业发展的关键短板。
VR创业者肖祥星也表示,转型后发觉VR行业全是痛点,目前原定于今年6月份便上线的产品还在研发中。肖祥星指出,痛点主要在于芯片难寻、缺乏统一技术标准(芯片与操作系统不兼容),以及缺乏相关技术人才,而疫情导致物资运输困难,项目还被迫停摆一段时间。
他进一步分析称,目前市场上产品良莠不齐,消费者认知也不足。他举例说:“VR个人消费级产品大概有三种。其中,最低端的是一个盒子,卖几十块钱,体验很差。好一点儿的是VR一体机,芯片兼容,但消费者对这两种产品分辨不清。”
对于如何促进虚拟现实发展,亚洲区块链协会会长蔡志川对《区块链日报》记者表示,有几个难点:
第一,暂时没有完善的产业链,基础设施不足;第二,思维及商业理念太侧重在实体经济;第三,专业人才不足,在教育方面缺乏系统性的培训,在这方面的培训人才也是不足的;第四,国内创新的人才可能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发展及规划;第五,整体的智能生态需要提升,需要结合数字经济及元宇宙的概念,打造一个全新的数字经济模式。(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平、肖祥星都为化名)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