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铜陵日报
□余 毅
2021年“双11”,京东累计下单金额突破3491亿元,天猫总交易额达5403亿元,在其背后做支撑的是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系统。随着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孕育出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自动驾驶等许多产业,正以强大的活力优化教育卫生、交通运输、电商金融等诸多行业,积极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如自动驾驶汽车产生交通事故的问责问题、医学机器人带来的医疗事故归责问题等。
人工智能伦理属于工程伦理。基于“人工智能不能伤害人类”工程伦理原则,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探讨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
一是失业和财富不平等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人类工作将被机器人取代,那么因此而失业人员的生活保障由谁负责?此外,人工智能学会自己做决定,这种决策能力将允许人工智能取代某些管理职位。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劳动力将导致财富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扩大。工人们拿到工资,公司支付工资,其余利润投入生产以创造更多利润。然而,机器人不需要报酬,这使得大公司能够通过人工智能获得更多利润,从而导致更大的财富不平等。在工程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但由于数字很小,这并不能弥补失去的工作岗位数量。
二是安全性问题。安全性是人们评价一项技术的重要指标。安全问题也与道德问题密切相关。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错误和偏差、失控、滥用新技术。人类无法避免这些错误,人工智能也无法避免错误。人工智能具有自学的能力,人工智能可能会学习到错误的信息并造成安全威胁。例如,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由于背景算法的错误,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至于缺乏控制,人工智能通过不断学习对复杂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由于算法的复杂性,人们难以知道这些判断的依据。这些判断受到初始算法中人为偏见的影响。由于算法的设计缺乏透明度,人们无法有效地控制和监督后续过程,可能造成危害社会安全和稳定的后果。人工智能应用的有些领域是危险的,比如在军事工业中的应用带来了一系列威胁与挑战,在太空领域的应用可能对全球战略稳定和军事安全带来破坏性影响,对人类战争活动带来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的。
三是隐私问题。人工智能的进步伴随着大数据的不断收集,而很多数据都与个人信息有关,未经允许收集这些信息会侵犯人们的隐私。人工智能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对人们的隐私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事实上,在人工智能进入我们的生活之前,人工智能已经收集了我们的隐私。每个用户在网站注册时都必须同意用户政策,这涉及隐私问题。由于大数据的发展,个人用户的隐私受到极大威胁。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用户的隐私也受到了损害。
四是环境问题。在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环境有关的伦理挑战。首先,人工智能机器数量的快速增长将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第二,人工智能的替代非常快,过时的产品需要环保处理,而重金属污染问题很难处理。
五是控制和监督问题。人工智能需要监管,但目前没有普遍接受的行业标准。缺乏行业标准可能会导致产品本身的质量出现巨大差异。组织领导者需要在人工智能的决策过程中保持适当的控制,并需要通过监督算法设计来实现人工智能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当下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十分迅速,很多技术应用已走在世界前列,各种社会机器人和智能应用软件应运而生,人工智能相关伦理问题也不断进入公众的视线。人工智能风险、安全与伦理的思考急需进行考量、落地,只有解决这些伦理挑战,人工智能才能在工程领域拥有更好的未来。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