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人脸识别数字关卡、自动生成健康档案、小区门口一键打车、社区食堂刷脸就餐……上海推动建设了若干数字化转型标杆场景,无论是智慧早餐、智能酒店、智慧养老,还是一键叫车、便捷就医、智慧健身,上海的数字生活图景越来越丰富。
目前,上海正在举办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周,总结回顾上海在数字化转型上的成效与经验,进一步激活数字潜能、推动“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的深度融合。体验周的关键词是“共建共享”,坚持“城市是主场,企业是主体,市民是主人”的发展思路。那么市民的“数字获得感”究竟如何?
连日来,记者深入医院、酒店、餐厅、停车场、地铁站等地,从生活的各个细节体会“数字上海”的温度,也感受到市民对数字化生活的满满期许。
就餐
体验场景:虹桥社区“AI食堂”
干净卫生,支付便捷,偶尔不太“精准”
当数字生活场景走进餐饮,会有哪些新光景?在上海虹桥社区,就开了一家“AI食堂”,店里的两个大厨都是“机器人”,一个做面档,一个做炒菜。当食客选好心仪菜品结算时,只要把餐盘放到结算台上,就能自动识别出菜品、价格,并算出需要支付的总价。
8月25日上午临近11点,记者在餐厅门口看到,门口已经有两位老人正在排队。张阿婆告诉记者,她是这里的常客,就住在附近,平时子女不在家吃饭时,就会来这里打上两三个菜回家吃。“这里的菜干净卫生,菜品种类不少,味道也可以,关键价格很实惠。”张阿婆说,使用起来对老年人也不复杂,碰到问题一旁也有工作人员帮忙解决。
食客正在挑选菜品
上午11点,午市开始,记者在门口扫好场所码给工作人员查看后,就可以拿上一个蓝色的大餐盘到菜品区挑选,小荤6元,蔬菜4.5元,大荤9元,特色菜12元,米饭2.5元。看中哪款菜可以告诉盛菜的工作人员,对方盛入小盘子后会放入食客手中的大餐盘。全部挑选好后,记者把大餐盘放到结算台上,屏幕上直接显示“炸猪排9元,酸辣海带丝4.5元,米饭2.5元,共3盘,总计16元”。支付方式也很多样,可以手机支付,也可以现金支付。
结算时自动计算支付总价
虹桥社区AI食堂区域经理张韵啸告诉记者,AI食堂可以解决餐饮业用人成本高的问题,还能分析以往来店用餐顾客的数据,比如哪些菜是食客们常点的菜,哪些菜又是销路不好的,方便店家及时调整菜品。机器人做菜最大的优点在于干净和精准,因为是程序设定好的,火候基本能掌握得很好。现在店里的炒菜机器人已经会做一千多道菜。
AI食堂体验下来很方便,口感也和厨师烧得并无不同。不过,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因为工作人员中有机器人,也会偶尔出现“卡壳”现象。比如,一位顾客在点面条时,原本2分钟就能出一碗面条的机器人却迟迟没有把面条放入碗中。张韵啸在一一排查原因后,终于发现是盛面条的篮子歪了一些,导致机器人识别不到、报错。把篮子摆正后,一碗面条很快就煮好了。张韵啸感叹道:“机器人最大的优点是精准,但有时候最大的缺点也是要求精准。”
大厨“机器人”正在出面
回收
体验场景:小程序卖旧书 回收机“吃”废报纸
一键上门,卖了提现,期待回收面更广
临近开学,整理书柜,发现旧书太多,怎么办?只要在手机上搜索“多抓鱼”小程序,就能卖书。扫描每本书背后的“ISBN条形码”,手机上立即会跳出这本书是否能被回收、回收价格多少,回收价格满40元就能下单叫快递。记者选择了6本书下了一单,次日一早,快递员就按约定的时间免费上门取书,商家审核后就会有书款到账。
使用“多抓鱼”小程序卖书
在网上搜索,同类App还包括飞蚂蚁、拾尚回收等。它们都对旧书的类型、品质、是否具有ISBN码等有相应要求,也都提供免费上门取物服务,回收完成后能获取现金、实物、环保积分等。
不是所有旧书,都能交给这些App,杂志、课本、教辅、报纸等就无法通过这些平台回收。不过,遍布大街小巷的回收机,也能解决问题。记者又整理了一包旧教材和报纸,通过手机搜索“爱回收”小程序,发现周边300米直径范围内,有8台机器显示“可投”,最近的不到百米。拎着旧书来到机器前,扫描二维码或输入手机号,仓门就会打开,将废品扔进去后,屏幕上跳出了重量和金额——按0.8元/KG的回收价,6KG废旧纸张换了4.8元,满20元就能提现。除了纸类,金属、塑料、织物等都能通过这台机器换钱。目前,上海已约2500台“爱分类·爱回收”机器,分布在杨浦、宝山等区。
小朋友也可以轻松投递
那么,家里淘汰的旧家具、旧家电,“环保达人”会选择什么方式呢?在“青山回收”“飞蚂蚁”等App上,都有家具回收的入口,还细分为桌椅、床垫、沙发、健身器材等小类。用户选择完“材料、是否可拆解、长宽高、楼层”等情况,就会自动跳出自己需付的费用,预约时间后就会有人上门回收。而对于旧家电,则可以根据品牌、出厂年限、容积、外观等情况,再拍照上传,就能给出回收估价,最后预约上门。
青山回收上可以回收旧家具
“家里的废旧物品基本都能通过各种App或回收机找到去处,坐在家里点点手机就能处理,适合我这种‘社恐懒人’。”对此,经常使用这些小程序的王小姐表示,自己的生活已离不开“智慧回收”。不过她也认为,数字化的回收交投中,也有能继续提升的方面。“比如,用多抓鱼扫描后,大概有三分之二的旧书都显示‘库存过多’或‘暂时不收’,只能当废纸投入回收机,有点可惜。又如,回收机为什么要满20元才能提现,为什么每周还有总重量的限制?如果取消这些门槛,就更方便了。”
网上有不少小程序可以回收各种废旧物品
出行
体验场景:地铁4号线、公交138路
“一码通行”逐步覆盖,期待地铁公交“一码”对接
8月25日19时,记者来到地铁4号线中潭路站,打开Metro大都会App上的二维码向工作人员出示后,便一路通行无阻顺利进站。记者了解到,从今年5月30日起,上海地铁逐步覆盖“一码通行”功能,只需使用最新版“Metro大都会”App,就可以一屏展示“核酸检测”+“健康码”状态,验码通过后即可直接扫码进站,既不用切换App,也不用扫站内的“场所码”,极大地节约了进站时间。
但在来往的乘客中,不知道“一码通行”功能的乘客不在少数,尤以老年乘客与外省市乘客居多。一位来自安徽芜湖的旅客小方告诉记者,许多城市都可以使用支付宝扫码进地铁站,但上海需要下载“专属”的Metro大都会App,“第一天到上海来的时候有点懵,在其他乘客的指点下才下载了App进站”。一位老年乘客李奶奶则还在用“老方法”,先扫描站点场所码,再刷交通卡进站。李奶奶表示,自己年纪大了,手机使用不熟练,女儿教了很久才勉强学会了如何扫描场所码,这个“一码通行”功能未曾听说过。
Metro大都会App“一码通行”
从昌平路地铁站出站后,记者来到76路常德路余姚路站乘坐公交车。记者打开上海公交App查看下一班公交的时间信息,App上显示,下一班需要等待32分钟。然而在等待了6分钟后,76路公交就已进入站点。随后记者又查询了同一站点的138路公交,App上显示下一班车子需要10分钟,在等待9分钟后,138路进站了。显然,上海公交App上的时间信息有时并不准确。
晚上20时17分的138路公交上,乘客几乎坐满了一车厢。上车的乘客有的刷交通卡,有的打开支付二维码扫码,支付完成后继续扫描公交场所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下,老年乘客们也都习惯了扫码操作,在记者乘坐138路的半个小时内,未见扫码困难的乘客。
老年乘客上车刷交通卡并扫码
地铁和公交作为城市公共出行的两大主体,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乘坐这两种交通工具需要打开Metro大都会、随申办和上海公交乘车码等多个App,体验上有诸多不便之处。有乘客呼吁,有关部门能否实现综合交通出行服务的“一码畅行”,让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市民。
就医
体验场景:瑞金医院
挂号就诊支付便捷顺畅,老年人适应有难度
医疗服务数字化升级后,市民接受度如何?体验感如何?还有哪些期待?8月26日下午,记者走进瑞金医院,体验“一部手机看门诊”。
走入医院门诊大厅,4块印有“手机看诊教程”的易拉宝被摆放在醒目位置——打开“上海瑞金医院”微信公众号,选择“线下医疗”,按照页面提示,授权手机号、绑定电子医保、添加就诊人信息后,记者很顺利地挂上了当天的中医推拿科,开启打工人肩颈拯救计划。整套流程花费不到3分钟,对于“互联网原住民”而言,易学习、易操作,确实非常方便。更值得点赞的是,一通舒爽的推拿按摩后,记者通过扫描电子医保码,直接在门诊间完成缴费支付,免去了上下楼层奔波的麻烦。看完诊,电子病历也已同步到了手机上,真正做到了“只带一部手机,就能顺利看诊”。
瑞金医院手机在线服务操作说明
不过,部分老年人对于数字化升级还未完全适应,在自助挂号机旁有些手足无措。75岁的徐阿姨血压有点高,来医院配点常用药。平日里都是儿子帮忙来配的,这次,徐阿姨站在自助挂号机前有点发懵:光是一个高血压科点进去还有许多细分门类,到底该挂哪个?一旁的志愿者赶紧上前帮忙。挂完号,徐阿姨拿着挂号小票还是有点懵,拉着记者问:“这上面的字我看不太清,你帮我看看,我是要去几楼?”
瑞金医院门急诊自助终端
为了帮助市民熟悉数字化医疗服务,瑞金医院做了许多准备:
在自助挂号机旁配备志愿者手把手辅助教学;
在门诊大厅设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解答老人就医问题;
还专门开辟了“数字化便捷就医体验中心”,安排专人讲解互联网医院使用流程。
老年人就诊绿色通道
在“数字化便捷就医体验中心”内,工作人员为患者讲解互联网医院使用流程
记者观察发现,不少老年人动作虽然略慢一点,但很乐意学习。“医生,我这个电子报告应该在哪里看?”一头银发的侯瑾(化名)拿着手机来咨询台求助。侯瑾说:“以前看到机器就犯怵,可是如果没有提前预约,候诊时间就会久很多。”为了节约时间,也为了不让自己和时代脱节,侯瑾研究起了网上预约挂号,熟悉以后,逐渐发现互联网医院好处还挺多,“还能选择把药品寄到家里,活到老,学到老,我不想老是依赖别人,能自己学习解决的,就自己来吧”。
住店
体验场景:崂山路汉庭酒店
洗衣送物一键下单,经济型酒店数字升级
秒速办理入住、智能客房服务……在浦东新区崂山路上,一家装修一新的汉庭酒店安装了数智化服务系统,为入住者打造更贴心的入住体验。这也成为上海酒店数智升级的代表之一。
步入酒店大堂,开放、自由的社交空间让人眼前一亮,酒店前台被升级为两个隔断式自助办理柜台,供入住者自行办理入住手续。“请放置入住人身份证……”在自助办理柜台前,一位入住者将身份证放置在“华掌柜”指定区域、并进行人脸识别认证……短短5秒钟后,便从出口卡拿到房卡。
酒店前台升级为自助办理柜台
刷卡推开房门瞬间,房间内吊灯、电视机应声启动。“Hello华住,帮我开灯”“Hello华住,把窗帘打开”“Hello华住,空调25度”……在客房内,入住者通过语音和客房智能系统进行交流,便能享受便捷的数智服务。
入住期间,入住者的洗衣、送物等服务可以通过手机App选择,一键即可下单,15分钟内响应。记者看到,酒店有两台洗衣机,供入住者免费使用。在客房内,入住者便可查询洗衣机的工作状态,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查询洗衣、烘干等服务状态。
客房智能服务一键响应
客房智能语音交互系统
曾经一段时间,经济型酒店并不是商旅人士出行的首选。记者采访发现,防疫进入常态化,部分高星级城市酒店因运营成本高,入住率不高,数智化升级速度明显放缓。而部分经济型酒店“船小好调头”,引入全新数智系统,打造了一个个“小而美”的住宿新空间,吸引了一大批商旅人士。
新支付
体验场景:南京西路地铁站、兴业太古汇商场
场景逐步扩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上数字人民币
从商超便利店消费到乘坐地铁付款再到发放人才补贴,自从试点以来,数字人民币在上海的应用场景在逐步扩容。
“最近听说数字人民币乘坐地铁有优惠,就下载了一个数字人民币的App,用起来还挺方便。”在南京西路地铁站内,乘客霍先生告诉记者。今年7月15日,交通银行携手申通地铁集团便宣布,即日起上海市民在上海地区使用最新版Metro大都会App乘坐地铁或磁悬浮,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了。
记者把数字人民币和上海地铁Metro大都会两个App下载完毕以后发现,只需在数币App开通Metro大都会交行子钱包,并在Metro大都会APP内将默认支付方式选择交数币钱包支付,即可刷码进站且用数字人民币支付。
当出了13号线南京西路站,来到位于兴业太古汇商场的地下两层里的屈臣氏内,记者一眼就看到了台上的数字人民币支付的宣传牌。“我们这里也是最近上线的数字人民币支付的,过程很简单,就跟微信和支付宝支付一样,下个App往里充点钱就好。”收银员耐心的向前来付款的消费者解释。记者还了解到,今年6月初起,屈臣氏在上海的全部159家门店已经全部上线了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
屈臣氏内的收银台上摆放了数字人民币指示牌
不过,稍有遗憾的是虽然上线已有时日,但据工作人员介绍使用数字人民币结算的先消费者还是寥寥。“很多人都是出去好奇问一问,如果需要扩大使用感觉还是要配些优惠活动。”
生活数字化全面提速
信用就医、“随申行”、“一码游”即将启动
记者从市经信委最新了解到,上海正加紧推进“生活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在就医、教育、出行、文旅等多方面有新进展。
目前,便捷就医2.0版工作方案已引发,正式上线长三角信用就医项目;宝山、徐汇、长宁三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数字基座建设初步部署;上海停车App“停车缴费”功能覆盖全部1283个收费道路停车场、2742个大型经营性停车场(库),上海随申行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组建,“随申行”App1.0版开发完成,近期将正式发布,实现随申码在本市地面公交、轮渡的全面应用,以及在部分轨道交通线路的试点应用。
上海将推进以文旅码技术为支撑的“一码游”服务体系建设,启动“红途”平台2.0升级建设,推动“数字酒店2.0”建设和“数字景区”建设;推动豫园商城打造商旅文融合的综合大型数字商圈场景,推动早餐网点监测管理平台(早餐地图)建设;还将开发上线商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24小时在线缴纳功能,研究制定了直管公房租金和房管集团管理售后房物业费的在线支付技术方案,新建住宅小区均已实现宽带数据传输信息端口等敷设到户等住宅配套设施建设。
上海还将启动“长者智能技术运用提升行动”,制定“为老服务一键通”“养老院+互联网医院”重点场景推广应用方案。
“无人”时代更需有人情味
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无人化”的场景越来越多。如何让全民畅享数字生活?让消费者享受到充满“人情味” 的智能服务,是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能缺少的重要内容。
通过记者的体验式报道,我们发现各种各样的智能化、无人化设备正越来越多融入到市民生活中。但有时候,“无人”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机器识别不准、覆盖面还不够广,各种“码”重复应用……这些问题都为我们的城市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借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助力疫情防控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看病要提前在网上预约、进出公共场所要出示健康码……这对智能手机不熟悉的大部分老年人来说是一大挑战。“无人化”的数字时代,我们更要关注老年人的具体需求,要让老年人也感受到数字城市的便捷与温暖。
在生活数字化转型方面,上海的方案是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从聚焦于社区基础设施改造等硬件的数字化转型,到更侧重于人的导向和家的关爱,打造的是人人与共、人人参与的数字化场景。真正好的“数字化”,是手段而非目的,是充满“人情味”的服务,而非冷冰冰的技术控。只有善用数字化,在细微处提效率,在精准服务上下功夫,才能真正赢得市民的支持。而只有让更多人愿意用、喜欢用各种数字化应用,我们的数字化场景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既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又能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金海岸工作室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