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

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
2023年04月22日 05:39 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视觉中国供图

■本报记者 王一 本期解放书单的副书单聚焦人工智能。 几乎是一夜之间,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刷爆网络,与之相关的讨论层出不穷,让我们再次见证了人工智能的强大力量。面对其现象级的应用潜力,人们不禁发问:它所代表的人工智能是又一次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向善”,还是打开未知的“潘多拉魔盒”? 如此种种,想要搞懂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从一些书中探寻答案。 爆发AI “文化宇宙”的助推器 “AI其实并不是一个新话题,ChatGPT短时间内爆火,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它的通用性。”对于经常引起讨论的ChatGPT,《AIGC:智能创作时代》的作者杜雨这样点评。 早年很多AI做的是“选择题”,可以应用于小区门禁、学校判卷,这些应用场景更为专业和垂直;而ChatGPT所基于的AI模型是Open AI研发的GPT系列模型,能够做“简答题”,它是一种更通用的AI模型,它给人的感觉也更为智能,“可以说,经过多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从中学生成长为研究生,能够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如何让机器学会创作一直被视为难以逾越的天堑,“创造力”也因此被视为人类与机器最本质的区别之一。走进智能创作的新时代,像ChatGPT一样具有“创造力”的人工智能其实早已来到我们身边。人工智能正在全方位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决定性元素,而人类开始进入如何面对与人工智能共处和互动的新时代。 《AIGC:智能创作时代》是继《WEB3.0:赋能数字经济新时代》后杜雨的第二本书。AIGC(AI Generated Content)指的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游戏等多个内容领域都有落地,ChatGPT就是AIGC技术在文字形态上的应用。 除此之外,ChatGPT的母公司Open AI发布的Dall-E,是AIGC技术在图片领域的应用,可以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生成相匹配的图片;在音乐领域,早在2017年就实现了人工智能作曲作词,很多短视频的背景音乐也都由机器生成;在视频领域,智能剪辑软件已经可以根据文字描述,调取与文字相匹配的画面,自动生成视频的内容;此外,游戏脚本,甚至是电视剧故事线的脚本,都可以通过AI生成。 《一本书读懂AIGC:ChatGPT、AI绘画、智能文明与生产力变革》也提到,AIGC将给内容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之所以说革命性,是因为其在“谁是作者”“什么是内容”“什么是创作”这三个问题上给出了与之前纯人工创作内容不一样的答案。这三个问题分别指向内容创作的主体、客体及方式。 这种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与“元宇宙”带来的巨大震撼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元宇宙打破了内容产业的“次元壁”,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AIGC为元宇宙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产业发动机,是“文化宇宙”的助推器。这幅AIGC图景,是打开新内容生产时代大门的一把钥匙。 《AIGC:智能创作时代》一书中写及:数十年前,图灵抛出的时代之问“机器能思考吗?”将人工智能从科幻拉至现实,奠定了后续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之后,无数计算机科学的先驱开始解构人类智能的形成,希望找到赋予机器智能的蛛丝马迹。正如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塞巴斯蒂安·特伦所言:“人工智能更像是一门人文学科,其本质在于尝试理解人类的智能与认知。”如同人类通过学习获得智能一样,自20世纪80年代起,机器学习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力量。 所以,人工智能技术只是人类智慧创造的一种新型工具,它有助于人类更快作出突破,提高我们应对那些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难题的能力。 在现阶段,相比担忧“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我们更要关注的是如何保障人工智能的安全使用,推动人工智能的良性健康发展,更好地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们已经进入生成式AI的应用大爆发的时代,AI已经可以大大支持创造性的产业发展。”杜雨说。 审视技术 智能并不是复制人类 人工智能每隔几周就会出现令世界震动的功能拓展,有人兴奋有人恐惧,《AI3.0》一书开篇即提出这样一个“侯世达的恐惧”:不是担心人工智能太聪明,而是担心人工智能太容易取代我们所珍视的东西。这本书的作者,复杂系统科学家梅拉妮·米歇尔在书中着重探究的问题也与此有关:人类和机器理解力的区别是什么?今天的机器距离真正像人一样来理解世界还有多远? 她认为,机器与人之间尚存在着“意义的障碍”:人类能够以某种深刻且本质的方式来理解他们面对的情境。尽管当前最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在完成一些任务方面已经超越人类,但这些系统都缺乏理解人类在感知、语言和推理上赋予的丰富意义的能力。 杜雨也坦言,人工智能局限于可被文字表示的知识。世界上有很多知识不太能够用文字描述,比如弹钢琴、中医的望闻问切等,“尤其是偏艺术哲学类领域的内容,我认为,它们都不是靠文字传递的。此外,人还有情感传递和情感影响,这些是人工智能没办法做到的”。 杰夫·霍金斯则提出“千脑理论”——人类的大脑可能是我们目前所知的最好的智力,它本身极其复杂。 “大脑包含了成千上万个几乎相同的部分,可将之称为皮质柱。有些列来自眼睛输入,有些来自皮肤输入,有些来自耳朵或其他输入。每一列就像一个小大脑,所以我们称它为千脑理论。”他还专门写了一本《千脑智能》的同名书,来详细阐释其观点。 比尔·盖茨在他的年度书单5本书中也重磅推荐了《千脑智能》。他讲道,更深入地了解大脑中被称为新皮质的部分是我们开发真正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这正是《千脑智能》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当被问到是否会用这些改进来创造带有情感的机器时,霍金斯给出了否定回答,并提到AI的长期目标应该是创造智能机器,而不是复制人类。 “今天的人工智能缺乏对智能的定义,在很多方面它远不如人类智能。要创造真正智能的机器,我们首先需要对大脑进行逆向工程。并不是要直接复制大脑,而是建立按照类似原理工作的机器。研究大脑,不仅是为了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也是为了了解什么是智能。” 走进现实 与人类共存才是主题 20世纪50年代,在一次对福特汽车制造厂的参观中,美国工会老板沃尔特·路则看到了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汽车组装机器人。正在带路则各处观看的高管问他,要如何让机器人更好地工作。路则回答道,更大的问题是怎样让机器人购买汽车。 机器已不再是机器,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AI如何与人类共存,这一直是许多畅销书的主题。 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曾红极一时,他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三次浪潮。他认为人类正处在“第三次浪潮”的前沿,他笔下的信息革命也早已席卷全球。 凯文·凯利的《失控》从技术进化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进化,他在书中提到的云计算、物联网、网络经济等也逐渐变成现实。 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揭示了信息世界的法则,预言了数字世界交流的开放性,这是社交媒体甚至“元宇宙”的先声。 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则思考大数据、算法和生命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和算法时代是他思考的重点。 但在剑桥大学公共政策教授黛安·科伊尔眼中,主流经济学仍然假设人们是“齿轮”——自利的、精打细算的、在特定环境中相互作用的独立主体,但数字经济更像是“怪物”——不受束缚、滚雪球一般发展壮大并受社会影响的未知因素。她所著的《齿轮与怪物:数字时代经济学的新议程》便描述了传统经济学框架与数字经济新特征的碰撞。数字经济像一股强大的、不可名状的力量,正在改变一些旧有的社会现象和价值判断标准,需要经济学适时做出改变,以更好地为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除经济以外,科学和技术的持续进步也将改变人类共同生活的方式,从而给政治带来同等程度的深远影响。《算法的力量:人类如何共同生存?》的作者杰米·萨斯坎德认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各种技术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公共和私人生活。他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数字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某些技术和平台以及控制它们的人拥有强大权力:有些技术会收集我们所有的数据,我们为此会避免做出那些被视为可耻、有罪或错误的行为;还有一些技术会过滤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选择我们能知道什么,塑造我们的想法,影响我们的感受,指导我们的行动;还有一些技术会迫使我们去做我们原本不会做或不愿意做的事情。久而久之,人类与机器、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真实等方面的区别都会逐渐消失。 控制这些技术的人将越来越多地影响乃至决定我们的生活。他们将设定自由的界限,决定民主的兴衰和未来。他们的算法也将决定社会正义的方方面面,决定社会物品的分配,决定我们的身份和地位。 所以,他将《算法的力量:人类如何共同生存?》称为一部面向21世纪的政治启蒙读物,从数字时代社会的特征、未来的权力形式,到未来的自由、民主、正义,为我们了解未来的政治提供了独特思考。一如作者所言:本书主要写给希望更清楚地看懂未来的普通公民。 面对缺陷 AI真正的问题在于信任 当整个人工智能界都在高歌猛进时,人工智能领域专家盖瑞·马库斯却不断撰文和发表演讲来指出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当下AI的弊端和局限性。 除了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颇多,盖瑞·马库斯还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教授,在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语言学、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有相当深厚的学术功底,并敢于挑战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在《如何创造可信的AI》一书里,他从深度学习算法的固有缺陷出发,指出AI真正的问题在于信任,常识才是深度理解的关键。 与“人工智能霸主统治人类”或“人类终将被取代”的夸夸其谈不同,这本书既诊断了当下人工智能领域的真实疾病,也开出了切实可行的治愈良方。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说:“在言必称AI的年代,《如何创造可信的AI》这本书无疑是一服清醒剂,让我们忘掉深度学习,回归常识推理。” 曾经担任IBM沃森人工智能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大卫·费鲁奇非常同意这样的说法,他觉得未来最重要的事是帮助AI学习人类的“常识”,从而像人类一样思考。常识,不仅包括人类所认知的世界万事万物,更包括这些事物相互作用的准则和因果关系,以及人类独有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判断。 一些人工智能语言专家说,人工智能所面临的“终极图灵测试”,很可能是人工智能是否能理解幽默并讲出一个人类觉得好笑的笑话,因为理解幽默同时需要了解场景、参与者的身份、情绪、语言的各种非常规运用,以及人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 马丁·里维斯的新著《制造想法:想象力创造增长方法论》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作者认为,万物互联的时代,想象力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企业间的竞争,最终将成为想法的竞争。当一切都处于高速增长状态时,人们很难看到想象、探索与试验的必要性。随着科技水平与商业环境快速变化,公司的竞争优势所能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许多公司经常面临陷入发展停滞的风险。企业表现从优异到平庸的陨落速度越来越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新想法。 作者没有把想法视为一种无法驾驭的抽象概念,而是用令人信服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系统性地“制造想法”。他跨领域借鉴了认知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想象力、它在社会发展中为什么如此重要、想象力缘何处在创新的上游、为什么自我革新是伟大企业保持长盛不衰的关键,还清楚地说明了制造想法的六个步骤,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实用的工具与方法,去打造真正的想法制造机器。 此外,当我们放眼全球会发现,带有人工智能功能的产品只要在国际上流通,就有可能带来安全与伦理方面的问题,为保证人工智能可持续健康发展,建立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国际准则是世界各国不可回避的责任。 如今,中国不少企业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上已经起到了先锋引领的作用。然而,中国的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和互联网经济在“走出去”时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即相关国际规则的限制。 如何面对这种限制,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顾问李仁涵教授在《人工智能与国际准则》一书中回答:首先必须把现有的国际规则研究透,一方面要按照既定的国际共识,改进我国的技术规格,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则;另一方面要鼓励我国企业在“出海”的过程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要根据我国的发展实际不断创新和修正已有规则,并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等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 迎接未来 世间万物都可与AI相连 在《未来呼啸而来》一书中,作者描绘出不可思议的未来生活场景: 今天,你要出发去市中心参加一个会议,你的人工智能助理会提前安排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在门外等你。 因为你戴着睡眠传感器,人工智能助理知道你昨晚睡得比较少。 因此,在你的自动驾驶汽车内,配备了一个可以平躺的后座和一套新床单。 当你受邀发表演讲时,虚拟现实头盔会将你的“眼睛”和“耳朵”传送到另一个位置,同时一组触觉传感器也会把你的触觉转移过去,利用这种技术,你可以在远距离舒适地完成演讲。 你可以选择你的优先级,速度、舒适度或成本,指定你的起点和终点,然后系统将完成剩下的工作。 不会有麻烦,也不会有任何遗漏的细节,而且总有其他备选方案可用。 未来在还没有到来之前,总是难以想象的。但未来会带着巨变呼啸而来,这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未来呼啸而来》告诉我们两个重要的事实:一方面,当前,人和组织的增长逻辑都在发生改变,线性增长正在被指数型增长取代。每一个人和组织,只有掌握指数型思维,利用大趋势的确定性来抵抗自己小波动的不确定性,才能应对未来。另一方面,未来的创新将不是单向式、重度垂直的,若干个重要领域的创新需求之间,会突然产生“叠加效应”,新的技术将以“叠加式创新”的方式,呼啸而来,改变我们的生活。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未来飞速发展可以改变我们生活的九大指数型技术:包括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网络机器人,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3D打印,区块链,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 为了给出未来具体的样子,作者在每个领域都举了一些实际的例子,比如说人工智能会在各个领域内广泛被应用,现在已经开始着手在大气层和天空中构建新的无线网络,包括SpaceX的星链计划,谷歌、波音公司都在推广在更高的空间内构建网络。 这个“将来”在素有“硅谷精神之父”美誉的凯文·凯利看来,可能在5000个日夜以后。凯利在其新著《5000天后的世界:AI扩展人类无限的可能性》中预测,我们将迎来崭新的巨大平台,世间万物都可与AI相连。在更远一些的未来,将会产生现实世界与数字化完美融合的世界,他称其为镜像世界。现实世界中所有的道路、建筑等实际存在的事物,都会在镜像世界中显示其“数字孪生”。凯文·凯利乐观地预测,未来各种产业都会因科技进步而得以重塑。 当前,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已经超越国界,并对国际经济和政治产生影响。物理世界将与虚拟世界融合,同时将产生新的平台,进而形成新的工作方式和组织形式。除了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凯文·凯利也对社会形态变化进行了预测,涉及商业变革、地缘政治、社会学等。作者没有因不断出现新的技术、产品或流行趋势而迷失方向,而是执着地对科技本质的深层结构进行观察,他在书中指明了产生科技的世界本身具有何种发展趋势。 面对飞速变化的世界,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恐慌。作为微小的个体,普通人应当如何应对?凯文·凯利在书中给出了不仅适用于当下,而且能应对5000天后的世界的50条生存建议。 关于科技与创新,他说,越成功的企业,越难实现真正的创新;重点在于二次创造,万能的“神”并没有创造世界,而是创造了可以创造世界的生物。关于人生与财富,他说,对人生感到满意的人有一个共通之处,他们会一直追问“自己是谁”,什么才最适合自己。关于未来,他说,在未来50年的时间内,AI都将是一项帮助我们扩展无限可能的科技。 如今,人工智能正在形成自我发育和完善的内在机制,加速推进人类社会超越数字化时代,进入智能数字化时代。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预期到人工智能将会给我们工作生活带来的影响,提前做好各方面准备,才能在智能化浪潮中顺风远航。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