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重庆日报
从“百米冲刺”到“马拉松长跑”
电商购物节时间为何越变越长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邱小雅
编者按
消费是支撑宏观经济回升向好的主要拉动力之一。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3564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9月份同比增长3.2%,比8月份增速高1.1个百分点。
作为观察消费市场的重要窗口,2024年“双十一”已拉开序幕。从2009年至今,走过16个年头的电商购物节还能讲出哪些新故事?即日起,本报推出“‘双十一’之变”系列报道。
“上周点开各大电商平台的App,才发现‘双十一’已开始了,有些猝不及防。”作为最早的网购消费者之一,重庆市民陈爽亲眼见证了这场购物节是如何从一天变成一个月的。
2024年“双十一”,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打出“史上最长”标签。10月14日晚上8点,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启动了“双十一”,比去年提前了10天左右,紧随其后的还有小红书、快手等平台。
这场广受关注的促销活动,从“百米冲刺”到“马拉松长跑”,时间为何越变越长?商家、消费者感受如何?来看记者的调查。
尽可能“吃”更多流量
今年“双十一”,电商们无一例外,都把“战线”拉得更长了。
记者梳理发现,抖音最先“抢跑”,把时间提前至10月8日;天猫、淘宝预售从10月14日开始,同比提前10天;京东则从10月14日晚8点现货开卖,同比提前了9天。
这显然不是简单的“日历调整”。
有头部电商高管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促销时间变长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平台发现消费者喜欢并擅长在线上合并品类购买,集中品类下单并享受整体优惠,这需要时间;另一方面,品牌商希望年底大促能触达更多消费者,这也需要一定的周期。
记者注意到,电商行业经历了从1.0时代的互联网货架,到2.0时代的“人找货”,再到如今3.0时代“货找人”的演变。这种消费市场的快速变革,也给“双十一”带来了新挑战。
比如,百亿补贴促销活动成为常态,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度有所降低。仅仅用低价来驱动“双十一”,在吸引力方面显得有些不足。
“电商购物节热度逐年下滑,交易额增长艰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重庆工商大学应用经济系主任李然说,电商平台因此想要拉长“战线”,尽可能吃更多“双十一”流量。
正向影响“中腰部”商家
王宏友是一家天猫食品类“中腰部”以上规模商家的负责人,在他看来,拉长促销周期对“中腰部”商家的影响是正向的。
“平台的许多玩法、流量很多时候都可以通过花钱买到资源,促销时间短,更多流量就容易聚集到投放能力强的头部商家。”王宏友告诉记者,周期长、玩法多的话就不一样了,头部商家的份额会被分流,这样一来大家都有机会去分食蛋糕。
另一方面,今年“双十一”因为周期长,各大平台都将促销分成了好几个阶段。“说白了就是增强用户黏性,让消费者在第一轮预售后,还能指望‘第二轮会更便宜’。”王宏友透露,今年“双十一”还有返场,预计整个大促要持续到11月20日左右。
不过,促销季的变长,意味着平台商家参加活动的时间越来越长,价格也要长期保持低价,这让一些小商家吃不消。
“如果在大促期间只有低价而没有足够的销量,就存在店铺整体利润下降的风险。”在淘宝上经营一家文具店的肖先生表示,为避免风险,他今年索性没参加“双十一”。
效果尚待时间检验
记者走访发现,购物节入局时间变长后,不少人对“双十一”的感知比前两年要强烈一些。
“过去‘双十一’要熬夜购物、疯狂凑单,时间变长之后,情况好多了。比如我今天看中了一件商品,但又没拿定主意,就可以过段时间再去看看,还是同样的大促价。”消费者杨宏说。
不过也有消费者认为,“双十一”变长的刺激作用并不大。
实际上,无论是平台还是商家,都想通过这场马拉松式的购物节刺激消费者。
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淘宝、天猫这边,多个品牌实现爆发式增长;京东则不仅守住了自己的优势类目,还在服饰、美妆护肤等类目实现了高速增长;抖音电商在10月8日至12日这4天里,超过3000万元成交额的场次多达21场。
这场号称史上最长的“双十一”最终效果如何,尚待时间检验。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