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陶伟
人生病了,需要看病;机器人“生病”了怎么办?
日前,走进合肥市包河经开区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的安徽博清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余红信正在给一台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调试。
“你可别小瞧这些机器人,它们可以上天、入地、下海,能广泛用于油气化工、船舶制造、核电工程、轨道交通等各种领域。”30岁的余红信是一名机器人系统运维员。“通俗地说,我们是在给机器人‘体检’和‘看病’!”
“每一台机器人出厂前,都要由我们来进行调试,即‘全身体检’。出厂后,偶尔会有一些机器人出现故障,就需要我们来及时维修,即‘看病’,‘看病’又分线上诊断和上门诊断。”余红信进一步解释,“我们和医生工作差不多,只不过他们负责的是看人,而我们负责的是看机器人。”
余红信在给机器人做调试。安徽博清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事实上,从专业角度解释,机器人系统运维员,是负责机器人系统安装、调试、维护和故障排除的专业人员。不过,在余红信那里,机器人不是长得像人的机器。“判断是否为机器人主要看它是否有自动性,即是否可以依靠自身的动力能源和控制系统来完成各种作业。”余红信表示,所以,他们的机器人虽然不具有人的形体,却完全可以代替人到各种不适宜的作业环境中进行工作。
1994年出生的余红信,五年前来到博清科技,应聘现场应用工程师,主要负责校对设备和保障调试产品样机。随着博清科技的机器人研发更加精进,自动化程度持续升级,余红信在实际操作中也不断接触着新的设备,最终实现了从一名工程师到资深特种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的角色转变。
作为人工智能的终端载体之一,机器人正在打开世界的无限可能,探索智能科技的无穷魅力。2023年8月,合肥市将智能机器人产业纳入“6+5+X”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体系,作为合肥市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之一。
9月8日,中国智能机器人生态大会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决策专委会成立大会在合肥举行。会上,合肥发布智能机器人产业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力争建成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在储罐、船舶等大型结构件焊接场景。安徽博清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今年1月,合肥市包河区成立人形机器人专班,在包河经开区建设智能机器人产业园,优化“产业投资+场景应用”招商模式,聚焦智能机器人整机及核心零部件强化招引,打造机器人产业链集聚区。
“合肥有很好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及机器人产业基础,科创土壤肥沃。”安徽博清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消冰表示,落户合肥包河经开区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企业获得长足发展,未来将为合肥机器人产业发展作贡献。
企业的成长,同样离不开新职业、新岗位的赋能。
为培养更多像余红信这样的特种机器人操作员和运维员,博清科技在合肥联合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博清焊接机器人学院,培训学员相关基础知识、机器人操作实践和维修保养等能力,入职博清科技的相关工作者经培训方可上岗。
“现在,很多时候我只通过‘望闻问切’,就能判断出是哪里出现问题。”余红信表示,未来,机器人相关行业对智能化和自动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从业者必须做到终身学习。我会继续扎根在这个行业,朝着‘大国工匠’的目标不断前进。”
相关阅读:
合肥“新职业”①|分布式驾驶员:置身一城,执飞“千里之外”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