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李唯一
“妈妈,那是什么?”
“这是三峡大坝的模型,可以让许多人免受洪水灾害,过上幸福的生活。”
指向展区内陈设的三峡水电站沙盘,一位小朋友按捺不住内心的疑问。很快,在他一旁的母亲给出了答案。
11月15日至18日,与2024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同期举办的2024第二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透过博览会上“亮相”的超7000件展品,可以发现更多逐梦深蓝的“智慧密码”。
一条“机器鱼”设备高度模仿真实鱼类,拥有流畅的线条、美丽的外观,在展区的鱼缸内游来游去,引人注目。“‘机器鱼’采用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使得其在人类的遥控指挥下于复杂多变的水环境中灵活执行各种任务,服务水下生物研究、环境监测等领域。”福建申昊科技责任有限公司区域总监谢俊豪介绍。
“机器鱼”设备高度模仿真实鱼类,拥有流畅的线条、美丽的外观。人民网 李唯一摄
在博览会的另一边,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制的“悟空号”全海深无人无缆潜水器模型也“来到”现场。据了解,该潜水器能够下潜至万米深海,具备运动状态智能监测、海底地形跟踪自主巡航、多级冗余安全自救等功能,满足水下摄像机近底观测需求,服务海洋开发装备领域。
伴随3D打印机器的轰鸣声,全国首创船艇3D打印技术也在本次博览会上得以呈现。通过引入3D打印技术,船艇制造业可以实现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又能实现个性化生产。项目投产后,3D打印一艘10米长的实物船艇只需要一天时间。
展览现场模拟船艇3D打印技术的打印过程。人民网 李唯一摄
博览会现场。人民网 李唯一摄
智慧海洋发展是大势所趋,如何让科技更好地助力人们“走向”深蓝,书写海洋新篇章?
在此次大会上,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伟提到了港口智能化转型。如今,面对传统港口作业人力成本高、能耗高、风险高的状态,天津港将“人背肩扛”的港口作业模式加以智慧化改造,建成全球首个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适港产业不断扩大。今年上半年,天津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2.48亿吨,同比增长3.1%;集装箱吞吐量1188万标箱,同比增长4.6%,再创历史新高。
“智慧港口就是智慧海洋基础设施的一个典型,具备要素全息化、系统协同化、服务柔性化、决策智慧化的特征。”因此,刘伟提出了“打造智慧港口发展生态圈”的倡议。
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于今年6月成立了数智海洋与智慧海工技术研究中心,致力于推动海洋工程由“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阔步迈向“少人化、无人化、远程化”。该中心副主任张晓洋认为,数智海洋就是将新一代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与海洋环境、工程装备等深度融合。
观众向参展商了解游艇有关情况。人民网 李唯一摄
绿色低碳是未来海洋装备发展的关键,也打开了“蓝色”经济的新空间。
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绿色低碳船舶发动机,能够灵活切换氨、柴油两种燃料,使用绿色氨的最高减碳率可达85%。据该研究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发动机的使用,将为集装箱船、散货船、化学品船、海工船舶、港口工作船等各类远洋船舶发电辅机,开启绿色低碳的“海上自由行”。
此外,由大型老旧船舶改装而来的“民德号”通海型养殖工船,也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节约资源与发展海洋经济的平衡。经过一定的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民德号”不仅拥有较强的抗风浪、巡航、载员能力,还具备大型网箱自然换水与经济生产能力,每立方米的成鱼养殖密度大于20千克,成活率超96%,适宜在离岸较远、海况较为复杂的大陆架水深海域开展生产作业。
滚滚“后浪”推动中国航海装备事业向前涌动,发展后劲十足。通过一场博览会可以看出,福建乃至全国向海图强的底气更足,海洋强国的梦想更近。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