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团结报
□王欣雨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买了健身房年卡和一整套昂贵的运动装备,幻想着自己变成健美达人,后来却因工作忙碌和缺乏坚持,一次都没去过健身房。
买下口袋相机,以为可以像生活博主一样拍摄美景、记录生活,结果发现自己的生活除了工位就是床铺,最后只能将相机封存在抽屉。
为了一件设计师大衣砸下重金,幻想自己成为时尚达人,然而只穿了一次就发现它并不适合日常通勤,平时穿的依旧是那件便宜舒适的外套……
“双11”“双12”等购物节正热火朝天地开展,比起抠抠搜搜花了很多钱,更令人“扎心”的是买回来的东西用不了几次就都放在家里“吃灰”了。有网友对这种购物经历进行了精准的概括——“幻想税”。
所谓“幻想税”,指的是消费者为了追求理想化的生活而产生的额外支出,这种消费行为往往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幻想,而非实际需求。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我们渴望拥有更好的生活,更高的品质,更多的自由,但又不愿意付出真正的努力和时间,于是通过购买某些商品或服务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期待感。
然而,这种表面上的改变,并不能“幻想成真”。在收获了短暂的“拆快递式”的快乐后,“幻想”赋予它们的光环逐渐褪去,剩下的只是商品的实际功能,想真正发挥出用处,还要看人们如何使用它们。
在消费主义的环境中,商家通过广告、社交媒体、影视作品等途径诱使人们产生消费需求,暗示购入某种商品就能实现某种美好愿景的观念,“如果我拥有了同款商品,也许就会像他一样热爱生活了”,哪怕这一消费需求和实现美好愿景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没有必然关联。
可是,交“幻想税”就一定是错吗?
尽管没有发挥出某件物品的最大价值,保持追逐、探寻自己向往的生活也是交“幻想税”的“隐形利好”。许多人无法抵抗“幻想税”,或许只是希望在忙碌辛苦的生活中,给自己在变得更好、有更好生活的道路上,增加一点美好的期待和奖励。
但真正的幸福需要通过长期努力和自我实现来获得,不能用消费代替本该付出的努力。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更加理性和务实,才能走向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