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公安报
□曲 征
据报道,网上一些“外呼”公司打着“高效触达用户”“精准拓客”等旗号招揽生意,甚至还宣称可以通过AI智能机器人拨打营销电话,俗称“电销”。
以往人工拨打营销电话,受时间、精力限制,效率有限。如今,机器人却能不知疲倦、日夜不休地拨打,将海量营销信息强行塞进用户耳中。这种高效且隐蔽的骚扰手段,让普通用户防不胜防。
在这条产业链中,虚拟运营商的“小号”问题不容忽视。部分“小号”无需实体手机卡,更不用实名认证,轻易便能被“外呼”公司购入。同时,“外呼”公司通过获客软件肆意窃取消费者电话号码,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目标”。
无论是“外呼”智能机器人,还是真实的电话营销人员,不经消费者同意拨打这类营销电话,都涉嫌违法。作为消费者来说,维权面临多重困境。
根治骚扰电话需“对症下药”,全力构建多方协作的治理网络。应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外呼”的合规边界,对非法获取数据、滥用虚拟号段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针对虚拟运营商,必须加强监管力度,严格规范号码发放流程,严格落实“谁放号谁负责”的原则。对于违规发放号码、为骚扰电话产业链提供便利的虚拟运营商,应依法严惩。此外,还要加大对非法获客软件的打击力度,追踪软件开发者与使用者,坚决取缔这类窃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径。
通信运营商也需积极作为,利用技术手段,对异常“外呼”行为进行监测与拦截。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出高频拨打、跨区域异常拨打等疑似骚扰电话的号码,及时采取限制措施,阻止其拨通用户手机。建立用户举报反馈机制,对于用户标记、举报的骚扰电话,快速核实处理,形成对骚扰电话的全民防御模式。
AI本应是服务人类的工具,而非侵扰生活的帮凶。整治骚扰电话,唯有法律划出红线、技术筑牢防线、社会形成共识,才能让技术进步与公民权益并行不悖,还用户一片清静的通信空间。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