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生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之策略

优化学生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之策略
2025年03月27日 00:00 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青海日报

优化学生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之策略

毛睿熙

教育智能化趋势下,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个人偏好甚至生理心理状态等信息不断被记录、整理,在提升教育精准度的同时,也成为了信息安全防护链上的薄弱环节。近年来,学生个人隐私泄露事件,暴露部分教育平台、教育机构、学习硬件提供商等的信息安全管理漏洞,对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实质性侵害。为更加有效保护学生个人隐私,应当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技术防护、强化意识培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隐私保护体系,在让学生享受教育智能化“红利”的同时,有效保障他们的个人隐私安全,促进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完善法律法规,构建隐私保护制度屏障

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基础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但是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对于专门领域数据保护仍存在不足,缺少针对教育领域的数据隐私保护法规,导致各方权责不清晰,保护力度不够。为填补这一空白,应围绕教育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管理条例等,明确教育机构、企业、家长和学生等各方在数据收集、使用、存储、传输等环节的权利和义务,确保隐私保护有法可依。针对不同类型学生个人信息敏感程度差异,教育机构需建立科学的数据分类分级标准,对生物识别信息、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实施更严格的保护措施,避免“一刀切”管理方式。而教育机构在引入智能化教育产品和服务时,还应建立健全数据安全审查和风险评估机制,对每个环节的安全性进行严格评估,确保引入的技术与服务符合隐私保护的法律要求,并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从源头上降低数据泄露和滥用风险,为学生个人隐私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加强技术防护,筑牢隐私保护技术防线

教育智能化发展对学生个人隐私保护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等环节,必须严格实施加密措施,对学生姓名、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进行脱敏处理,有效防止在数据交换过程中出现数据泄露、篡改和丢失等问题,确保学生个人信息的安全性。隐私计算技术是近年来为解决数据隐私保护与数据价值利用之间的矛盾而兴起的一项关键技术,核心目标是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即实现数据的“可用不可见”。学校以及教育机构等教育主体,应积极引入差分隐私、同态加密等隐私计算技术,避免数据集中存储和传输带来的隐私泄露风险,并将其应用于学生行为分析、个性化推荐等场景,实现数据的价值挖掘。除上述措施外,教育机构还应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定期开展安全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安全隐患,防范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事件的发生,以确保教育智能化进程中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并行推进。

强化意识培养,提高家校隐私保护能力

近年来,学生隐私权受到侵犯的事件频频出现,反映出在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方面的意识亟需提升。学校应将个人信息保护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个人信息的重要性,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基本技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教师作为学生个人信息的主要接触者,需加强数据素养培训,系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隐私保护技术,规范数据收集、使用和存储行为,避免因操作不当或管理疏漏导致数据泄露事件的发生。而家长在学生隐私保护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有些家长对个人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保护意识以及技术产品使用的熟练程度不如年轻一代。因此,家长虽然掌握着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也有一定的保护目的,但可能因为对数字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足,导致无法充分保障未成年人的信息权益。学校应积极与家长沟通,普及个人信息保护知识,引导家长关注学生隐私安全,形成家校协同保护机制,构建起全员参与的隐私保护文化氛围,全面提升隐私保护意识,为教育智能化发展营造安全、可信的环境。

教育智能化发展为学生隐私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和构建隐私保护体系的契机。唯有在隐私保护与教育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智能化转型,为每一名学生创造安全、可信的学习环境。

〔作者:毛睿熙,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