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社观察 知名机器人公司云迹科技要IPO了。
没听说过不要紧,公司的产品你大概率见过。
不管是在华住还是万豪,洲际还是亚朵,大大小小的酒店里,你总能看见一个跟小垃圾桶一样的小机器人,没事在走道里逛街送毛巾,堵在电梯里还会说:
“你挡住我了,请让一让吧!”
这种不够智能但却已经能用的机器人,就是云迹科技产品的主要形态。
近日,云迹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以“18C章特专科技公司”身份冲击IPO。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其机器人已覆盖全球40余国超3万家酒店、100家医院及商业楼宇,2023年以9%的全球市占率和12.2%的中国市占率稳居行业第一。
但就是这样一家细分龙头,却处于一个很缺钱的境地。
据招股书披露的内容,云迹科技成立于2014年,7年间公司先后进行了八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腾讯、联想基金、安徽人工智能公司、启明、中信证券投资、沸点等。
创始人女科学家支涛的股权也随之被稀释,持股仅9.7321%,持有该公司36.52%的投票权。
但2021年以后,随着大环境的下行,一级市场开始调整更审慎的投资策略,公司再也没有从一级融到钱了。
与此同时,公司的经营却没有实现盈利。2022-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61亿、1.45亿、2.45亿元,净亏损累计达8.15亿元,相当于每赚1元收入就亏损0.33元。而且公司的营收已经开始出现下滑,增长动能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
云迹科技确实很急,从二级市场融资续命已经成为了公司刻不容缓的一道目标。
早在2022年公司就与中信证券订立辅导协议,想要在科创板上市,但商业模式的想象力不足和持续的亏损让公司的上市进度进展迟缓,还没正式申请就已经彻底结束。
今年3月,公司还是选择了终止辅导协议,并绕道港股申请上市。
招股书中,公司表示,选择港股是因为港交所在国际上“声誉卓著”,有助于提高公司在海外的品牌知名度以及加强与国际商业伙伴的合作。
但最重要的一点公司没说,港股比A股IPO简单,尤其是在18C企业进一步放宽标准之后。
高度依赖酒店场景是云迹科技的一大硬伤,2023年该板块收入占比高达95.1%,即便2024年拓展医疗、楼宇等新场景后,酒店收入仍占83%。
“单腿走路”显然是危险的,酒店本身淡旺季就显著,淡季会凸显机器人日均服务量的下降,平抑酒店想要购置公司产品的欲望。
而且,其实除去根本不会买机器人的小旅馆,国内酒店机器人渗透率已经很高了,头部连锁集团采购饱和,不说机器人有没有那么好用,也没有那么容易坏,不太好进一步提高复购率了。场景狭窄,天花板自然就低。
虽然公司作为一家技术驱动的科技型公司,很乐意投钱研发,但科研本来就不是一个投入有结果的行为,太过理想主义地进行研发和公司目前商业模式薄弱的现实出现了剧烈冲突。
在国内场景有限的情况下,公司也想过出海,但哪有这么简单,酒店机器人的技术并不像人形机器人那么壁垒突出,所以主要还是以家电消费品的形式去竞争的,但不同国家的酒店业的形态都不同,根据国别去定制化开发成本也随之显著提高。公司的出海基本是光交学费了,还没有到有明显回报的那天。
公司想通过上市进一步提高技术研发能力与海外市场的拓展,但实际上资本市场也对公司的估值充满分歧。当初一级愿意投,是因为在行业爆发前夕进行布局,大家觉得值得。
但随着机器人产业的技术进展加快,云迹科技的优势开始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几百项发明专利的想象空间打不过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
虽然云迹主要还是消费行业的模式,走的是“硬件铺量、软件盈利”的互联网打法,是一众巨头最喜欢的。但到如今却发现过于狭窄的酒店场景可能试不出什么商业化机遇,大厂们自己还没下场饼就已经被分完了,那还有什么好投的。
相比云迹科技的未来前景,公司还是更需要脚踏实地,想想拿到IPO融资后如何活下去,在酒店场景红利消失的情况下,如何打开新的应用场景,不然,也许服务机器人的时代终会到来,但未来不一定有云迹科技。云迹可能永远无法实现或维持盈利,技术竞赛就是如此残酷。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