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营收、利润双增、市值却跌1000亿,为什么?

拼多多:营收、利润双增、市值却跌1000亿,为什么?
2021年12月01日 13:41 远视财商

早在上周五的美股开盘前,中国电商“三巨头”之一的拼多多公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营收215亿元,同比增速51%,净利润16.4亿元,连续2季度盈利,从数据上看,依旧喜人。可在营收和净利润都不错的背后,却出现了股价暴跌的另一个极端,财报公布后股价暴跌近20%,11月29日全天跌15.86%,161.6亿美元市值蒸发,折合人民币,拼多多一夜之间跌去1034亿人民币。

3天前的11月26日,第三季度财报公布,营收和净利润都要比去年同期好得多,毕竟整个2020年,大环境受疫情影响,许多行业都遭受业绩损失,而今年在营收上比去年增长51%,净利润实现16.4亿元,比去年同期亏损7.847亿元要出色得多。但预期中第三季度营收为41.6亿元,增速88.6%的目标并未达到,股价已经累计跌幅超过67.7%。在第二季度增速达到同比的89%后,第三季度忽然急转而下,增速放缓的背后,是用户在流失、资本在减退的隐患。

如果说2020年创始人黄铮执掌下的拼多多一举逼近京东和阿里巴巴,在电商界风头一时无两,那1年后的今天,在黄铮卸任后,陈磊接任后出现“盛极而衰”,业绩负增长、用户增长和营收都低于预期,反而是研发支出24.22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4%。疯狂烧钱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收效,以往用补贴换增长的老套路已经失效,身后已经出现了强敌逼宫的态势。

在年中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政中,拼多多月活跃用户为7.385亿人,低于市场预期的7.592亿,遥想2020年底这一数据为7.88亿,比阿里巴巴的7.79亿还多,但经过近一年的争夺和角逐,下降到7.415亿,显然比阿里巴巴的11.8亿活跃消费要低得多,而且还面临阿里旗下又一劲敌——淘特的追赶。在一度赶超第一电商巨头后,拼多多在抢用户、抢增量的角逐中胜出,占据第一份额的农产品,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脱颖而出,但风光不过短短两三年,即出现势弱的苗头。未来有可能不断滑落,资本市场减退的低潮中,这家电商巨头缘何败的如此迅速呢?

  1. 最大农产品平台虎头蛇尾

从2018年以来,拼多多开始进入电商的快车道,其间多次把触角伸向农产品,斥巨资打造生鲜消费为主的社区团购,这一时期利用微信小程序的社区团购,月活跃数量实现了6000万的增长,同比增长192%。依托农产品为主的GMV增速,2021年第一季度的拼多多订单增幅超过300%,其中的农产品在GMV的比重是其他行业的5倍,拼多多几乎成为用户首选的农产品和日用平台首选。但在一段暴涨后,同样不得不面对最大的竞争对手——阿里巴巴的正面狙杀。

在11月18人阿里巴巴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淘特首次以独立的业务出现,这个年度活跃用户量超过2.4亿的APP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崛起,被称为阿里巴巴版的拼多多,而它主打的就是145个产业带、120万产业带商家、50万工厂的直接出货,产品从直供地直发,78%的用户与拼多多重合,大有取而代之的势头。

  1. 拼单模式失去魔力

最早的拼多多崛起因为拼单,即使不愿拉好友拼单,没事,系统会为你自动匹配相同的用户,最后以较低的价格发货,让用户感觉到自己其实只需要下单,即可享受到最大的折扣。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突然发现,即便上拼多多拼单,或者真的找到相同的好友凑单,同样的东西,其他平台也可以买到,包括双十一前后下单的京东、淘宝,价格也大致相差无几。

利用了大众消费心理趋于低价而受利的拼多多,在一通补贴和玩命式的低价后,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价格与其他平台持平的“成本控制”,拼单魔力已失,用户也逐渐在向其他平台流失。

  1. “社交电商”没有社交

最初的平台计划是,通过购物,把用户的家庭成员、朋友、同事联系在一起,大家以团购的方式获得一定折扣的购物优惠,从而让平台留住消费者,让消费者体验到组团和拼团购物的实惠。但事实是,网络不足以维系日常的社交,个体也难以驱动团队的消费。用户为了低价可以组团、砍单,甚至为了红包可以临时组队,但短暂的流量和临时的增长,趋于理性后还是会烟消云散,回归到个体的孤立中。

从2021年频繁爆发的“反垄断”可以看出,过度的追求用户增长,并将用户购物规模化抱团的建设中,百亿补贴后只是一时热闹,真正留得住用户的,不止是一时兴起的低价,稳定的价格差,需要看平台是否有相应的配套体系,让用户感受到优惠。

总结:善于捕捉人性的拼多多走完上半程,表现无疑是出色的,但真正决胜负的下半程才刚刚开始,即便市值超过1800亿美元,跨入万亿级别,但第三季度的下滑已经显现颓势,资本不看好拼多多的背后,恐怕也是用户没有耐心的体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