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周都有一个AI专项会。”某手机厂商在发布新机后的沟通会上表示,AI功能首先需要符合用户的使用直觉,这也折射出手机厂商对AI越来越重视。
技术发展永远无法摁下暂停键,每一次总以为技术迭代触达瓶颈、卷无可卷,总会有一股力量突破固有框架,将人类带出死胡同,酝酿出新的可能。
年末新机发布中,包括OPPO、小米等品牌新机都提到了超窄边框的突破,背后是时间与金钱的巨大投入。工艺上需要灌胶,加之芯片级别的防尘要求,因而厂商们投入巨大。但在用户层面,感知有限。
智能手机的硬件侧发展逼近物理极限,屏幕、摄像头、处理器的提升亦没有太多空间,正当业界悲从中来,顿感智能手机行业已步入黄昏之际,端侧AI的爆发,又为其劈开了一道罅隙。
尽管早在2017年前后,AI就已被手机厂商们融入影像、语音助手等场景,但2024年或许更能算作AI手机真正意义上的“元年”。毕竟今年,其同时踩准了手机行业整体回暖、AI浪潮从实验室走向落地的节奏。
在此背景下,AI手机,亦已从最初的单一品类的“加分项”,转变为全机型的“必选项”。而这,推动了行业整体向前跃进的同时,由此所牵动的新的商业生态,等待被激活。
AI手机需要自证
AI,可以说是2024年,手机行业整体回暖背后的幕后推手之一。
据Canalys预计,2024年,AI手机渗透率将达到17%,预计2025年AI手机渗透将进一步加速,推动全球渗透率将达到32%——AI手机仅用了一年多,就走完了“老大哥”折叠屏手机六年都未能走到的路。
尽管数据增长迅猛,但统计口径却略显微妙,毕竟在手机厂商擂响战鼓的背景下,但凡是新推出的机型,没有人将自己与AI撇清。AI几乎已经成为各家旗舰的核武——可以不用,但必须要有。
究其所因,在折叠屏半死不活之际,当下的智能手机行业,太需要一个新的噱头来救命了。
这得从前几年,智能手机行业去“鬼门关”走的那一遭讲起。彼时,一直推着消费电子赛道往前走的摩尔定律,正面临瓶颈,这直接导致手机厂商和软件厂商“踢默契球”,推动硬件换新的打法失效。
为此,恐慌的厂商们甚至将PC端用以另建门槛的光线追踪复刻到手机端,可手机市场并不像PC市场那般,同游戏、生产力强绑定,因此最后效果并不算好。而诸如影像、折叠屏等救国路线,作用有限,整体上只能服务于垂类需求,很难带动大规模的换机浪潮。
而AI则不然,由于端侧AI相比过去智能手机对性能侧的挖掘有着显著不同。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光子星球,从硬件层面来看,AI模型不太吃小核,更看重NPU的能力,且最好有着大内存、高内存速率支撑。
因此,智能手机若想一跃成为AI手机,或在AI应用侧获得更好的体验,硬件方面势必将重构。而这,自然意味着换机。要想把这个故事讲通,有一步极为关键,即说服广泛的消费市场为AI手机买单。
光子星球今年年中的调研,各大品牌AI手机,在门店内都显得清冷凉薄,无论是顾客,还是店员,对其的态度都难言热切。近日,SellCell的一项调查显示,73%的Apple Intelligence用户以及87%的Galaxy AI用户,都认为在其使用过程中,AI缺乏价值或几乎没有任何价值。
这倒也不难理解,毕竟毕竟像总结PPT、通话摘要、图片生成这类功能,大多数用户很难用得上——即便再怎么迭代升级,能力再强,AI手机终究难以摆脱垂直需求的桎梏,重蹈折叠屏的覆辙。
因此,尽早向用户呈现端侧AI的价值,已然成为了手机厂商的当务之急。
纵观今年下半年发布的新机,无论是苹果三星,还是荣米OV,都丝毫没有吝啬墨水,在发布会、线下门店物料里猛猛堆料,并在此前AI修图、AI对话的基础上,端出了诸多系统级的深度应用。
这其中,最具想象力、最吸引人的,莫过于AI读屏所实现的“自动驾驶”,AI通过获取手机屏幕信息,自动同应用进行交互,从而执行用户指令——赵明在荣耀新品发布会上破圈的“一句话点咖啡”,正是基于此番能力。而在消费语境内,率先祭出这张王牌的荣耀,亦赚足了用户心智。
这意味着,现阶段AI手机已从集成AI玩具、工具,逐渐深入手机交互、系统层面,并展现出对于传统手机的颠覆性。而这种深度嵌入的AI交互,既可能会推动真正的端侧AI大洗牌,或许也会为手机厂商酝酿出新的商业模式。
AI是救命稻草
“性能过剩在AI时代是个伪命题,游戏和拍照场景对性能的要求非常高,堆料也不完全做无用功,芯片制程工艺的进步,其实为AI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一位手机厂商人士表示,端侧AI对系统的要求本就很高,而到消费级产品则更高。例如最简单的散热,看似很简单,实际上做起来很难,手机行业才刚刚开始解决底层的内存占用问题。过去一年,针对端侧部署,不少手机厂商也做了诸多优化动作,只是由于消费者感知不强,所以往往被忽略。
端侧部署最大瓶颈在于手机计算资源的使用,尤其是内存占用。当端侧化功能越多,计算占用就越多,加之硬件厂商一般不会专门预留内存,因此大部分厂商都会根据端侧化AI功能的需求来动态调配。
以OPPO为例,此前上线的端侧架构“AI LoRA”,便采用了动态调配的解决方案。具体原理是架构提供了三个端侧化功能,一个被基础模型占用,另外两个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据悉,该解决方案的内存峰值占用,可以节约75%。
架构逐渐成熟,意味着生态的大规模改造开启。有手机厂商人士表示,“明年发布会内容估计会更长”。原因在于对硬件的描述,将被AI功能替代,后者依赖体验,需要更多时间来呈现。
除了手机厂商,包括智谱在内的大模型公司,在年末都基于智能体的任务规划与屏幕信息理解能力,上线了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实现复杂任务的快速执行功能。
有业内人士表示,手机厂商和应用开发者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目前阶段主要是合作关系。“对于开发者来说,用户下载了应用不等于使用,端侧AI有助于提升打开频次,手机厂商也需要与开发者合作,让端侧AI助手使用起来更丝滑。”
应用厂商最明显的优势集中在垂直领域的消费数据。以拍照触发服务为例,单是连接到OTA,背后需要千万级垂直数据做专项训练,手机厂商既缺乏相关数据,也没有必要重复造轮子,从而与开发者能够形成稳定的合作。
“事实上一步直达的调用,比如导航和购物,其实对于应用开发者来说是乐见其成的,因为手机厂商用直达的方式把服务推给了用户。”某手机厂商负责人表示,既有的移动端服务已经非常饱和,它们现在更关注如何让用户快速地直达服务,特别是在他需要的时候,如果入口越浅,调用频率会越高。
即便如此,在年末新机的AI功能展示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手机厂商的话语权,正随着端侧部署加速而增长。当赵明用荣耀展示瑞幸点单,亦或是Magic OS 9.0上线一键购物比价这类功能时,鲜少有人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打开微信小程序,还是美团PP,亦或是饿了么,是基于用户习惯,还是有一定比例的商业化权重?
毫无疑问,依靠直达,各手机厂商的智能助手将可能改变现有的手机交互形式——从手机应用到智能助理,从单纯的点触式到点触、自然语言、意图识别的多种交互形式。这意味着手机厂商“入口”地位进一步被强化,未来他们在应用分发上的控制权提升——这将是继预装应用之后,另一次“流量入口”的争夺。
能否改变用户习惯?
用户是否为AI手机买单是唯一衡量指标。
早前SellCell分别向1000名iPhone和Galaxy用户发放的问卷调查整体上呈现购买决策与使用习惯错配的情况。大部分人对于AI功能的价值持怀疑,且付费意愿低,但接近半数的用户又认为AI功能是一个重要决策依据。换句话说,用户认为AI功能很重要,但实际使用体验并不佳。
原因在于基于PC端的大模型放到移动端有些“水土不服”。现有大模型厂商大多依托PC浏览器输出服务,偏重于生产力工具,这与移动场景并不完全贴合。例如公共场景下,语音交互显然不及点触交互;文档总结与文章撰写的使用频率也不及朋友圈文案生成。
日前,彭博社知名科技记者马克·古尔曼称,iOS19将会放弃接入ChatGPT,改为采用自研模型。
AI手机的另一个敌人来自于习惯。现如今,传统手机操作逻辑已经非常成熟的情况下,AI功能的确极大地简化了用户使用习惯,只是适应全新的交互,用户侧仍然需要时间。就像从数字机过渡到智能机时,用户接受移动生态和全新的点触交互,也是花了几年时间。
当下手机厂商们不断发力AI功能,如AI读屏,或许是希望在下个时代提前完成场景或商业模式的探索。
技术能否撬动用户使用习惯的转变,仍不确定。毕竟手机作为一个工具,用户在使用时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望,而AI则可能带来过度的“智能化”,让用户感到失去掌控感。而如何通过一步步的引导,逐步让用户接受并依赖AI,仍是厂商需要攻克的市场难题。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