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都是要出“大事”的信号,这才是真问题

满眼都是要出“大事”的信号,这才是真问题
2021年11月02日 18:25 声道财经

文/熊猫的熊

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

相信今天大家都被商务部的这句话刷屏了。

在官方各种文件中,储存生活必需品,不算是一种常见的表述。加上对岸局势问题,这句话被网友各种延伸解读,当作是有“大事”发生的信号。

01

到底是不是如此呢?我们不妨结合上下文来看。

这句话来源于11月1日商务部印发的《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

顾名思义,主题是今冬明春的蔬菜等供应问题:

保障今冬明春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切实做好市场保供稳价工作。

如果你有认真地阅读上下文,那么其实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一个关于“菜篮子”稳定的文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疫情,加上拉尼娜冷冬预警,储存生活必需品,也是再正常不过的提醒了。事实上,每年的这个时间点,冬季漫长的北方,早就开始大量储备蔬菜了。

至于类似的保供稳价通知,在商务部的文件系统里,同样可以找到不少。

比如9月商务部就发布过《商务部部署中秋国庆期间防疫保供稳价工作》,里面提到:

(重点商贸企业)加强产销衔接,加大备货力度,确保当地生活必需品不脱销、不断档,供应充足。适当增加政府储备,适时组织储备投放增加市场供应。

不过,由于很多网友没有去官网阅读全文,加上一些人捕风捉影,用“信号体”写法,将它和时局强行关联,脑补出各种“一触即发”的信号。

草木皆兵之下,一些焦虑、敏感的人,甚至想慌张地冲进超市大抢购了。

02

就在众人猜测其信号意义时,官媒《经济日报》及时进行了回应:

通知中的这句话,主要是针对疫情防控,部分小区临时封控,可能造成生活不便。从长期看,也是倡导居民提高应急管理意识,增加必要家庭应急商品储备,作为国家应急体系的必要补充。

不过,来自官媒的释疑解惑,没有成功平息此事。

官方文件因为表达简要,引发误解乃至过度解读,其实很正常。作为一次传播事件,那些煞有介事的传言,应该在官方声音定调之后终结。

然而,包括官媒在内的各路人马辟谣之后,还是有很多人不信,信号和猜测满天飞。

在我看来,这是真正的问题。它真实地反映出了当下大众的一种不确定性焦虑。

03

疫情以来,“黑天鹅”的概念更火了,它通常是指那些非常罕见的、出人意料的事件,用常规思维很难预料其发生。

比如暴雨发生在干旱的山西,就是一种罕见的意外。

这种很难预料的改变,在很多领域都曾上演过。不仅是自然领域,也不仅是疫情或洪水。在和民众息息相关的政策层面,同样到处都是“黑天鹅”的身影。

比如房地产调控,史上最严调控对加杠杆的釜底抽薪,让恒大等一些大型房企现出原形,身陷债务危机。

对校外培训的大力整治,让疫情期间还朝气蓬勃的教培行业,陷入关店裁员、倒闭破产的困境之中,连猿辅导都转型卖起了服装。

互联网反垄断重锤落下,数字经济的标杆,成了资本无序扩张的代表。那些头部互联网企业纷纷开始调整姿势,重建业务合法性,重塑公共形象。

房地产、金融、教育、互联网等,它们代表了经济的各个切面。旧规则不再适用,新规则正在树立,各行各业似乎都在经历一个打破重建的状态中。

叠加疫情这只最大的“黑天鹅”,时代发展走向的不确定性,几乎缠绕着每个人。

现实变动越是激烈,越是不确定,“信号体”越流行,对一些官方文件的只言片语进行捕风捉影的阐释,越是有市场。

就好像我们无法预料到疫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到底会持续多久一样,对信号深信不疑的大众情绪背后,是对未来未知性的一种不安。

在这个意义上,储存生活必需品引发的误解,只是一个情绪出口。一篇官媒文章定调,当然很难平复。

而对于慌慌张张,那些打算抢购囤货的人,也不必嘲讽。

经济大船转向,市场全面重构,行业规则大调整,在突发状况不断的背景下,他们只不过需要更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声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