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踩一个“无家可归”的创业者,也是悲哀

围踩一个“无家可归”的创业者,也是悲哀
2022年03月18日 18:18 声道财经

文\守一

疫情之下,悲情的故事又多了一个。

01

这两天,有一个悲情创业者的故事在很多人的朋友圈刷屏。

这位叫王荣辉的创业者自述,她从2009年开始卖房创业,打在了一个口碑不错的早教机构。

因为早教托幼领域的公共服务不足,市场缺口很大,所以她的创业也算是站对了风口,很快开始了极速扩张。

从早教机构到托育园,业务越做越大,在这个过程中,她陆续又卖了两套房。

回到2019年的时间点看,她无疑是值得敬佩的成功创业者。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托育直营连锁品牌。珠三角就有近40家园,估值达5个多亿,上门寻求合作的风投络绎不绝。

用她自己的概括——我的公司经营得非常顺畅,成本控制得相当好,团队凝聚力一流,客户口碑更是超级好,满园率达到95%,从来不愁生源,全靠家长推荐。

随后,意想不到的黑天鹅出现了。席卷全球的疫情降临,作为人员密集的早教、托育机构,受到的冲击可以想见。

关停歇业的时间越拖越长,现金流断裂只是时间问题。曾经风光无限的成功创业者,很快沦为个个唾弃的“骗子”。

她卖掉了用来自住的最后一套房,也无法挽回崩坍,彻底成为“无家可归”的人,还欠下巨额债务。

“我不会跑路,不会躲避”的承诺,此刻变得无比苍白。

这篇早已10万+的稿件,引起的反馈是复杂的。很多人同情,也很多人唾弃她不过是小作文卖惨。

回顾她的创投过程,她做错了什么,是活该吗?

02

很多人说,卖房创业的人都是疯子。言外之意,这种不顾后果的加杠杆投资,是缺乏理性的冒险。

站在普通人的立场,这当然不无道理。可是对于创业者而言,这是一句最没意义的“正确的废话”。创业本就是一场和安稳对立的冒险。

且不说随便一搜,就能发现不少成功企业家,在创业之初都有过抵押或者变卖房产的经历。

就看王荣辉的经历,也很难得出她有多“疯狂”的结论。除了最后一套自住房,是无奈用于抵债,其他几轮卖房,都是业务处于上升期的追加投资。这是企业家的本能。

我们旁观者,无法根据失败的结果,倒推她当时的决定是盲目。如果不是疫情,她卖房创业的经历,也会如其他成功企业家一样,是另一篇励志鸡汤故事。

如果说错,她最大的错误,是在于形势眼见无可挽回的时候,仍无法果断止损,而是不断想借新债填旧坑。

在她这篇文章之后,微博和微信跟帖中,都有不少家长在控诉。这家机构不久之前还在各种呼吁家长缴费,而且是动辄数万的高额预付费。在家长看来,这无疑涉嫌“诈骗”。

无论我们怎么同情创业者,在这一点上都无法为之开脱。

因为这种收费,本质上已不是服务收入,而是借债。明知企业可能难以为继,还吸纳无法兑现服务的预付费,等于是变相向家长举债填自己的窟窿。

这直接侵害的是家长的知情权和切身利益。所以那一个亿的债务背后,根本不是王荣辉一个人的痛苦,还有很多普通家庭的巨大损失。

这是悲情创业故事释放的一个危险信号。当一个体量或大或小的创业者倒下之前,很可能还要拖累更多无辜者,在倒下的那一刻,注定要砸伤更多的人。

这样的故事,此前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从共享单车到长租公寓,曾经高光的创业公司一旦倒下,就要很多无辜的人为之买单。

03

面对王荣辉这样一个暂时惨败的创业者,直接被拖欠费用的家长发泄怒火,是完全能够理解的,指责他们不同情创业者,才是道德绑架。

企业家对自己的客户负责,是最基本的商业伦理,连这一点都不能做到的,承受批评和质疑无可厚非。

相比失败的创业者,我也更能共情受伤的家长。

王荣辉这篇文章刷屏之后,预料之中的反转开始了,不少人开始质疑她卖惨,甚至指责她有各种坑蒙拐骗。

失败者一旦置于放大镜下,总是可以被发现数不清的问题。可王荣辉的失败,真只是她个人的问题吗?如果不是疫情,如果不是长达三年无法正常运营,故事很可能会是另一个走向。

她该承担的责任自然不能回避。可如果此刻把一切仅归咎为资本家贪婪无良,围观者纷起群嘲围踩,则是另一种悲哀。

无法要求人人都对创业者有“同情性的理解”,可哪怕就是批评,至少也可以更理性多元一些,而不是只顾添油加醋扔石头,唯恐她死得不够惨。

比如梳理王荣辉的惨败过程,哪些是她决策的问题,哪些是商业模式的问题,哪些是外部环境的问题,哪些仅仅是运气太遭……

超越情绪,才能抵达真正的教训。一个社会要有健康的商业环境,就要能客观理性地对待创业失败者。

把失败者都打入深渊、踩在脚底,就不会有人东山再起。而一个糟糕的创业环境,不会令我们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