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缺口高达22万亿!中小微企业要钱难在哪?

资金缺口高达22万亿!中小微企业要钱难在哪?
2022年09月23日 19:32 声道财经

沙漠占国土面积一半,

年降水量仅100毫米,

唯一的一个淡水湖仅能满足全国三分之一的用水……

然而,水资源先天不足并没有妨碍以色列成为农业科技强国。

以色列的做法说起来简单,让每一滴水都被用到该用的地方,但做起来却不容易。

以色列开发了全球最先进的滴灌技术——

水喷嘴和传感器埋在土中,传感器采集土壤的温度、湿度、PH值等数据,实时传输到后台,程序代入数据进行运算分析,决定何时打开滴灌喷嘴,打开多长时间……

以色列滴灌技术示意图  图源:Netafim.

其科技含量还不止于此,比如为了防止细小的喷嘴被农作物根系生长或潮湿的土壤堵上,喷嘴周围要喷洒特殊药剂,抑制植物根系生长,喷嘴处加装充气装置,喷水完毕立刻充气,推开土壤。全套装置基本不需要人工干预。

互联网、生物化学、材料、大数据、精密制造……以色列农业自给率虽低,投入却堪称奢侈。资源极度匮乏,生于死地的立国理念,以色列更在乎资源的利用,务求让每一颗农作物都能得到必需的水,活下来。

活下来,活得更好,也是过去三年饱受疫情、逆全球化、产业迁移之困的中国企业的呼声。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中国关闭的企业数为46万家,注销的工商主体超过200万,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

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金字塔的底座。疫情爆发之初,来自清北两所高校的学者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如果不能生产,85%的企业依靠自有资金难以坚持超过3个月。

因此,银保监会、央行一直呼吁“要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但结果嘛,据《中国小微企业白皮书》的数据,目前小微企业融资缺口高达22万亿元,超过55%的小微企业金融信贷需求未能获得满足。

那么,长效机制为什么这么难?有什么办法能让企业获得必需的金融扶持,就像以色列农田里的作物都能获得所需的水一样?

2022年,供应链金融主题的各种会从中央到各地方政府密集召开

在北京召开的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峰会,展示了京东深耕供应链金融的一些探索。目的就是通过“产业+科技+金融”的融合,实现金融对企业的“精准滴灌”,让中国的产业链在黑天鹅频出的时代更具韧性。

一个微妙的动作

上周,央行进行了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回笼资金2000亿元。

这个操作,联系央行之前一直在释放宽松,就显得有点不寻常。

这不是因为经济足够好,或企业不再需要钱啦,而是因为,大量的钱只在银行间空转,没去到它们最被需要的地方。

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我国社会融资余额同比增长10.5%,而M2余额同比增长却达到12.2%。这个差值意味着,很多钱并没有用于实体经济,而是转手就又存进了银行。

当这些钱在银行间悠哉游哉的时候,中国大地上近2万个工业园区的光景却大不相同。

这些工业园区仿佛一个一个的产业蛛网,它们围绕核心产业聚拢而来,形成涵盖设计研发、原材料、加工厂、批发市场、物流体系等诸多环节。它们彼此协同运作,高速运转,以其巨大的规模效应制造出大量的机械、电器、家居、玩具……

它们曾经构建起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骄傲。

但这三年,我们却发现,这些网络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韧性十足

居于网络中心的核心企业总是能得到最多的关注、社会资源,具有更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而边缘的企业大多数时候很难得到体系的支持,只能是发挥中国人吃苦耐劳的品性,埋头苦干。

就拿贷款融资来说吧,大企业缺钱,银行会主动服务上门,而小微企业一旦缺钱,就不得不直面生死存亡。

我们常说,重视不重视,关键看给不给钱,但这在传统金融应对中小企业贷款难题时,却似乎不尽人意。

据2021年艾瑞咨询研究院发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显示,小微企业单户融资需求是当前实际获得信贷规模的2.8倍。

给中小微企业放贷的经济性,属于传统金融行业的世界难题。

现代金融本质上是“信用”。传统金融对信用的计算,是通过企业存续时间、营收、利润或者抵押物、担保人、风险偏好……实现的。

图表来源:中国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 艾瑞咨询研究院.

简单计算就知道,一笔上百万的贷款,和零碎累积到百万的贷款,后者投入的人力成本、承担的风险大得多,而且回报通常还低得多。

中国因其体量就更复杂,中小微企业数超过4800万家,即便银行总数也超过4600家,但属于头部的也就是三五十家,要靠这些银行把资金精准输送到几千万家企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珠三角,中小企业融资也时常会选择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彼此好歹知根知底,在难以获得正规银行融资时,流程短,还算基本能在信用、收益、风险三者之间达成微妙平衡。

中小企业除了必需的金融支持,往往还需要设计、技术、工艺、标准、原料采购……等诸多方面的支持,使得它们不被产业链淘汰。

所以,长效机制的难点正在于此——能否找到一种比民间借贷更高效,更易获得,且风险可控的工具?

在数字技术大爆发的时代,供应链金融科技让这一难点突然间似乎就没那么难了。

当供应链金融遇上科技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是现代经济学的核心议题之一。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巨型企业都不再稀奇,经济学家的目光就盯上了企业之上的供应链,考虑通过完善供应链的整体协同,进一步降低成本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部汽车通常零部件超过3万,但核心工厂通常不会生产所有部件,而会把相当一部分分给上下游企业,但是汽车装配对零部件供货时间要求极高,哪怕缺个门把手都会影响交货。

所以1985年经济学家波特就提出供应链管理,希望把上下游大大小小的企业更有机地组合它们的生产、物流、采购、仓储、销售,甚至也包括信贷,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成本最优。

不过,他对普惠金融的推动有限,因为传统金融对信用的评估、认证、处理能力依然是一个瓶颈。

直到互联网诞生,人们才第一次找到了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组织在一起,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四流合一,高效解决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和销售的办法。

供应链金融的理念得到了数字技术的有力支撑,当数据变成了和水、电、气一样的生产要素,供应链金融科技自然而然地登上金融变革的日程。

供应链就成了一个绝佳的试验场,它有几大特质:

1,它体现了比单一企业更高级、更复杂的协同,天然需要“信用”;

2,它依托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对数据天然亲和;

3,产业链往往围绕核心企业构建,整个体系相对稳定。

第一个互联网供应链管理平台由此应运而生,而且一上来就是当时最复杂的产业链代表性行业——汽车。

2000年,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联手创建了Covisint的汽车产业平台。

它很快发展成全球汽车供应链的基础设施之一,今天它已经覆盖了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家公司客户、27万个汽车工业用户,但它最初的运行不算成功。

平台虽然实现了信息共享,提供采购、协作、供应链管理等功能,如订单、排程、ASN到货通知、发货、应收账款,甚至是定制服务等等,提高了产业链的效率,甚至还实现了支付等金融安排。

但这一平台在信用建设方面并不突出,相互竞争的对手难免会多留一手,是不是拿一把。

除了产业界,银行也加入供应链金融的战团。

比如,中国最早提出供应链金融的是2001年的深圳发展银行,后续虽然有多家银行陆续跟进,但直到2016年仍然局限于金融手段,因为银行对产业常常有心无力。

契机也就是近些年借了数实融合的东风才得以显现出来。

互联网企业核心能力之一,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在整个供应链的闭环流动,让数字化变成了核心生产推动力,使得链条上的每一个企业,不分大小都能低门槛的利用数字化能力,初步实现了让金融服务与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同频共振。

更重要的一点是突破了传统的信用屏蔽。

简单说,就是通过让供应链上每个重要环节的数据可留存、可监控、可利用,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品流四流平台化集纳,通过人工智能和数字模型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信用评估,让链条上的所有企业,不论大小都变得更值得“信任”。

比如,通过多元化数据,降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信用风险,有效掌握供应链和融资客户的真实情况和资金动向;摆脱传统贷款对线下财务报表、抵质押物的依赖,让贷后管理也有“着落”;通过数字化让客户身份识别、核心企业确权、贸易背景核查等供应链融资的关键环节实现线上化智能操作……

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在用的风控策略就超过5000条,可实现1周内完成项目评审及系统数据对接,单笔业务秒级审批,自动化率达95%以上,相关业务资产不良率处于行业最低水平。

当平台实现了去中心化,“产业蛛网”从立体变得扁平,普惠金融也才越来越接近落地。

这不是从0到1

今天,尽享互联网便利的中国人,已经习惯了今日下单,明天送达,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其背后是多么复杂的体系。

今天中国之大,互联网科技企业之多,但真正在做供应链的就只有京东、顺丰两家。

以京东为例,为了实现对需求的快速响应,集京东技术与服务于一身的京东云打造出了一整条数智化供应链。

截至目前,在整个京东自营商品超过一千万SKU、服务超过5.8亿用户的基础上,京东采购自动化率达到85%,库存周转天数保持在接近30天,达到世界级领先水平。

京东物流运营超过1400个仓库,仓储总管理面积约2600万平方米,在全国94%的区县和84%的乡镇实现当日达或次日达。

京东的供应链管理也在产业端早早落地。

在工业品流通层面,京东工业深入行业一线,在工业企业的园区、厂区、产线旁,建设了企配中心、京工柜、智能移动仓等一系列面向工业产业供应链管理的新一代基础设施,来构建满足B端工业品履约需求的“最后一公里”交付保障中心。

更关键的是,当数据流动起来和被共享,过去常常被传统金融视而不见的隐形人——中小企业不再是信息孤岛,企业的生产经营和金融服务得到同步改善。

至少在京东自主的供应链上,一个“信用”良好的企业,已经能够享受到“精准滴灌”的待遇。

迄今,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已经在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落地,并依托对产业数字化的实践展现出针对不同类型供应链的场景定制能力。

比如针对实体经济的核心企业,主要是优化财务管理,提升上下游融资能力,降本增效;而针对金融机构,则主要是帮其精准获客,提升数据的自动化处理能力……

罗马当然不是一天建成的,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也经过了十年的行业积累和跨领域的不断磨合。

京东自身就属于“跨界产物”,一端连接着消费互联网,一端连接着产业互联网,兼具实体企业基因以及数字技术和能力。

难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希克斯曾说: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待金融革命(英文的“革命”,和普通中国人理解的会一些差异,通常是大的变革也包含其中)。

由此看来,Convinst早期运营的不如人意,或许唯一的错就是诞生的太早,其理念大大超出了当时的技术能力。

如今,京东的科技能力正在更广泛的领域、更多的行业被复制。

在厦门国贸的大宗商品交易,在古井集团的上下游融资管理,在中海油旗下自建电商平台,在天奇股份的金融扶持平台……我们都能看到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的身影。

过去这三年,疫情叠加全球传统地缘政治经济关系变化,很多企业的命运如过山车一样起起落落。

很多企业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来抵御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有的加强科技研发,力争破解卡脖子的核心技术;有些企业则努力实现上下游抱团取暖,而供应链金融科技则为企业提供了更稳健、更具进取精神的新的路径选择。

结语

我们虽然有最早的纸币、债券等众多金融工具,但却很少用有组织的方式将来自个体的资本和有技术优势的企业联结起来。

直至今天,在产业界,仍有核心企业依然沉浸于赢者通吃的旧思维中,习惯于要把全产业链控制在自己手中。

互联网诞生在美国,但基于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却可能在中国产业数字化进程中率先应用。

互联网的精神实质就是共享、普惠

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不仅提供从0到1的平台建设,也提供从1到N的全方位业务拓展,它要打造的是一个向产业多方开放,充分协同的生态圈。

供应链金融科技也许是在金融领域第一次让如此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真正看到了技术进步是如何抹平鸿沟,引领产业共同进步的。

当然,前面的路还很长。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