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科技馆文创产品频出爆款,它们打破文物或场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已成为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崭新载体,在消费市场上掀起一波又一波“国潮”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博单位向社会有序开放文物资源,并与各类市场主体积极互动,推出一批授权文创精品,为推动文物“活起来”注入新动能。显然,文博IP已成为当下IP授权市场上的“香饽饽”。
如何构建更加健康完善的文博IP授权生态?10月31日,首届文博IP授权展作为重大特色展会亮相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国内文博领域的杰出专家学者,文博IP授权领域的行业先锋们围绕“解锁文博IP授权密码”、“文博IP知识产权保护”两大主题展开圆桌对话和主题会议,旨在探寻新时代下文博IP授权发展新趋势新路径,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博IP授权高质量发展。
构建文博IP授权生态体系
用创意赋能美好生活
创意是激活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发展的灵魂。以文创传递更深层次的文化唤醒和知识教育功能,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为人民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情绪价值,这是“文博IP授权展—解锁文博IP授权密码”圆桌论坛上在座专家学者们的共识。因此充分挖掘馆藏资源,最大吸纳社会各界的优秀创意,让文物、科技“活起来”,生动地嵌入百姓生活,显得尤为重要。文博IP授权,便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实际上,火爆的文博IP文创市场,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也面临着IP资源开发不足、产品同质化、产业链协同不足、产品转化率低、IP授权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从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入手,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历史故事,可以提取出丰富的文化元素,为IP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河南博物院专家代表吴俊华在圆桌论坛上分享文博IP开发经验时提到,河南博物院一直秉承“大文创”研发理念,从1.0的基础文创、2.0的五感体验、3.0的动态文创、4.0的立体文创不停的更新迭代,挖掘出文物背后的制作工艺、用途以及在当时社会中的意义等多方面的故事,进而将这些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的设计中,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科技的知识体系也是一个重要的挖掘方向。“打造博物馆、科技馆专属的IP元素图库,能够将这些挖掘出的文化和科技元素进行系统整理和分类,为IP开发提供一个丰富的资源库。”上海科技馆副馆长缪文靖提出,在实际的授权过程中,图库建设便于合作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从图库中挑选合适的元素进行创意设计,也有利于IP创新的扩大和提高使用效率。同时,图库的建立也有助于保持IP形象的连贯性和统一性。目前上海科技馆就梳理了恐龙、陨石等系列图库。“可以说,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打造IP元素图库,是提高文博IP创新力的关键所在,也是IP授权的‘弹药库’”。
随着探讨的不断深入,在场人士一致认为,构建完善的IP授权生态产业链至关重要。在文创开发的每个环节,包括元素的提炼、图库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商品销售、宣传推广、对外授权等,可以迎接更多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在与文创运营公司、品牌方等合作层面,应该要坚持合作伙伴共创共享共赢,引入市场化机制来驱动创新发展。”苏州博物馆副馆长孙明利说到,比如品牌方自主设计生产完成后,最后由市场销售导向,决定这款文创产品是否能够脱颖而出。在苏州博物馆文创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坚持开放的格局,持续引进新品牌方、新市场,创作富有本馆特色的文创产品。孙明利认为,构建完善的IP授权生态链是解决产业链协同不足、提高市场转化率的有效途径。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数据的价值不言而喻。数字化技术在不同场景当中的深度运用,打破了时空局限,串联了历史与现在,使得文化和技术进一步融合,视听体验更加多元。
“科技馆的IP产品,因为缺乏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有别于博物馆的文物强IP属性,所以以往科技馆的IP开发相对保守了些,但数字化时代到来,赋予了科技馆IP文创新的机会。”原上海市科协副主席梁兆正提到,如今很多科技馆已利用新技术,拓展了文创的空间,并且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为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增强了文创市场的双向流动。梁兆正提到,文博产业应加强技术创新在文博IP上的应用,打造具有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文化体验项目,增强观众的互动感和沉浸感。例如探索在元宇宙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构建虚拟的文博世界,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丰富和高品质的文化体验。在技术的推动下,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之间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进行协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模式将更加丰富。
全链条完善文博IP知识产权保护
筑牢文创产业蓬勃发展基石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生态。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飞速发展,文博IP作为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日益凸显。然而,在当前文博IP领域,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有许多不足。
“在数字化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应该贯穿文博IP开发的全链条。”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林秀芹在“博物馆IP知识产权保护”主题会议上做专题报告时表示,行业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明确文创开发各个环节的知识产权归属和使用规范。例如,在与外部合作开发文创产品时,通过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避免后期出现纠纷。二是加强对文创开发中的内容进行版权登记和商标注册工作,确保博物馆的IP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同时,定期对市场进行监测,及时发现侵权行为并采取法律措施。三是提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通过培训等方式让他们了解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工作中保护博物馆的IP版权。四是博物馆应当将信息文化传播与版权保护有机结合。
博物馆还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河南博物院专家代表吴俊华提到,比如,采用数字水印技术对数字文创产品进行标记,以便在出现侵权时能够追踪溯源。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对二创图库和文创产品的版权进行登记和管理,提高版权的可信度和安全性。此外,与专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合作,提高维权效率。
“加强公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提高对数字版权的认识和尊重,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原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表示,在台湾,民众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强,使得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健康蓬勃地发展。他同时建议,各方可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共同研发更先进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和解决方案。
实际上,文博IP的文创事业发展离不开各方优质的品牌企业。实现双向共赢,更有利于新时代下文化产业长远健康发展。
“在产品开发环节,馆方开放文化资源、提供文物研究成果和历史故事激发品牌创意,实现文化与商业价值的统一。在市场推广与销售环节上,馆方利用自身宣传渠道推广文创品牌和产品,品牌方突出文化元素来源提升产品文化价值并拓展销售渠道。双方共同协商销售策略和管理,实现双向引流和互利共赢。”福建七匹狼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志聪表示,品牌方关注馆方IP授权链是否清晰,这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快速响应市场,放心投入资源创新研发,做出更有特色的产品,共同推动文博IP文创事业发展。
美图公司副总裁陈劲松建议,博物馆与互联网行业有巨大合作空间,博物馆拥有庞大藏品IP资源,互联网行业在技术开发、权利保护、IP分发上存在优势,双方可在版权区块链确权、人工智能定向训练与开发、IP数字分发等方式深入合作,这将使博物馆拥抱新质生产力,获得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广阔空间。
“在明确品牌方维护知识产权的方法,以及馆方和品牌方在确保授权链清晰、丰富图库资源的前提下,文博IP市场开发大有可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展品研发及环境设计工委会主任柏劲松表示,“未来,我们期待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加强馆方与社会资源的合作与科普,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与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均表示,希望新兴数字技术能为文博IP授权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例如,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被授权方提供更加丰富的创意素材和展示平台,让消费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博魅力,同时也为知识产权保护拓展新的维度。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