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沉寂许久的咖啡之翼宣布完成新一轮数额高达1亿元的融资,本轮融资由中金资本旗下基金领投。
这些年,咖啡市场愈发火热,据IT桔子数据统计,仅2021年,咖啡市场就发生23起投融资事件,融资金额75.6亿元,甚至部分品牌在2021年上半年就完成了两轮甚至三轮融资,咖啡市场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而作为中国智能咖啡机赛道头部品牌的咖啡之翼,在完成新一轮融资之后,其发展方向,也备受市场关注。近日,36氪与咖啡之翼创始人尹峰进行了对话。
01 飞速发展的智能咖啡机市场
从1989年雀巢速溶咖啡进入中国,到1999年星巴克在中国开设第一家咖啡店,至今,经过三十多年的咖啡市场教育,咖啡已经从“高端饮品”变成了“日常饮品”。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中国咖啡行业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每天消费咖啡的顾客占比达21.5%,接近六成的受访消费者每周会购买咖啡。
这一点,从事媒体工作的陈凤吉深有感触。“我基本上每周会喝三四杯咖啡,甚至有时候一天两三杯,最开始其实喝得少,后面觉得买一杯奶茶和咖啡差不多,咖啡还能提神呢!而且我这算是比较少的了,办公室有一些同事,每天打底一杯。”陈凤吉对36氪说。
随着消费者对咖啡认知的变化,以及消费频率的增加,咖啡市场也迎来了高速增长。
艾媒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达到了3817亿元,中国咖啡市场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预计行业保持27.2%的增长率上升,这一数值远高于世界平均2.5%的增长率。
而在整个咖啡市场中,根据相关机构的调查,大致可以分为三条发展路径。其一为标准门店,也就是咖啡的“第三空间”消费场景,其中代表有星巴克、瑞幸,以及这些年新兴的咖啡品牌,例如manner等等,目前这也是资本看重的赛道。
除了标准门店,第二个发展路径为即饮咖啡。据头豹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即饮咖啡行业概览》指出,2017-2021年,国内即饮咖啡行业实现了19.3%的复合增长,如今市场规模高达96.4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204亿元。
此外,在咖啡市场中,还有一条被低估的了细分赛道,那就是无人值守零售,或者叫自助零售终端。
“在咖啡产业相对成熟的欧美国家,自助零售咖啡机至少占到了1/4的市场,这个数值在日韩还要更大,例如Costa在英国拥有7000多台自助设备,这一数量就远远大于其门店数量。反观中国,不管是机器数量还是网点,都很少,因此,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赛道,有很大成长空间的细分领域。”咖啡之翼创始人尹峰对36氪说。
国内自助咖啡机市场兴起于2015年左右,此时,中国咖啡市场还处于大爆发的“前夜”,在人们还在讨论未来咖啡市场的走向时,自助咖啡机凭借着无人值守、无店铺、节省人力、租金成本以及满足消费者的即时性需求等特点,开创了一个新的零售模式。
相比较门店,自助咖啡机的生意似乎更加简单可控,因此也更容易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从15年开始,市场对于这个新的零售模式充满了“兴趣”。据鲸准研究院发布的《2018咖啡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在早期的23个自助咖啡机企业中,有13个拿到过投资,占比57%。
加上前几年无人零售浪潮之下,市场对于无人自助设备的关注一浪高于一浪,自助咖啡机在2018年迎来了资本的“疯狂下注”。
据公开资料统计,仅2018年就有咖啡零点吧、莱杯、易咖、小啡、友咖啡、友饮等超过7家自助咖啡机相关品牌获得了融资。
2020年,瑞幸宣布进入智能无人零售领域,在瑞幸的设想中,自助咖啡机业务将成为瑞幸下一步的核心战略布局,瑞幸将在门店与自助咖啡机两大消费场景与星巴克“竞争”。
但之后爆出来的“财务造假”风波,让瑞幸这一战略暂时搁置。2021年,瑞幸官方公众号宣布无人咖啡机业务再次启动招商,几个月之后,作为外来头部咖啡品牌之一的Costa Coffee宣布对外招商,此次招商业务以自助咖啡设备为主体。
但此时的自助咖啡机赛道已经活跃了一些相对成熟的玩家,咖啡之翼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02 增量市场中的咖啡之翼
2000年,尹峰创办咖啡之翼,尽管顺风顺水,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咖啡之翼只是一个区域性品牌。
2012年,尹峰决定跨区经营,这是决定咖啡之翼能不能成为全国性品牌的关键一步。这一年,咖啡之翼在北京、天津、长沙等地开了7家直营门店,测试团队营运水平。一个月之后,所有门店都突破盈亏平衡。
到了2016年,这一年,咖啡之翼新增了一项业务——自助咖啡机,而这项业务之后也将成为咖啡之翼的主营业务。
早前尹峰外贸出身,大学毕业之后常往国外跑,对国外咖啡市场有过了解。当时欧美咖啡市场已经相当成熟,每个上市的咖啡品牌都是全咖啡产业,除了咖啡馆,还有咖啡机以及零售咖啡产品。
“以星巴克为例,在中国,大家都知道的是星巴克社交咖啡馆,但是在欧美,到处都是它的产品,写字楼、企业内部、酒店、医院都有星巴克的自助咖啡,零售速溶咖啡也做得很好。此外从日韩咖啡市场来看,从曾经的人均一年5杯到人均一年200多杯,自助零售咖啡机的广谱亲民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尹峰说。
这份认知,加上十几年线下门店经营的经验以及在《非你莫属》节目上的所见所闻,都让尹峰意识到,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以及城乡差距的缩小,未来中国线下服务业的用工成本也会越来越高。
尹峰表示,当线下门店用工难度增加、线下店铺租金成本越来越高时,就需要像欧美国家一样,让一个“店”变得越来越无人化,这样才能降低经营成本,才能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抗风险能力。
除了“人”的因素,另一个让咖啡之翼转变业务模式的,是标准化的程度。几年前,当时尹峰带着咖啡之翼从北京复制到全国时,她觉得咖啡之翼的模式已经够简单的了,但是在触及到“人”的部分时,总是很难持续、稳定以及标准,要想变得标准,只能机械化。
恰好对于咖啡这个产品来说,完全可以全智能化、全自动化,因为咖啡这个品类是极难得的一个单品就能够成行成势、成上市公司的品类。
据精品咖啡中的一个理论「from crop to cup」描述,一杯咖啡风味里,生豆影响占比60%,烘焙影响占比30%,设备与咖啡师共占比10%。
也就是说,在一杯咖啡的萃取中,磨粉、压粉、萃取、拉花等十一二十个繁琐的过程中,真正依赖咖啡师的,占比不超过10%,这也就意味着,这一套“程序”下来,完全可以机械化生产。
考虑到这两个重要的因素,2016年底开始,咖啡之翼正式将自助咖啡机业务纳入了公司的发展战略中。
更让咖啡之翼坚定的往自助咖啡机领域前行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2017年,咖啡之翼正式在新三板挂牌,但是这一次挂牌,有点“没经验”。
在资本市场挂牌,有两个方面非常的重要的,第一个是合规性,第二个是可持续增长性。其中合规性一个很重要的依据是收入的溯源问题,例如产品从生产到顾客购买的全流程,都规范留痕有记录。而当时的咖啡之翼新三板上市实际上是餐饮业务,尽管早在零几年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了数字系统管理,但是这中间 ,还是有些环节是监测不到的。
加上此时公司业务已经慢慢转变到自助咖啡机赛道,餐饮店线下业务不可控的“可持续增长性”不太合适作为继续主板上市的主营业务,因此在这一年,咖啡之翼回购了股份,申请先从新三板上退市,调整主营业务后再冲刺IPO。而自助咖啡机业务,对于上市标准来说,因为数据可追溯,且简单可控、可复制的模式,市场空间大天花板够高,似乎天然具有优势。
从2017年起,重新调整战略的咖啡之翼用了4年时间来打磨新的商业模式,到2021年底,咖啡之翼70%以上的业务是智能咖啡机业务,且已经在全国147个城市,投放了7000多台智能咖啡机,成为这个赛道的领跑者。
中金资本投资团队正是看中了咖啡市场中这个“小赛道”的巨大机会。
可以说,历经22年,坚持做最懂中国用户咖啡平台的咖啡之翼,终于迎来的自己的“下半场”。
03 未来的咖啡之翼
“接下来超过70%的精力会继续在自助咖啡机领域深耕,这个细分市场对于我们来说足够大,天花板足够高。”尹峰说。
根据智妍咨询预测,中国咖啡行业未来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其一,咖啡的“第三空间”消费场景或将被弱化;其二,咖啡产品口味和形式逐步趋于多元化。其三,相比较门店,智能无人终端成本更低且不受场地限制,灵活性强,在充分利用中国互联网新基础建设的优势后,无人零售或成为咖啡消费新常态。
接下来,咖啡之翼将重点放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先将一个区域市场做深做透。
“7000多台机器看似很多,但是在中囯这么大的市场上来看就很少了。以长沙为例,我们半年投放了700多台机器,看着不少,但是单长沙市场我们判断,至少二三千台,才有足够大影响力。所以下一步,我们打算先做深一个区域。当拥有大量的点位的时候,才能让设备用户和运维都有效的流动起来。”尹峰说。
另一方面,36氪在过往的自助设备采访中也了解到,先做透一个市场,对于企业运维来说,可以集中更多的“优势兵力”服务好市场。单机设备进场和运营成本足够低、供应链足够稳定,并且通过优化体验才能保证细分场景下的竞争力。
咖啡之翼在运维这一块,好几年前就已经下了“大功夫”。据尹峰介绍,目前咖啡之翼在17个城市建立了自己的直属运维团队。通过自研的运维系统,可以快速、有效的进行运维工作。
此外,咖啡之翼在十几年前就自建了供应链,这也成为咖啡之翼继续扩张的底气。
“我们通过自己的渠道,以及供应链,将我们的产品送到全国各个网点,这既能保障每个网点的出品的一致性,也能为市场扩展提供帮助。”尹峰说。“而且我们也不断的在优化体验,包括优化消费场景以及产品,我们现有36种产品供消费者选择,将来会持续研发更多的产品。”
当问到咖啡之翼未来的目标时,尹峰说:“我们一直想做最懂中国用户的国民品牌,下沉市场有足够多的本土用户等着我们去服务。未来,希望每五公里就有一个店,每500米就有咖啡机,每五十厘米,伸手可得就有我们的咖啡零售产品。”(本文图片由企业提供)
本文转载自36氪,作者:北极虫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