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开始“反杀”AI了,品牌还能怎么玩?

这届年轻人开始“反杀”AI了,品牌还能怎么玩?
2025年02月12日 08:04 新增长学院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我们的生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我们逐渐习惯了倍速看剧、三分钟读完一本书,用AI生成答案解决问题。开年之际,我们不禁思考:过去一年消费者的变化预示着怎样的未来?企业又该如何把握这些趋势,与消费者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

《埃森哲未来生活趋势2025》报告封面

近期,埃森哲发布的《未来生活趋势2025》报告分享了技术和消费者之间的五大关键变化趋势,包括信息真假难辨导致的数字互动犹疑、父母引导孩子安全接触数字技术的困境、人们借助网络共鸣追求快速实现目标的捷径、新技术对员工工作信任感的冲击,以及数字时代下社交回归的需求。这些趋势为企业在新时代的营销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犹疑的代价:信息过载下的信任危机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屏幕前被海量信息轰炸。报告指出,“犹疑”一词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时的犹豫与怀疑。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信息量进一步攀升,真假信息交织,让消费者在购物和浏览社交媒体时倍感困扰。例如,搜索结果中真假品牌网站混杂,甚至出现了因deep - fake技术导致的名人形象或声音伪造事件,让消费者对线上内容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

调研发现,中国消费者对线上内容真实性的怀疑略低于全球水平,这可能得益于线上购物平台有较为完善的售后保障措施。但同时,也有近四成的中国受访者认为网上购物很混乱,信息量过大。这一趋势对企业提出了挑战:如何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提升品牌公信力,赢回消费者的信任?

埃森哲认为,品牌需要通过持续的“真”行动来打动消费者。以一些饮料和食品品牌为例,它们通过长期坚持独特的品牌资产,以及围绕分享理念的创新,持续保持和消费者真切的互动。在社交媒体时代,品牌虽会微调形式,但保持了其理念内核。

捷径人生:效率至上与短期行为的反思

在全球范围内,人们都在追求更快的生活节奏,甚至愿意承担一定风险。这一趋势在中国尤为明显,77%的中国受访者表示更喜欢选择快速方案,远高于全球55%的比例。从求医问诊到副业兼职,从平替消费到短视频消费,中国受访者在各个领域都在寻找捷径,更愿意承担风险。

报告总结道,社交媒体上的资讯分享成为人们获取生活灵感的重要来源,但这也带来了风险,因为这些建议并不一定可靠。从品牌角度出发,企业可能无法改变消费者的快速消费习惯,但可以通过创新来提升体验。埃森哲大中华区Song事业部总裁王怡隽分享道,企业可以从一个内容提供者,转型到做一个内容加速者”。例如,《繁花》剧组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剪辑内容,成为内容加速者,既满足了观众快速了解剧情的需求,又引导其关注正片。Keep和多邻国则通过设定短期目标和打卡机制,引导用户培养长期习惯。

AI技术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洞察消费者的情感需求,精准地找到那些尚未被满足的“空缺”。然而,AI技术无法真正填补这些空缺。

社交回归:数字时代的情感需求

尽管数字化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长时间的线上生活也让人们产生了倦怠感,渴望更有质感的体验。埃森哲大中华区商业研究院邓玲剖析道,怀念前数字时代成为一种有趣的现象,甚至是产生商业上的一些变化尤其是00后等数字原住民,他们通过观看老视频、使用卡片机等方式,寻找简单纯粹的人际互动体验。”此外,人们越来越注重身心健康,渴望户外活动和线下聚会,以丰富生活体验。

在中国,这种社交回归的趋势尤为明显。50%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最享受的体验是数字与实体结合的体验,而全球范围内这一比例最高的是实体体验。这表明中国消费者在数字体验过于丰富的背景下,更关注数字与实体的融合。埃森哲强调,企业需要打造社交疗愈空间,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例如,迪士尼通过创新各种IP,持续吸引着年轻客群。

在AI时代,虽然技术可以提供洞察和分析,但真正的情感连接仍需人类来实现。埃森哲指出,AI技术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洞察消费者的情感需求,精准地找到那些尚未被满足的“空缺”。然而,AI技术无法真正填补这些空缺。最终,如何将这些洞察转化为实际的情感连接,仍需依靠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来实现。品牌需要通过不断打磨和创新,找到与消费者情感共鸣的点。例如,各地文旅部门通过展现当地文化民俗和人性化体验,凸显了城市品格和形象。此外,宠物经济、家居小物等与情绪价值相关的产品和产业,或将随着消费者情感需求的增长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