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山东兰陵县后銮墩村的农家少年刘永刚在麦垛上许下愿望。如今,他创立的企业不仅实现儿时梦想,更让中国高端工业玻璃产品走向世界。这位曾睡过公园长椅的创业者,用实践诠释着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内核——既要有脚踏实地的坚持,也要有突破常规的勇气。
成长于普通农民家庭的刘永刚,2007年从消防队退役后,先后从事保安、外卖员、小商贩等工作。这些经历锤炼出他异于常人的韧性,也培养出对市场的敏锐感知。当多数从业者聚焦家用玻璃市场时,他选择技术门槛更高的车船玻璃领域,开启长达十余年的技术攻坚。
创业初期充满艰辛。2009年辞去稳定工作后,从摆摊卖菜到光伏行业尝试均告失利。2012年寒冬,23岁的刘永刚带着借来的400元,在临沂城用农用三轮车当仓库,吃住在简陋车库。最困难时口袋只剩1.5元,仍坚持每天工作18小时以上。
2014年迎来转折契机。一次偶然帮人寻找电动车玻璃配件,让他发现细分市场机遇。通过整合分散需求,建立覆盖全国的代理网络,两年内形成广泛市场影响力。期间他独创"质量优先"原则:不抢同行订单,不搞恶性竞争,这种理念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
技术突破伴随艰苦攻坚。2016年注册自有品牌后,在7平方米仓库内,刘永刚带领团队手工完成首批产品。当时行业价格战激烈,他们坚持严格品控,逐步树立"品质可靠"的市场口碑。2017年决定开拓海外市场,在高温下奔波换来中东地区首笔订单。
面对国际竞争,刘永刚团队用187次失败换来关键工艺突破,使产品成本降低40%。在国际展会中,曾当众展示产品强度:若玻璃破损愿赔付十条生产线。这种底气源于对质量的坚守,也赢得国际客户尊重。
2020年完成商标全类注册,确立"永刚"主品牌与"沂蒙山"高端品牌的差异化布局。疫情期间捐赠物资支援抗疫,设立教育基金帮助山区儿童,形成良性发展模式。2022年研发新型钢化玻璃技术,成功获得中东大额订单。
经过多年发展,企业构建起涵盖研发、生产、服务的完整体系。产品覆盖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多项创新工艺获行业认可。刘永刚将企业部分利润投入公益事业,累计帮助3000多名学生改善学习环境。
从革命老区走出的这家企业,用实干精神书写发展篇章。车间里"追光者终成光"的标语,见证着创业者二十载风雨兼程。正如刘永刚常说:"市场只会为踏实做事的人提供机会。"这家企业的成长轨迹,正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微观缩影。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