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的宏大版图中,县城正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从“消费末梢”到“新中心”的角色蜕变。当一二线城市陷入存量博弈的红海,县域市场却以独特的消费韧性、蓬勃的升级需求和差异化的商业逻辑,悄然撑起中国消费的半壁江山。这场静水流深的变革,不仅重塑着商业版图,更折射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层逻辑与消费社会的结构性转型。数据显示,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895亿元,比上年增长3.5%。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21166亿元,比上年增长3.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6729亿元,增长4.3%。2019年至2024年,县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36.8%提升至38.8%。麦肯锡公司预测,到2030年我国超过66%的个人消费增长来自下沉市场,县城已然成为拉动国内消费增长的“新蓝海”。
一、县城消费崛起的底层密码:天时、地利、人和
1、政策引力场:县域商业体系的重构
2021年商务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意见》,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该文件明确规划了系统性发展目标:"至2025年,在条件成熟地区实现县域连锁商超及物流配送中心全覆盖,乡镇商贸中心建制完整,行政村快递服务通达率100%。发展目标具体包括:年均培育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100万户,建成国家级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30个,农产品公益性市场在地级市行政区域的覆盖率由40%提升至60%。"
2023年,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建立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到2025年,在全国打造500个左右的县域商业“领跑县”,建设改造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大中型超市、集贸市场)和农村新型便民商店。90%的县达到“基本型”及以上商业功能,具备条件的地区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健全县域商业体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等内容列入工作任务。这些都为繁荣县域消费市场、深挖县域消费潜力指明了方向。
海南省商务厅等9部门印发的《海南省关于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动批发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对现有乡镇商贸中心、大中型超市、集贸市场等商业设施进行改造,到2027年,全省争创不少于5个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5个以上市县达到“提升型”,10个以上市县达到“增强型”。
福建漳平市抢抓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政策机遇,完成县域流通网络项目1个,县域商业网点项目4个,县域产业发展项目3个,共补助资金716万元,推动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现代商业网络。同时以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和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为契机,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漳显品味”商旅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培育“漳平水仙茶”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促进县域产品线上线下联动发展;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
2、人口结构红利:新市民的消费觉醒
《全国县镇发展报告(2024)》数据显示,全国百强县市及百强区常住人口规模突破2亿,其中"新市民"群体占比超过40%。这一消费主力呈现出显著区别于一二线城市的消费特征:住房信贷负担较轻、休闲时间充裕、消费动能强劲。尤其在咖啡消费领域,瑞幸咖啡县域门店单店日均杯量已达到城市门店的85%,而客单价反超城市门店12%,形成"价格敏感度低、体验追求度高"的新型消费模式。京东消费数据印证,2025年春节期间县域及农村市场电煮锅、三明治机/早餐机销量同比增幅分别达10.3倍和8.6倍。星巴克在2024财年新入驻166个县级行政单位,目前其门店网络已覆盖近千个县级市场。
以量贩零食第一股万辰集团旗下品牌"好想来"为例,该企业近期宣布在营门店突破万家规模。"好想来"的万店布局不仅验证下沉市场品牌培育效能,其提出的"县域商业半径"理论——在县城15分钟生活圈内构建全球优品与本土品牌并存的消费矩阵,正是支撑其高速扩张的核心动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专注县域市场的零食连锁品牌悠百佳正展开战略性布局。从东部沿海发达县域至西部山区县城,其品牌标识呈体系化覆盖态势。这个创立不足十年的企业,已在1800余个县域设立数千家终端,年度销售额突破数十亿元。悠百佳的市场拓展轨迹,既印证中国县域消费市场的广阔前景,更凸显"零食经济学"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特殊价值维度。
3、数字基建平权:打破消费时空壁垒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县域5G基站覆盖率已达100%,行政村光纤网络通达率提升至99%,电商服务站点总量突破5万个,构筑起现代消费体系的数字化基座。以拼多多、快手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依托"农货上行"与"工业品下行"的双向流通机制,实现农产品从采收至终端消费的48小时全链路直达,推动城乡供应链效能实现跨越式跃升。在消费场景智能化转型层面,以奇客便利店为代表的无人零售终端颇具示范意义:其融合智能货架、计算机视觉识别系统与自助结算终端三大核心模块,消费者完成商品选取后,系统通过多模态感知技术实时生成消费账单,并集成人脸识别支付、动态二维码支付等无感支付方案,形成全流程自动化服务闭环,有效提升商业运营效率。
二、县城消费图谱:场景革命与需求迭代
1、消费场景的“降维打击”与“升维创新”
在浙江省桐乡市,一座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万象汇"商业综合体突破传统县域商业发展范式:其引进的品牌中县域首店占比达60%,在业态布局上并非简单复制城市商业模板,而是深度融合在地文化资源——顶层设立的"蚕乡文化体验馆"创造性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缫丝技艺与现代商业场景,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5万人次。此类"空间场景重构"现象在县域市场呈现普遍性特征:既包含星巴克、优衣库等标准化连锁门店,也衍生出"新中式茶饮空间""非遗手工创意坊"等文化嫁接业态。
2022年武隆获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区县后,着力构建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绿色服务业集群体系,加速推进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创建工作。通过打造仙女天街"小熊集市"等5个夜间经济载体,成功吸引大量消费群体,带动年度营业额增长12.7%。近年来,该区域系统构建"品牌首店矩阵""夜间市集体系""艺术体验空间""文体研学基地""农村电商平台"等多元消费场景,有效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2024年全区实现县域综合体及城镇商贸中心首店新增35家、本土品牌门店286家,整体营业额增幅达10.8%。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占比(11.4%)较农村居民(11.1%)仍保持优势,但两者差距较2013年已收窄0.4个百分点,体现城乡文化消费均衡化发展趋势。
2、品牌下沉的“精准突围”战
面对县域市场,品牌商展开了一场精细化运营革命。蜜雪冰城在县域采取"卫星店+旗舰店"组合策略:卫星店聚焦社区入口,主打3-5元低价产品,通过"移动茶饮车"实现15分钟配送圈覆盖;旗舰店则入驻商业综合体,设置"DIY奶茶实验室"等体验空间,配套会员成长体系和季度调饮师认证培训。这种差异化的空间布局使其县域门店单店日均营业额达到城市门店的1.2倍,客单价提升15%。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供应链端:安踏在福建晋江建设"县域智慧仓",配置AI分拣机器人和气候控制仓储系统,通过算法预测县域消费趋势,将补货周期从7天压缩至3天,库存周转率提升60%。珀莱雅则开发"智能冰柜",实时监测乡镇网点的产品余量,结合天气数据自动触发补货指令。华为在四川试点"县域维修云仓",预置常用配件并通过AR技术指导网点技师,使售后服务响应时间缩短40%。
这场革命正在重构下沉市场生态。美团优选建立"县域网格仓",整合3000+本地供应商实现次日达;京东家电落地"县域服务中心",提供家电以旧换新和安装补贴。品牌商不再简单复制城市模式,而是构建包含智能硬件+数据中台+本地化服务的完整闭环,通过和地理营销系统精准匹配县域需求,最终实现人货场数字化重构的新零售格局。
3、消费结构的“三级跃迁”
县域消费正加速实现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的跨越式升级。新能源汽车市场具有典型示范意义:2024年县域市场渗透率达17%,虽绝对值低于城市市场,但同比增速较城市市场高出130%。值得关注的是消费升级呈现本土化特征——山东曹县依托汉服产业集群形成超百亿元消费规模,当地青年将汉服消费与婚庆、节庆场景创新融合,催生"汉服写真馆""国风主题民宿"等新兴业态,单套汉服消费均价达城市同类产品1.5倍。
百强县市百强区千强乡镇
旅游消费呈现向县域下沉扩散的"逆向流动"特征,《全国县镇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全国旅游百强县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2万亿元,接待游客超17亿人次,人均消费突破1200元;同期旅游百强区旅游总收入达2.5万亿元,接待游客22.8亿人次,人均消费逾1500元。
据去哪儿平台监测,2025年春节县域高星级酒店预订量同比倍增,县城整体酒店预定量增长40%。五一假期县域旅游延续火热态势,乡村休闲、露营度假、美食探寻等主题需求强劲,文旅产品供给呈现多点开花格局。
浙江淳安县千岛湖景区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及休闲旅游配套,成为长三角家庭亲子游热门目的地。绍兴越城区推出的"醉游长歌·寻梦绍兴水上游"项目,以古运河文化为基底,融合沉浸式光影科技与文化实景演绎。济宁任城区汉园同步举办"文脉赓续·全国百名书法博士作品展",通过对河道总督署遗址、竹竿巷等历史遗存的深度文化解码,创新文旅融合体验场景,吸引大批书法艺术爱好者参与。
三、县城消费革命的溢出效应:重构经济地理
1、产业生态的重塑
县域消费崛起正在催生"消费-产业"正反馈循环。四川安岳县依托全球占比超80%的柠檬种植优势,创新发展"柠檬主题乐园""深加工体验工坊""电商直播基地"等20余个消费新场景,吸引游客量年均增长75%,带动全县建设柠檬深加工企业42家,开发出柠檬面膜、果胶保健品等138种衍生产品,实现产业价值链提升40%,果农人均收入增长2.1倍。这种"场景驱动型产业升级"模式正形成燎原之势:
山东寿光通过"蔬菜科技博览+农事体验"场景矩阵,带动设施农业产值突破110亿元。多地实践表明,当消费场景创新与产业基础形成共振,不仅能激活县域商业"毛细血管",更能重构"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培育出具有地域标识度的产业竞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升级模式正通过商务部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速扩散,目前已覆盖全国73%的农产品主产县,配套建设的冷链物流设施和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正在重塑县域经济DNA。
2、城乡关系的再平衡
县域消费中心的建设,正在打破"城市虹吸效应"。在江苏昆山,首创的"县域商圈分级培育机制"成效显著,大西门商业街等3个县域商业综合体通过业态创新,吸引大量周边农村人口消费。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县域消费升级倒逼公共服务配套升级:昆山新建社区嵌入式服务综合体23个,优化城乡公交线路12条,引进品牌连锁便利店达378家,形成"消费-就业-公共服务"的良性循环。
这种新型城镇化模式已显现示范效应。浙江安吉通过建设竹艺主题消费街区,不仅将本地特色农产品溢价率提升至180%,更推动20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全国78个县域商业建设试点地区已形成消费牵引资源配置的新型发展范式。
3、文化认同的重建
县域消费场景中的本土化创新,正在重塑文化认同。湖南浏阳的"花炮文化夜市"通过沉浸式非遗展演与AR烟花秀,将千年花炮制作技艺转化为夜间经济新动能;陕西礼泉的"袁家村美食博物馆"以关中民居建筑为载体,运用场景还原和互动工坊再现农耕饮食智慧。这种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在贵州丹寨蜡染工坊的"染艺咖啡馆"、福建安溪茶庄园的"斗茶主题民宿"中持续演进——匠人现场演示草木染技法,游客可定制专属茶盏,传统文化元素经由体验式消费完成活态传承。
文旅融合新模式催生文化认同的具象载体。浙江龙泉青瓷小镇构建"龙窑遗址+大师工作室+电商直播"的产业链,年轻匠人抖音展示冰裂纹烧制过程,带动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3亿次。云南鹤庆银器村则形成"前店后坊"集群,游客不仅选购錾刻工艺品,更能参与设计专属纹样。消费场景的创新性转化,使地方文化符号从静态展示转向情感连接,数字赋能正在重构文化传播的县域路径。江西婺源"篁岭晒秋"通过慢直播构建24节气视觉符号,相关话题衍生出126种文创周边。山西平遥借助3D mapping技术,在古城墙上投射晋商票号兴衰史,夜间观演人次同比增长213%。这些创新实践印证,当地方性知识通过现代美学表达和数字传播矩阵实现创造性转化,既能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又能培育新型消费生态,最终完成从文化自觉到产业自觉的价值跃迁。
四、挑战与破局:县城消费的未来进化论
尽管县域消费展现出澎湃动能,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东部沿海县域依托产业集聚效应,已形成"县城综合体+乡镇商贸中心"三级网络,而中西部县域仍有超过20%的乡镇缺乏标准化农贸市场;消费能力方面,长三角部分县域出现"商业过剩"苗头,据统计,华北地区县域商业体空置率超过20%,个别新建商圈招商率不足四成。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数字赋能"的协同机制:
1、精准施策:建立县域消费大数据监测平台,动态分析人口回流趋势、特色产业布局、交通枢纽辐射范围三大核心指标,实施"一县一策"差异化扶持。例如在制造业强县试点工业品下乡展销中心,在文旅强县布局沉浸式商业体验项目。
2、生态共建:鼓励龙头企业与县域商业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通过共享降低采购成本,建立冷链物流共配网络,联合开发区域公共品牌。重点培育"县域商业CEO"人才库,开展季度性经营沙盘推演。
3、文化赋能:将非遗、民俗等文化资源转化为消费场景IP,构建"非遗工坊+主题民宿+节庆展演"生态链。数据显示,植入本地文化元素的商业项目客单价提升34%,复购率增加21个百分点。
4、数字基建深化:推进县域商业数字化改造,打造"智慧商圈"需配置客流热力分析系统,"云逛街"模式应整合VR选品、直播带货、即时配送等功能模块。建议设立省级数字商业转型专项基金,对中小商户给予设备购置补贴。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县城消费的崛起绝非偶然,而是中国城镇化下半场、消费升级新阶段、数字技术普惠化三重浪潮交汇的必然结果。当县城的街头巷尾飘起咖啡香,当县域青年穿着汉服走进电影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消费场景的变迁,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自信与经济韧性。这场静悄悄的消费革命,正在改写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也必将孕育出更具包容性、更具活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