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3月25日),备受瞩目的长沙全球量子研发中心在望城区大泽湖海归小镇正式启用。作为联合国“2025国际量子科技年”的重要实践项目,该中心集科研、科普、产业转化为一体,标志着我国量子科技从实验室研究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一步。
量子科技步入“应用场” 国产首台套光腔锁频仪发布
启动仪式上,国产首台套光腔锁频仪同步亮相。这一设备可大幅提升量子计算机的稳定性和运算精度,解决量子比特易受环境干扰的难题,为后续量子计算产业化奠定硬件基础。研发团队负责人表示,光腔锁频仪的问世填补了国内空白,未来将应用于量子通信、精密测量等领域,推动相关产业链升级。
长沙全球量子研发中心定位为“全球量子科技科普高地、人才摇篮和产业引擎”,其核心使命是加速技术转化。中心内设公众科普展厅、开放实验室和产业孵化平台,展示量子计算原型机、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等前沿成果,并定期举办科普讲座与产学研对接活动。
国际量子科技年的中国实践
2025年恰逢量子力学诞生100周年,联合国将今年定为“国际量子科技年”,呼吁各国加强技术应用以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长沙全球量子研发中心的启用正是我国响应这一倡议的实践之一。湖南省政府近年出台多项政策支持量子技术攻关,如《关于支持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若干措施》,明确强化核心技术攻关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长沙市科技局负责人指出,中心的启用将促进量子技术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助力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长沙新增研发机构866家,攻克量子通信、超导计算等关键技术114项,全球科技集群排名跃升5位。
从科普到产业:构建量子生态闭环
与传统的科研机构不同,长沙全球量子研发中心更注重生态构建。一方面,其科普平台向公众开放,通过沉浸式体验普及量子知识;另一方面,中心联合高校、企业成立“量子创新联盟”,推动技术标准制定和专利共享。例如,园区在项目注册阶段便协助企业解决“量子科技”分类难题,最终将其归入信息技术板块,体现了政策落地的灵活性。
产业层面,量子计算云平台、量子安全通信网络等应用已进入试点阶段。据《量子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报告,我国在超导、光量子等技术路线上并行突破,量子纠错编码等核心难题取得进展。预计到2030年,全球量子计算市场规模将达421亿美元,中国在机器学习、药物研发等应用场景中占据重要份额。
技术跃迁与全球协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代表在致辞中强调,量子技术的竞争本质是生态竞争。未来需加强软硬件协同开发,并扩大国际合作。目前,欧美在量子计算云平台和开源生态上具有先发优势,但中国凭借全产业链能力正快速追赶。
国际方面,美国、欧洲多国已建立量子创新中心,印度、英国也在加大投入。长沙全球量子研发中心将与国际机构联合举办“量子科技周”,促进技术交流与人才互通。
结语:量子革命照进现实
量子科技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长沙全球量子研发中心的启用,不仅为我国抢占技术制高点提供支撑,更让公众直观感受到“未来已来”。正如联合国所期许,量子技术终将跨越实验室的围墙,成为普惠人类的科技力量。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