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I眼镜厂商集体发力,Meta急了拿半成品就发布?

国产AI眼镜厂商集体发力,Meta急了拿半成品就发布?
2025年04月02日 20:06 Ai科技网

2025年4月2日,全球AI眼镜市场迎来关键转折点。随着中国厂商密集发布新品,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被曝将提前推出代号“Hypernova”的智能眼镜迎战。这场被业内称为“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的竞争,不仅关乎企业市场份额,更可能重塑下一代计算平台的格局。

Meta的“半成品”策略:技术激进与商业妥协

据彭博社报道,Meta计划于年内发布Hypernova智能眼镜,定价超1000美元。该产品主打“可视化主屏幕”,支持实时信息投射与基础交互功能。然而,业内人士指出,Hypernova实为Meta应对中国厂商冲击的权宜之计——其原型机Orion虽搭载顶尖技术,但单件成本高达1万美元,难以量产;而Hypernova则在显示精度、续航和轻量化等核心指标上大幅缩水,被戏称为“半成品”。

扎克伯格在年初财报会上曾强调,2025年是“AI眼镜能否成为主流计算平台的决定性年份”。Meta的长期目标是将Ray-Ban系列打造为开放生态平台,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共建应用生态。但中国厂商的快速崛起,迫使Meta不得不调整节奏,以“先占市场、后补体验”的策略应战。

国产厂商“技术围城”:从性价比到场景深耕

与Meta的仓促相比,中国厂商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攻势。2024年第四季度以来,超过10款国产AI眼镜密集上市,2025年第一季度渗透率已突破60%。主要玩家分为三大阵营:

  1. 互联网巨头:百度“小度AI眼镜”搭载本土大模型,支持第一视角拍摄、视听翻译等实用功能,计划上半年正式铺货;
  2. 硬件厂商:小米与歌尔合作的新一代AI眼镜预计于4月“米粉节”发布,主打“千元级价格、旗舰级交互”,目标出货量超30万台;
  3. 垂直领域创新者:如Rokid推出教育专用眼镜,通过AR叠加AI辅导,已进入多地试点学校。

值得关注的是,国产产品普遍定价在300-800美元区间,且在轻量化(平均重量低于80克)、续航(8小时以上连续使用)等体验指标上优于Hypernova。洛图科技预测,2025年全球AI眼镜销量将达350万台,其中国产厂商贡献率有望超40%。

技术瓶颈与生态博弈:谁在定义未来?

尽管市场热度高涨,AI眼镜仍面临多重挑战:

  • 技术难题:光学显示、功耗控制与佩戴舒适度的平衡尚未突破。例如,Meta Orion因技术限制未能商业化,而国产厂商则通过分体式设计(将算力模块外置)暂解困局;
  • 生态缺失:目前多数产品仍停留在“智能助手+拍摄工具”阶段,缺乏杀手级应用。Meta试图以开放平台破局,但开发者响应有限;中国厂商则转向政务、医疗等垂直场景,寻求差异化突破;
  • 隐私争议:第一视角拍摄、实时翻译等功能引发数据安全担忧。中国信通院已启动专项测试,推动行业标准化。

行业拐点已至:从“玩具”到“工具”的蜕变

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王鹏指出:“2025年标志着AI眼镜从概念验证转向规模商用。”一方面,Meta、小米等头部企业入场加速市场教育;另一方面,供应链成熟度提升(如水晶光电的微型显示屏、恒玄科技的低功耗芯片)显著降低成本。

市场机构wellsenn XR预测,2029年全球AI眼镜年销量将突破5500万副,2035年更可能达14亿副,接近智能手机普及水平。扎克伯格的“下一代计算平台”愿景能否实现,或将取决于未来12个月内,主流产品能否跨越“实用价值”门槛。

结语

这场“中西对决”背后,是技术路线与商业逻辑的深层碰撞。Meta的生态野心遭遇中国厂商的“饱和式创新”,而消费者正成为最大赢家——更低的门槛、更丰富的选择,以及一个触手可及的“增强现实世界”。2025年的AI眼镜竞赛,或许正如扎克伯格所言:“这不是一场零和游戏,而是共同开启新纪元。”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