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竞赛新阶段:腾讯激进收割市场,字节转技术深耕,Kimi收缩战线

AI竞赛新阶段:腾讯激进收割市场,字节转技术深耕,Kimi收缩战线
2025年04月09日 17:25 Ai科技网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AI产品市场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烧钱竞赛”。据AppGrowing数据显示,科技巨头与明星初创公司合计投入18.4亿元用于AI产品广告投放,创下历史新高。但与以往不同,这场竞赛的逻辑正悄然改变——大厂通过疯狂投流收割用户,而部分明星初创公司却选择收缩战线,转向技术壁垒构建。腾讯、字节跳动、月之暗面(Kimi)等企业的策略分化,成为行业转型的缩影。

腾讯凶猛:元宝广告“下乡”,打破马化腾旧规

“母猪产后护理难,问腾讯元宝”——这样接地气的广告语出现在乡村道路的墙壁上,成为腾讯AI产品“元宝”疯狂投流的标志性场景。2025年第一季度,腾讯以单月11亿元的买量费用成为投流市场的主力,占据行业半壁江山。这一策略与腾讯创始人马化腾2022年“不再相信买量”的表态形成鲜明对比。彼时,马化腾曾在内部警告“任何业务都不要再提买量”,但面对AI市场的激烈竞争,腾讯管理层选择妥协。

腾讯的激进不仅体现在金额上,更在于其精准的渠道选择。微信和QQ两大超级App聚集了数十亿C端用户,成为腾讯广告系统的核心阵地。有趣的是,字节跳动旗下豆包、月之暗面的Kimi、MiniMax的星野等竞品,也将70%以上的预算投向腾讯广告系统,形成“对手为腾讯输血”的奇特生态。这种依赖关系,折射出腾讯在流量入口上的绝对优势。

字节保守:豆包“克制”投流,押注自研与硬件

与腾讯形成反差的是字节跳动。尽管豆包在2024年以“投流黑马”姿态崛起,但2025年其策略明显转向保守。数据显示,豆包第一季度投流费用虽保持高位,但70%的预算仍集中在腾讯平台,而非自有渠道巨量千川。这背后是字节对AI商业化的深层考量:一方面,抖音生态的流量已接近饱和;另一方面,字节正将资源向硬件和底层技术倾斜。

2025年1月,字节跳动宣布投资120亿美元用于AI芯片采购和算力中心建设,并计划在东南亚建立数据中心。同时,其自研大模型“豆包1.5Pro”在多项测评中超越GPT-4o,显示出技术突破野心。这种“减少营销、加码研发”的策略,或与其创始人张一鸣“AI需长期投入”的理念相关。

Kimi后退:初创公司遇冷,技术瓶颈凸显

曾以“长文本处理”能力惊艳市场的月之暗面(Kimi),在本轮竞赛中显露疲态。2025年第一季度,Kimi投流费用从2024年第四季度的5.3亿元骤降至1.5亿元,降幅超70%。创始人闫俊杰年初公开表示:“烧钱换用户无法提升模型能力。”这一表态揭示初创公司的共同困境——在巨头碾压下,单纯依赖营销难以建立护城河。

技术瓶颈或是更深层原因。尽管Kimi在2024年支持200万字长文本处理,但阿里、360、百度等企业迅速跟进同类功能,使其先发优势被稀释。此外,腾讯元宝通过接入第三方模型DeepSeek-R1实现性能反超,进一步挤压Kimi的生存空间。行业分析师指出:“初创公司若无法持续技术迭代,烧钱换来的用户终将流失。”

行业变局:从规模厮杀到技术竞速

这场烧钱竞赛的转向,标志着AI行业进入新阶段:

  1. 大厂收割用户,初创求生艰难:腾讯凭借微信生态形成流量闭环,阿里夸克加入投流混战,初创公司被迫退守。
  2. 技术代差未成,场景争夺持续:当前AI产品的功能同质化严重,尚未出现“杀手级应用”。腾讯元宝整合微信信息源,字节豆包探索智能硬件,均试图从场景差异化破局。
  3. 算力与数据成新战场:字节120亿美元的芯片投资、腾讯与DeepSeek的合作、阿里通义千问的降价策略,显示行业重心正从C端营销转向B端基础设施。

未来谁能跑通AI商业化?

短期来看,腾讯的流量优势仍难撼动,但长期需回答“用户留存与付费转化”问题。字节跳动的自研路线能否突破技术瓶颈,将决定其能否后来居上。而Kimi等初创公司的生存空间,取决于能否在垂直领域建立不可替代性。

华福证券指出,AI商业模式或最终演变为“基础设施服务”,类似水电供应。这意味着,当前烧钱竞赛只是序章,真正的胜负将在技术深度与生态整合能力上见分晓。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