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阿里巴巴集团的两大AI产品——通义千问与夸克,因用户量激增和市场表现亮眼引发行业热议。一边是被称为阿里“技术心脏”的通义千问大模型,另一边是化身“感知神经”的国民级应用夸克,两者在集团内部形成“双子星”格局。这场技术底座与超级入口的竞合,折射出中国AI产业从模型攻坚到场景落地的深层变革。
技术心脏 vs 感知神经:定位分野下的生态互补
“如果说通义千问是阿里的技术心脏,夸克就是其感知神经。”一位接近阿里高层的业内人士如此概括两者的关系。这种定位分野,在产品和战略层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通义千问作为底层大模型,自2023年发布以来持续迭代,最新升级的Qwen2.5-Max模型以20万亿tokens的预训练数据量,在数学、编程等专业领域表现突出,位列全球大模型评测第七名,成为非推理类中国模型的冠军。其技术优势在于多模态处理能力和复杂任务推理,例如在科研问题解答、代码生成等场景中,准确率领先行业。阿里云更将其定位为“全尺寸多模态”技术底座,已衍生出超过Meta Llama的模型数量,支撑起B端企业服务与开发者生态。
夸克则聚焦C端用户,凭借“AI超级框”实现从工具到智能助手的蜕变。用户通过单一输入框即可调用AI搜索、写作、健康咨询等20余项功能,例如输入体检报告可生成个性化建议,输入研究主题能自动构建学术框架。这种All in One模式使其MAU(月活跃用户)在2025年3月达到1.48亿,超越字节跳动豆包等竞品,登顶国内AI应用榜首。尤其在中国台湾地区,夸克自4月17日登顶App Store工具榜后,深度研究、拍照搜题等功能引发使用热潮,被当地媒体称为“大陆AI技术实力的缩影”。
市场角力:专业壁垒与国民普及的并行突破
从市场表现看,两者呈现出差异化竞争态势。
通义千问通过开放API和云服务渗透企业市场。例如,飞猪旅行接入其多模态模型后,用户可用方言语音规划行程;Rokid AR眼镜搭载其技术实现实时翻译。券商分析指出,通义系列模型的下载量已形成规模效应,结合阿里云亚洲第一的云服务能力,构建起B端技术护城河。
夸克则凭借“年轻化战略”快速占领C端市场。数据显示,其用户中25岁以下群体占比超60%,AI搜题、简历制作等功能成Z世代刚需。阿里巴巴更将夸克与天猫精灵团队融合,探索AI眼镜等新硬件,计划通过“超级框”实现跨设备交互。值得注意的是,夸克的用户留存率与使用时长分别达到行业平均值的1.8倍和2.3倍,印证其从工具向“生活助手”转型的成功。
战略协同:阿里AI生态的“双螺旋”结构
尽管存在竞争,两者在阿里体系内更凸显协同价值。技术层面,通义千问的最新模型优先接入夸克,例如Qwen2.5-Max已赋能夸克的学术研究模块,使文献分析效率提升40%。商业层面,夸克为通义千问提供场景验证,后者则为前者输送技术弹药,形成“应用反哺模型,模型优化应用”的闭环。
这种协同也体现在资源整合上。2025年3月,阿里宣布投入3800亿元加码AI与云计算,其中夸克获重点资源倾斜,通义千问则强化底层算力。集团董事局主席蔡崇信曾强调:“AI与云的结合是阿里最大竞争优势。”如今,这一定位正通过双产品线落地——通义千问支撑云上智能,夸克打造端侧入口,共同构筑“云+端”生态。
未来超级入口与技术深水的平衡术
尽管势头强劲,两者仍面临不同挑战。对通义千问而言,如何在保持专业优势的同时降低使用门槛是关键。目前其API价格虽具竞争力,但中小企业定制化需求仍未完全满足。而夸克需应对用户增长后的体验稀释风险,例如有反馈称部分功能的响应速度随流量激增有所下降。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阿里的机遇在于“双线作战能力”:既能通过通义千问与国际大模型竞逐技术制高点,又能借夸克卡位下一代流量入口。随着AI竞争进入“场景深水区”,这对双子星的竞合关系或将定义中国AI应用的新范式。
结语在AI浪潮中,阿里巴巴正以“技术+场景”的双引擎驱动增长。通义千问与夸克的并进,既是内部资源的良性竞争,更是生态协同的必然选择。当技术心脏的强劲搏动遇见感知神经的敏锐触角,阿里的AI故事或许才刚刚进入高潮。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