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百年大行勇于革新,打造支撑全行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引擎
· 来源:轻金融 作者:李静瑕
“一旦指数型技术开始真正影响我们的世界,就会破坏现有的产品、服务、市场和行业,这就是颠覆性。”——《未来呼啸而来》
2025年以来,以DeepSeek为代表的“现象级”创新平台的出现,正在给金融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带来系统性重塑,推动行业格局重新洗牌。
在历次信息化革命中都勇立潮头的大型商业银行,拥有更强的实力和更大的变革魄力。过去数年,持续的金融科技投入与布局让国有大行具备了强大的数字金融能力。如今,国有大行正积极拥抱科技革命浪潮,不断打造金融科技创新高地,加力跑出数字金融“加速度”。
近日中行发布的2024年年报显示,该行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积极拥抱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加强“业数技”有机融合,加快建立数据驱动的经营管理新模式。同时,敏捷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提升客户营销、风险管理、经营决策、内部管理等关键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造支撑全行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引擎。
01
科技“一盘棋”,打造创新动力引擎
牵一发而动全身。
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变革性的系统性工程,数字金融涉及到了思维模式、治理体系、创新机制、经营管理、服务体系等全方位构建,需要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数据要素潜能,将数字思维、数字元素融入生产经营全链条和金融服务全流程。
这方面,中行勇于突破自我。
“我们为建设强大金融机构谋篇布局,集团治理机制改革力度更大。面对发展所需、客户所愿、员工所盼,坚持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推动关键领域机制改革。”中行董事长葛海蛟在2024年年报致辞中表示。
数字金融领域的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是中行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中行将数字金融作为一项战略性变革工程,开启了一次力度更大的变革,结合集团“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制定《数字金融行动方案》,统筹全局推进集团数字金融建设工作。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为了推动业务、数据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加速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管理机制至关重要。中行坚持集团科技“一盘棋”,加快推进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变革。这有助于强化科技统筹管理和顶层设计,切实把数字化经营理念和措施融入到客户服务、产品设计和经营管理之中。
同时,通过一体推进业务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中行建立了相应柔性组织和敏捷协同机制,将科技与业务人员混合编队,共同研究市场、共同营销客户、共同研发需求,共同建设用户体验好、市场口碑好、业务效益好的精品应用系统。
要站上技术的浪潮之巅,必须构建强大的技术基础,而抓住机遇并引领新技术是银行保持创新与活力的必经之路。
中行在第一时间加入鸿蒙生态,加速自身数智化升级。目前,中国银行鸿蒙原生应用已上架HarmonyOSNEXT应用市场,以简单清新的交互体验和丰富便捷的金融服务,引领国有大行移动金融服务创新。中国银行也成为金融行业首家独立适配三方框架并开源贡献的伙伴。
在这盘数字金融“大棋局”中,韧性的科技底盘决定了数字化转型的高度。
中行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筑牢数字金融发展根基,科技赋能金融服务质效提升。深入推进“四地多中心”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集团算力规模达6.27万台服务器,云平台总体规模达3.8万台服务器,形成服务覆盖全国、面向全球的分布式架构,筑牢基础底座支撑。夯实数据基础,集团数据湖存储规模超29PB,“数据纵横”平台推广实现集团全覆盖,在统一数据平台上用户规模突破24万户。
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团队,帮助中行持续追踪技术变革演进趋势,深入探索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发展的实践场景和创新路径。2024年末,中行科技条线共有员工14,940人,占比为4.78%;信息科技投入(境内监管口径)238.09亿元,占营业收入3.76%。
得益于数字金融的强力推进,中行的科技硬实力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2024年,6项成果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其中全球一体化合规管控平台项目荣获一等奖;专利新获授权1392件,累计授权3547件。
02
打通技术赋能:
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
数字金融的蓬勃发展,为银行业带来了广阔的“指数级”增长机遇。
技术赋能业务,这是银行业十多年前就已经打响的口号,如今依然面临诸多难题:数据治理、业务与技术部门协同、市场需求敏捷反应、人才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挑战。如何破解?
中行在探索数字金融赋能业务的过程中,打通了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技术壁垒,打造科技创新动力引擎,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强化科技支撑能力,推动业务、科技和数据的深度融合。
一方面,面对突飞猛进的新技术,中行找准结合点、发力点,采用“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策略,探索“最初一公里”。中行完成DeepSeekR1模型的内部部署,并且用中行数据进行推理和调优。向行内员工开放,进行场景的探索,深入推进其在营销助手、远程银行、授信报告生成等场景应用。
另一方面,打造新技术应用平台,打通技术赋能“最后一公里”。中行搭建数字化营销平台,打造策略中心、活动中心、权益中心等6个模块,提升个性化服务和精准营销水平;RPA平台和OCR平台已经实现境内一级分行全覆盖;企业级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覆盖超3000个场景应用,新技术应用在运营管理、精准营销、科技研发等领域实现赋能增效。
银行业被称为是“在数据堆里挖金矿”的行业,数据是核心。为了更好挖掘数据价值,中行提出了“数据业务化,业务数据化”的发展路径。
首先,在总行层面,中行构建数字资产管理部、数字资产运营中心的“一部一中心”的数据管理和运营组织架构。其次,“业务数据化”将业务转化为数据,深化数据治理。例如通过“颗粒归仓”等专项工程积极整合行内外数据,合规归集综合经营公司和海外数据,建设“中行一表通”。最后,深入核心发挥数字资产的价值,推进“数据业务化”。
从数字技术支撑、数据治理与融合应用、数字化经营管理三方面持续发力,中行数字金融建设持续走深走实,赋能做好“五篇大文章”,促进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
03
构建开放生态,开启价值提升新征程
当前,新技术正在不断打破创新边界,随着银行内部生态构建不断进步,对外开放的生态构建仍需进一步突破。
中行坚持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加快推动全渠道转型升级,打造更具场景整合能力的线上渠道和更具价值创造活力的线下渠道,构建线上线下有机融合、金融非金融无缝衔接的业务生态圈。
在线上渠道,坚持数字化、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大力拓展线上渠道,推动线上业务快速增长,数字金融赋能业务发展。手机银行签约客户累计超2.93亿户,比上年末增长6.90%,境内企业手机银行活跃客户数增长12.57%,个人手机银行月活客户数增长11.59%。数字人民币消费额和商户门店数保持可比同业第一。
在线下渠道,持续推进全辖网点布局优化,加快特色网点建设,因地制宜建设特色网点,优化细化特色网点产品服务、业务模式、软硬件资源配置等,提升线下渠道金融服务“五篇大文章”能力。
要最大程度释放数字金融的潜力,离不开强大的生态圈,与更广泛的客户群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共同价值提升。
这方面,中行主动融入数字产业生态,进行了积极有效地探索。深化对公开放银行建设,丰富“中银企业云直联”服务场景。升级“中银企业e管家”一站式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升级企业司库系统,助力企业司库改革;推进政府、园区、企业与银行信息互通,实现获客、批量授信及贷后全流程数字化,构建产业园区金融新生态。围绕“走出去”“引进来”和代发薪等重点客群、重点业务,孵化境外来华人员、大湾区港澳居民、旅游、股权激励、新能源汽车等特色场景,提高细分客群服务能力。
中行的数字金融“加速度”,为全行经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面向未来,中行将聚焦五篇大文章、新质生产力等国家重点战略领域,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加速重点业务领域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客户、为股东、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