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叫8cx Gen4

它不叫8cx Gen4
2023年10月16日 09:37 徐林

今天,距离高通2023年骁龙技术峰会召开还有一周时间,新一轮的预热给到了高通骁龙新一代的PC计算平台——骁龙X。官方重点说明从这代开始,这个面向移动PC的芯片平台将采用全新的命名规则、产品标识和平台标志。高情商的理解:高通对于全新的骁龙移动PC的预期表现信心满满,低情商的理解:近几年在改名这件事儿上,高通可真是下了不小的功夫,好在效果也还不错……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

高通+NUVIA,好一出“龙凤配”

美国时间2021年1月13日,高通官方正式宣布,将以约1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于2019年2月才成立的CPU设计公司NUVIA。这则消息相关的新闻稿非常简短,加上开头结尾也不过400字出头,最长的一句这样写道:

“NUVIA拥有业经证实的世界级CPU和技术设计团队,专精于面向计算密集型终端和应用的业界领先的高性能处理器、系统级芯片SoC以及电源管理。NUVIA CPU结合高通技术公司已有的领先移动图形处理单元(GPU)、AI引擎、DSP和专用多媒体加速器,将进一步巩固高通骁龙平台的领先性,并将使骁龙成为未来联网计算的首选平台。NUVIA CPU预计将集成于高通技术公司广泛的产品组合当中,赋能旗舰智能手机、下一代笔记本电脑、数字座舱以及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扩展现实以及基础设施网络解决方案。

去掉那些客套话,省个流,大意就是:NUVIA设计出来的CPU能力很牛,而高通在除CPU之外的其他SoC模块上非常出色,双方加起来必是双剑合璧,牛上加牛——高通果然是个“实诚人”。熟悉高通SoC的朋友肯定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哪怕到了现在,即使在移动处理器的GPU、AI、ISP、5G Modem和连接子系统等一系列模组的性能定义上,高通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但唯独在CPU这个方面一直有些憋屈。

简单梳理一下个人对高通CPU能力变化的看法:一个很关键的节点是2018年底推出的骁龙855,那是高通旗舰SoC的CPU性能头一回有了质的飞跃(言下之意就是以前都不太好看,哪怕是自己魔改),但这个飞跃,也只算是赶上了友商同期的旗舰SoC(我指的谁,懂的都懂)。

2021年12月,MTK贴着骁龙8Gen1脚后跟推出了天玑9000叫板,虽然这枚发哥新一代旗舰整体表现还是略逊,但在CPU性能上,又糊了骁龙8Gen1一脸。等到最新一代骁龙8Gen2能与天玑9200打个平手之后,却发现隔壁的Apple Silicon早就飞升了:别说M家族了,手机上的A16/A17处理器在CPU性能上都妥妥地“骑脸输出”。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源就是ARM的IP授权模式。关于这个问题,在这里我不打算详解,因为要说清楚,必须要单独用一篇长文,简单说就是:近几年ARM的CPU IP是“一代一买”,其CPU架构又基本遵循每代性能小升10%而能效又对等下降10%~15%的固定牙膏模式。包括高通在内这样的大客户,也得守则,即指令集(ISA)和CPU IP捆在一起买,只能小改(以前改过,但效果并不好,比如Krait),再加上ARMv9尚未开放授权。于是,就算近几年来高通在其他模组性能上突飞猛进,但CPU一直是痛脚,进展受制颇多。

所以,NUVIA就成为高通一直想要解决CPU性能问题的理想答案。这家成立于2019 年 11 月的CPU设计公司采用定制方式拿到了ARM指令集架构许可证,因为它的三位核心高管——Gerard Williams III、John Bruno和Manu Gulati之前的从业履历决定了他们知道这样做非常重要。

其中Gerard Williams III在ARM参与了Cortex A8/A15的定义,又是Apple Silicon A7到A14这几代芯片的首席架构师,其中A7可以算是经典一代了,John Bruno和Manu Gulati也在Apple Silicon和Google Tensor芯片团队中工作,而且还供职过AMD等公司。三位大牛携手打造的NUVIA Phenix CPU面向高性能ARM服务器和PC领域,GeekBench 5的测试表明:NUVIA Phenix单核性能远超同期的骁龙865、A12X和A13,但功耗不到4.5W。

2021年收购NUVIA之后,所有媒体记者都不忘在各种场合问高通:“什么时候我们能看到‘龙凤配’的壮观场景呢?”对此高通看起来并不着急,毕竟要把用在服务器上的CPU IP放在小小的手机芯片上,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但最先急的却是ARM,因为此举,将大大影响自己在高通身上获得的利益——高通用上NUVIA自主CPU IP之后,就只需要交指令集的费用,那还得了?

所以,ARM不但在2022年起诉高通,更是明确表示到2024年会改变商业模式,IP将采用严格打包的销售模式,CPU\GPU\NPU\ISP等,卖什么你用什么,改?别想了。个人看法:涸泽而渔,ARM真是被RISC-V逼上绝路了。

2022年底的骁龙峰会上,已经是高通高级副总裁的Gerard Williams正式宣布了“高通Oryon CPU内核”,面向PC平台推出,将与苹果M系列芯片同台竞技。与此同时,Gerard明确表示基于Oryon CPU内核的骁龙处理器将会在2023年向客户交付——它也不叫骁龙8cx Gen4,而叫骁龙X,我们终于等来了这出期待已久的“龙凤配”。

骁龙X=高通的未来?

自2022年底骁龙峰会上官宣了Onyon之后,进入2023年,这个全新CPU架构的曝光不断:

·代号“Hamoa”;

·最多12核CPU,8个性能核心主频为3.4GHz,4个能效核心主频为2.5GHz,另外也有4和6性能核心的配置;

·GPU则为目前最强的Adreno 740,且支持通过PCIe 4.0做外置GPU扩展;

·每四个核心共享12MB L2缓存,共计36MB,还有8MB L3缓存、12MB系统级缓存和4MB GPU缓存

·支持最高64GB容量的LPDDR5X内存,主频4200MHz;

·GPU支持5K+4K+4K分辨屏的三台显示器同时工作;

·更强的AI Engine,算力达到45TOPS(INT8);

·连接方面支持WiFi 7,Modem为骁龙X65。

以上是1月底Kuba Wojciechowski透露的信息,到了5月,Revegnus放出了Onyon的GeekBench 5得分,单核多核分别为1800和14000~14500,对比Apple M3的2500和11000的分数,Onyon在多核能力上是很强的。当然,别忘了,Apple M家族可是有Pro、Max、Ultra的怪兽组合,所以综合来看,我觉得骁龙X商用针对苹果的第一战很有可能是先对Apple M发起攻势,这是从Windows阵营的ARM笔记本定位来判断的,用Apple M处理器的MacBook实在是太贵了,更不用说Pro\Max\Ultra了。

更广阔的战场还是在Windows阵营这边。尽管从销量上看,前三代骁龙8cx并没有对x86阵营构成多少实质性威胁,主要是在ChromeBook和教育领域发力,但ARM平台出色的能效和续航表现,还是带来了压力,比如Intel从酷睿12代开始也采用了大小核架构,这样的变化在酷睿13代上展现出了不错的能效表现。

更重要的是,当Windows原生支持安卓应用,以及像华为推出PC应用市场,将庞大的安卓应用生态开始做平移的时候,ARM与x86的正面硬刚才真正开始——更何况Windows和安卓也都向RISC-V打开了大门,从两强并起再到三足鼎立,我觉得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ARM想要直接用性能去打败面面俱到的x86并不现实,除了续航和连接这些种族天赋之外,AI和场景化的应用才是关键。近年来大尺寸安卓平板电脑的兴起,说明很多过去要在电脑上完成的轻办公场景,平板电脑已经可以很出色地完成了,用户也没有不适感,相反,诸如由AI驱动的视频优化、视频超分、语音文字转化识别等应用,ARM平台已经证明自己可以比传统PC做得更出色。这样的表现,放在AI性能强悍的骁龙X平台上,当然也能呈现,毕竟已经推出笔记本电脑产品的高通OEM伙伴并不在少数,让他们用数据流转和AI驱动的思路来打造ARM PC,业务流畅度可是相当高。

当然,骁龙X的架构是否适合手机,或者需要做怎么样的改变让它能用在手机上,答案我觉得是肯定的,但一定需要时间。但从技术特性上来看,要将骁龙X用在性能要求更高的工作站、服务器乃至车机领域,貌似难度要更低一些,当芯片规模和能耗需求相对宽松一些,可行性自然也就更高不是?在没有了ARM交付限制的前提下,高通可以放开手脚往这个方向进发,比起手机这种终端设备的客单价,To B端必然更加可观了。从这个层面看,说骁龙X在为高通构建一个新未来并不为过。

写在最后

还有一个星期,就要出发去茂宜岛参加2023骁龙峰会了。除了大家都很关注的骁龙8Gen3之外,这次高通寄予厚望的骁龙X也是值得一看。我觉得近几年可能是处于一个大变革的前夕,已经运行了20多年的ARM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被看好,各大芯片公司正在携手共创全新的计算平台,无论是手机还是PC,新的思维必然会不断迸发,又一轮的精彩正在向我们开启。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