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逊去世,享年92岁 | 被誉为“当代达尔文”,科学巨人,更是知识巨人

威尔逊去世,享年92岁 | 被誉为“当代达尔文”,科学巨人,更是知识巨人
2021年12月27日 21:35 湛庐文化

Edward Osborne Wilson

(1929-2021)

——————————

社会生物学之父,被誉为“当代达尔文”的爱德华·威尔逊,于美国东部时间2021年12月26日下午去世,享年92岁。

威尔逊曾是哈佛大学荣誉教授,是一位殿堂级的科学巨人,演化生物学巨擘,社会生物学之父,“知识大融通”和“生物多样性”理念的倡导者,被誉为“达尔文以来伟大的博物学家”。

他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生态学诺贝尔奖”克拉福德奖等,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当代美国的25位美国人”之一,同时,也被授予“世纪人物”的称号《自然》杂志评价威尔逊:“既是世界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写作者”。

身为科普作家的威尔逊,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凭借《论人性》和《蚂蚁》两度荣获普利策奖,还著有《半个地球》《人类存在的意义》《创造的本源》《知识大融通》等。

威尔逊发自内心地认为,“科学和人文艺术是由同一台纺织机编织出来的”。佛大学演化生物学家Hopi Hoekstra,今日在推特发文悼念威尔逊:“我们会非常想念他”。

对我们而言,面对即将到来的社会和科技巨变,只有知识大融通的计划,才能赋予我们一种透过迷雾,分析和预测的强大力量,也才能真正解决宗教冲突、道德推理的含混,最终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

这是威尔逊为我们提供的一种可能。

——————————

爱德华·威尔逊在TED上题为《论生物多样性》的演讲

1.

钟情于蚂蚁的“事故”少年

1929年,威尔逊出生于一个平常家庭,儿时父母因为不和而离婚。进入学校之前,他被托付给海边一户人家。海边的生活使他对大海里的生物着了迷,常常在海边看水母、海中怪兽。每天都不得已才上床,重温着白天的探险历程进入梦乡——这就是他对自然产生兴趣的最初。

13岁的爱德华·威尔逊

长大一点他开始跟随父亲生活。父亲总是巡回不定地工作,让他因为常常转学而难交到长期的朋友,也使得他走遍美国南方各地研究植物和动物,以至于到了痴迷的状态。

大学期间,威尔逊面临对未来研究领域的选择。童年时期一次事故使他右眼失去了视力,在少年时他又丧失了部分听力,他无法站在较远处观察鸟类和哺乳动物,于是决定研究蚂蚁

1953年的春天,威尔逊获得了一生难得的大好机会,获选为哈佛大学研究生奖助学会的青年会员。威尔逊也以正式的身份钻研任何主题,进行任何形式的研究工作,前往他们兴趣所在的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就在那一年,他跟学会中的几位成员组成了热带植物调查队,去往古巴,然后驾驶一辆吉普车,前往布兰科林地。他顾不得满是汗水的手上、脸上大肆叮咬,他找到了蚂蚁世界里的两个宝贝,属于世界上最罕见的蚂蚁之一,只有在古巴才能找到。

爱德华·威尔逊在哈佛大学研究蚂蚁

在学会中的这段经历也让他认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朋友,奠定了他研究事业的基础。1955年,威尔逊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第二年,被哈佛大学生物系聘请为助理教授——这个热情的年轻人,终于以正式的身份对自己所爱的大自然进行研究了。

2.

名震天下,是福是祸?

任何人要是胆敢在学校里推广这种思想,

可是要被冠上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等重大罪名的危险。

相反地,那些勇于攻击遗传论者的人,则被视为真理和道德的守卫者,备受赞扬。

1975年夏天,威尔逊出版了他名震天下的著作《社会生物学》,威尔逊认为,从蚂蚁到大猩猩,各种动物的社会行为都有其生物上的基础。他把这个观点推广到了人类。

他认为,“从战争到利他主义的许多人类行为,也有其生物学基础”。全书27章,除了最后一章:“人类:从社会生物学到社会学”,前面都是写昆虫的社会世界的,但最后这一章却引起巨大争议。

爱德华·威尔逊和他的蚂蚁模型

威尔逊这种将人类降至同动物从根本上一致,以及人类的特征都是由基因决定的这种想法引起了不少人对生物决定论乃至纳粹与优生学、沙文主义的恐慌,在美国当时的思想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大量的评论随之而来,毁誉参半。

生物学家们几乎一致给予好评,《纽约时报》也称社会生物学“具有革命性的含义”。但是,在社会学家中却掀起了一阵反对的浪潮,1976年11月的美国人类学会上公开谴责社会生物学,同时还要停止召开早先已计划好的两场相关的学术研讨,还有学者称它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翻版”。

其中,最富戏剧性的泼水事件发生在1978年华盛顿,在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上,他竟被人在头上浇了一瓶水。示威者们高喊:“威尔逊,你湿透了!”(美国俚语,意思是“你不受欢迎!”) 这次事件成为了近代美国史上科学家仅仅因为表达某个理念而遭到身体攻击的唯一一宗案例。

但他并没有因此倒下,尼采曾说,凡是杀不死你的,都将使你更加强大。

3.

站在达尔文的肩膀上,将人类再定义

虽然威尔逊提出的社会生物学受到一些社会人士的反对,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对于科学研究的贡献,在社会生物学越来越被大众熟知之后,社会生物学被科学界定为一类学科,他被称为社会生物学之父。1989年一个国际性的团体“动物行为协会”成员将《社会生物学》选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动物行为学专著。

除了在学术上卓越的成就以外,威尔逊还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科普大师,为了向公众描绘缤纷多彩的自然世界,让他们更多地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他出版过一系列著名的科普著作,他的《蚂蚁》和《论人的本性》更是两次荣膺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奖,我们熟知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哥德尔、艾舍尔、巴赫》等图书都曾获得这项大奖。

1996年时,威尔逊被《时代》杂志评为25位最具影响力的美国人之一,评论称他“不只是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大师,还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达尔文才是那个改变一切的人,包括我们自我认知;他比哥白尼更伟大。”站在达尔文的肩膀之上,威尔逊毕生的工作都以改变人类的自我概念这一目标而奋斗终生。

4.

一代生物学家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威尔逊又从理论领域走回到了实践领域,却仍然是关于自己深爱的自然———晚年的他致力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他到处演讲撰文,宣扬“亲生命性”与“生物多样性”等观念。

在美国国家公园的工作蒸蒸日上,颇受公众瞩目之时,他曾与国家地理学会探险家西尔维亚·厄尔等人一同提交报告,敦促公园管理局继续发展一套扎实的、具有专业科学性的自然资源管理规划。

他也关注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且曾经对中国的生态破坏情况提出警告:“由于中国从事经济生产的人口非常庞大,所以它也是世界上动植物区系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大量森林的破坏已使许多物种濒临灭绝,大家熟悉的当属有象征意义的大熊猫。中国的河流尤其是黄河流域的河水断流和严重污染已使大量的水生生物消失。”

2000年,威尔逊因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就,再次被《时代》杂志评选为世纪人物。威尔逊的“半地球计划”呼吁保护地球上一半的陆地和海洋,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多样性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来逆转物种灭绝的进程,而物种灭绝正在以1000万年都没有见过的速度发生。

联合国敦促各国承诺到2030年保护30%的土地和水——几乎是目前处于某种形式保护的面积的两倍,这一目标被称为“30 * 30”,部分是受到威尔逊的启发。

据媒体报道,几年前,威尔逊在自家花园接受采访。记者还没来得及说话,耄耋之年的威尔逊,附下身,捡了一只蚂蚁,并喃喃自语:

“我得先找个小瓶子把它装起来,研究一下。”

就像他16岁时那样。

湛庐曾有幸出版了威尔逊所著的《半个地球》《人类存在的意义》《创造的本源》三本书。

在这些书中,威尔逊告知我们:“对于长久生存来说,成熟的智力和自我认知才是重要的,这里的智力和自我认知是以比我们现有的发达的民主社会更加独立的思想为基础的。”

威尔逊警示我们:“人类也受到物种相互依存的铁律的制约。我们并不是空降在伊甸园之中的成品入侵物种,也不是靠神明指引去主宰这个世界的统治者。生物圈并不属于我们,而我们属于生物圈。关于生物圈,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

(已出版,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即将出版,敬请期待)

威尔逊所著的《蚁丘》《社会性征服地球》《博物学家》三本书,也将由湛庐文化策划出版,敬请期待。

《蚁丘》:威尔逊的首部虚构作品。讲述了一个出生和成长于美国南方的小男孩拉夫·科迪,在诺科比野地和生物学家邻居的启发和引领下,逐渐了解博物学知识,掌握法律武器,并最终运用法律武器保护美国南方一片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故事。

《社会性征服地球》:威尔逊在书中重塑了人类进化的故事,他利用自己在生物学和社会行为方面的卓越知识证明,群体选择,而不是亲属选择,是人类进化的主要驱动力。威尔逊解释了我们与生俱来的归属群体的欲望如何既是一种“巨大的祝福,也是一种可怕的诅咒”。

《博物学家》:这是一本以爱德华·威尔逊的同名科学回忆录《博物学家》为蓝本,由《纽约时报》漫画作家吉姆·奥塔维亚尼改编,由C.M.巴策绘制的全彩绘本。书中对威尔逊的博物学家养成之路进行了全面展示,尤其是对威尔逊的童年时期和他后来的研究生涯进行了重点刻画。通过本书,读者将会获得博物学常识的启蒙。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