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野蛮增长,APP把选择权还给用户

告别野蛮增长,APP把选择权还给用户
2022年11月22日 16:18 潘乱
之前网上看到一条评论,说前些年互联网公司的主要工作都是在谋求内卷式的增长。“用极低成本的融资,养N个庞大的增长/运营团队,通过占满手机内存、耗尽用户耐心、打扰用户使用、诱导用户分享、欺骗用户注意力的方式,来进行内卷式拉新促活,以维持公司估值,继而获得更多融资,如此循环。毕业于985、top2各种专业学子,为了谋生,在人生各阶段转CS,厚厚一沓荣誉证书,信心满满远大理想。毕业后纷纷走上了大转盘、1分抢、角标气泡、裂变分享、诱导点击...的康庄大道,沉淀出一套套方法论、组合拳。” 

我们今天的讨论主题就是“告别野蛮增长,APP把选择权还给用户”。我们从吐槽之前一些野蛮增长的乱象开始,就是类似拼多多砍一刀各种诱导用户分享、欺骗用户注意力的套路;过渡到今天这些变化为什么发生,监管部门跟苹果手机在里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再到行业里各个产品做出了哪些实践;为什么网易云音乐跟支付宝的底部tab支持自定义,抖音跟微信的就不行,说把选择权还给用户,这个选择权到底指的是什么,应该怎么衡量,以及怎么平衡用户意志跟平台意志。

三位嘉宾是网易高级总监苏青阳、支付宝产品经理土庐、互联网吐槽家金叶宸。

以下为本场讨论节选:

增长乱象吐槽

潘乱:我们在PC时代遇到捆绑、弹窗情况比较多,如果聚焦移动互联网这些年呢?大家碰到过哪些被侵犯或被打扰的情况? 

老汉:我这儿有一个朋友真人真实的案例,她是在腾讯上过班的产品经理,现在自己栽坑里,因为股票软件自动开杠杆。我这位朋友她前段时间用富途牛牛买美股,平台没有给她讲她的账户开户默认是带杠杆的,余额不足就自动问平台借钱买。前段时间她就看看特斯拉的股票,因为账户里没太多钱,她试试下单的时候平台默认的股数已经超过她的账户余额自动开启杠杆,她稀里糊涂的问平台借了钱,她还以为交易失败了。前段时间股市暴跌,她的特斯拉也跌破强平位,平台强制平仓,通知就是发了几条短信给她,损失大几万美金约合几十万人民币,还要偿还平台利息。现在为了这事她苦恼不已。 

土庐:我这边接一个话题也是跟钱相关。普通老百姓最容易遇到会员开通,有好多说你先开一个7天的试用,实际上试用过程中让你开启了自动续费,后续过程中每个月都在默默扣你的钱,并且给你续费的时候也不会通知到你,除非有一天你突然发现我怎么扣钱了,怎么扣了这么多钱,这时候才意识到。 

业界我感觉B站大会员做的比较好,每月提前扣钱的时候会给我发短信,说你的大会员马上要续期,马上要扣你19块钱你要不要继续续。我现在自己也搞不清楚我开了多少会员,每月支出没有享受服务又被扣钱的地方,我觉得这是大家都有体感的。 

潘乱:关键是关掉续费那个入口还不好找,就像PC时代卸载产品需要不断点不断确认,卸载路径曲折隐蔽做到最后用户还是误点了保留,而且有产品更过分让你在卸载路上把全家桶都给装上了。 

评论区这位远行者说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保险每月扣了45块,过了半年才发现。 

土庐:是的,打着试用的角度跟你讲,还不是你自己开的情况下知道了连续续费。 

苏青阳:因为iOS在APP里找不到关闭续费地方的,在很长一段时间iOS用户不知道该怎么关掉某个APP续费,甚至APP卸载自己忘掉了。得进入iOS订阅账号订阅中心里才能看到原来还在继续续费某一个服务,这是比较蛋疼的东西。

比如说我自己亲身经历,我买火车票比较喜欢用著名旅行APP买票,买完以后我退票退回去金额和实际金额不对等,原来我买那么多年票比正常火车票原价高5块钱。 

潘乱:默认帮你买了保险,我也经常碰到。 

苏青阳:可能到现在还有。包括去出行的住宿可能也会有退订险,无忧退款,买的时候我不太知道,等要退单的时候我才知道买了保险所以可以退80%。但我后来有时候打电话问店家,商家跟我说他那边可以帮我操作直接退,全部退给我。通过平台退,一来二回20%都没有了,而且大多数人不知道。 

潘乱:这个是在付费模式上的槽点。我想说广告和push这块,我都点了不喜欢仍然给我推荐这类内容,在安卓手机上我都把有些APP的推送给关了但他仍然能够给我发push,而且有人伪装成桌面系统很容易被误触到,捆绑各种东西都有。 

土庐:现在很恶心点是,有的手机厂商竟然会仿正常APP push发广告,但这个APP并没有发一条push,但手机厂商会以APP名义把push发过去。

唯KPI论的风险

潘乱:这其实已经不止是单独APP一方的事情,你想想手机厂商、运营商,再到社交、购物、消费各种软件,其实都参与到这个卷增长的过程里。虽然说天下熙熙攘攘多是因为利来利往,但为什么各方会如此忽视用户的权益呢? 

土庐:这里问题比较复杂。有时是KPI导向的问题,像是刚才提到的保险,今年收入指标就是这样,最简单方式就是让大家自动扣。另外10个用户里有一个人来投诉,但还有9个用户是赚的,大家会讲我服务好了9个用户,只是有一个用户不满意而已。大家经常说这个影响用户面很小,要不然这个问题就忽略它吧,这也是产品经理日常工作中挂在嘴边高频次出现的一句话。 

潘乱:我觉得未必是用户影响面小,一方面是他不知道怎么反馈,或者不知道反馈渠道在哪儿。以及个人想投诉维权这个事情成本太高了,总不能像当年罗永浩去砸西门子冰箱一样。 

苏青阳:这个问题我也补充一下,我会思考到底是什么问题造成了大厂唯KPI制度,我觉得有两点。 

第一是产品经理当时对业务和用户价值理解深度是不够的。回想前几年我们工作,我们讲的是流量,我们很少讲用户,产品经理突然面临海量数据没有理解数据背后底层含义,所以容易把大量的用户当成数字账面流量数字,没有想背后用户动机、行为、价值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认知的问题。 

另外用户层的认知也有改变。一是过去移动端APP服务是有稀缺性的,尤其是早期,看新闻就这么几个APP,听歌也就那几个APP,对于用户而言其实没太多选择,所以默认接受。但现在很多用户就是长在互联网的一代人,他们想获得的每项服务都不止有一个选择,他们天生觉得这些APP给我提供这些服务再正常不过了,我需要有更好的体验,用户意识也在进化。 

刚才提到非常重要的点是用户反馈渠道,以前不管是产品还是用户本身对反馈这个事情并没有那么在意,但是现在年轻化社区产品的用户开始有意识行使举报权和话语权。 

潘乱:刚才青阳说流量这个词我太感同身受,前些年大家说增长,都是说增长了多少流量、日活、时长,但这一串冷冰冰的数字不等于用户。统计后台来了新的用户,但你没有把他当成真的人,这会导致对真实用户需求更深的挖掘,其实会阻碍能力的培养。 

金老汉:我觉得互联网从业者那么多年以来做产品,KPI压力也好、需求也好放在那儿,大家做出来损害一点用户体验的事情之后,其实没有很好地收获负反馈,而且负反馈永远反馈不到做这个事情的人身上。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设计拼多多砍一刀到99.9%功能的那个人,他读了那么多年书他不知道这事不对吗?他肯定知道这事不对,但他在公司内部的是反馈升职加薪。你让公司内部其他人怎么看,你设计这个东西,只要公关没出问题,就算公关出问题了公司掩盖过去了,这个人就能从一个基层干到二级主管,就从二级主管升为一级主管,就能飞黄腾达,他收到的都是正反馈。如果做坏事的人升官发财,做好事的人没有动力。除非做砍一刀的人公司说做这样功能的人永不录用,我相信在拼多多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目前在大厂中我还看不到平衡终点是什么样。

潘乱:各种增长手段大家做的时候没觉得野蛮,这个东西除了用户体验不好之外,日活、融资、员工薪水期权、公司收入各方面蹭蹭涨。我是好奇,这些野蛮手段和产品设计除了对用户体验造成了一些影响之外,对于产品本身和业务自身健康度运转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吗?还是说只是用户受损,其他各方面都很好,那下面大家还会继续往前做。 

土庐:这些手段短期有一波数字的增长,但时间长了之后就会遇到客源的丧失。就像刚才举买票的例子,他可能以前是你产品的忠实用户,但他发现一次这样的动作,下次自然就去12306买了,12306没有这么多套路。刚才讲到砍一刀,你现在再拿出来讲砍一刀没有这样的功效了,往大了说你不是损害自己APP利益,而是对整个行业都有不好的影响。短期可能很爽,但这个事情不持久。 

潘乱:我在某生活服务APP里订票,临时有变结果发现退不了,到酒店前台发现是属于第三方代定,因为那家酒店压根没有入驻这个APP。酒店前台不断安拉说用我们的APP或小程序吧,他们官方渠道才是最便宜的。 

土庐:这个很可怕,自然流失是说本身对你没有那么忠实,你可能还有机会再去促活拉回来使用。但是一旦伤害出现的时候,一旦对你产生厌倦的时候,你就很难再去激活了。随着规模增加之后,你会发现有一波用户你永远激不活了,很难激活。

把选择权还给用户

潘乱:过去大家都是以自身野蛮增长为考量,不管是从获客、促活、包括变现这些层面上,都在哪些层面侵犯了用户什么样的权利? 

土庐:有很多的权,选择权是一个统称。比如刚才讲到自动扣款,侵犯的是知情权,我有没有知道这件事情。再比如刚刚在哪儿租了一套房或者买了一套房,马上各种销售电话就已经向我来袭,其实是侵犯了我的数据隐私。首先是不知情,然后是我没授权你就把我的数据泄漏掉了。 

再就是负向关闭,有没有关闭权,我是用了一个月,不想用关闭掉,或者你在做的时候我可不可以拒绝你。结果产品只是给你两种选择,要么用、要么不用,就像push一样,你要么不要发push,要么接受发push各种营销向你来袭,但一旦关闭push重要消息收不到了。对于用户来说,没办法对某一类东西拒绝。 

更深层次的是能不能编辑、能不能排序,那更深层次编辑性的权限,这些也是选择权中的一部分。

潘乱:刚才聊的乱象在这些年里有得到过一些改变,这些改变为什么发生,体现在哪些层面?选择权到底是指用户哪些具体的权益,谁来定义的。

土庐:感觉从2017年往后,最近五六年,本身宏观环境在发生变化,国家已经有各种各样的政策出台了。比如说最常规的隐私保护,这个东西有了之后,你再搞各种弹窗过度营销的东西,合规部门已经有制定标准和规范。包括今天在谈授权过程,你是提供了一个授权过程,用户也可以拒绝,下一秒你又问他要不要授权,这样细则我们政策逐步在细化。有人走在政策前面,有人走在政策后面,你在政策前面你就有优势,你在政策后面你就有劣势,宏观本身就有一部分。 

消费者自己这一侧,他被套路太多之后,大家都有免疫力了,你发现这样招子不好使了、没有用了。你虽然默认勾选,但用户自己会去掉。这个趋势下大家能更理性来思考我到底提供什么核心价值,我是不是要把自己核心价值再放大一些,去服务好该服务的人群。 

我觉得主要是国家对乱象的一些要求和用户意识的变化,再加上平台各自的需要和思考,你到这个时间节点你就要做这样的事情。 

平台、苹果和监管介入后的变化

潘乱:为什么这些改变发生在今天呢?在宏观环境上还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这些APP更加尊重用户权利。 

苏青阳:第一是普及程度,网民规模已经大到不可忽视。原来只是一个行业,现在互联网几乎是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最大的演变是移动端时代把互联网和一些生活场景结合绑的很紧密了。比如说线下点菜,原来都是不关注这个公众号不能点菜,当移动互联网和实体生活绑的越来越紧的时候,如果还继续用早期互联网野蛮增长手段,那会对绝大多数中国居民生活发生很大的影响,我觉得这是非常非常根本的原因。 

向内来看也有契机,大厂本身也是卷无可卷了。移动人口红利已经过去了,再靠提供简单价值、简单服务获取所谓的流量已经不成立了。大家本质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为用户提供什么价值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现在也看KPI,但KPI不再是看流量规模,以前经常讲用户是流量漏斗,现在会有从流量到用户的转变。 

当下资本寒冬,互联网不再像过去搞融资烧钱,大家都在降本增效,对待每一个APP增长用户都需要利用到极致。如果还像过去那样一个新用户次留率只有百分之十几二十几,这个用户增长成本已经花不起了。我们开始讲究续订率、留存率,不再讲究所谓用户规模了,这也是推动整个互联网内在改变的契机。

潘乱:听起来监管部门在这里发挥很大正向的作用。

土庐:是的。就像最早在PC时代做手机短信订阅SP业务的时候,可能让业界自发去做有的人会做的很好,但最终各种乱象需要政策在里面做相应引导,做负向的管理动作。 

金老汉:举个最近人尽皆知的事情,羊了个羊第二关全中国压根儿没几人过得了,这是跟拼多多砍一刀一样的事。我合伙人突然有一天说我羊了个羊第二关过了,他是想告诉我他很厉害,但我说其实今天早上新华社批评了一下,然后你才可以过的。 

用户并不接受教训,靠自发觉醒没有用。对于行业乱象,官方媒体监管、公权力介入,逼迫大家做得更好。像污染环境一样,如果没有足够多治理,用户真的不会停下来。 

苏青阳:这里我补充自己感受比较深的事情,最近各大产品都接到了监管的通知,要把匿名登录权限可使用产品范围变得和注册登录用户一样。 

这个事情给我感触很深,第一次感到考虑问题视角的变化。我们在大厂做产品经常会把用户“区别对待”,因为我们有自己的目标,屁股不一样,企业肯定要做经营,以利益为第一目标。当时我第一反应是监管居然看这么细,这个功能点也要规范。我后来想了想可能是一种一视同仁,我不管今天有没有注册你的账号,有没有填写一些个人信息,对于所有用户来说既然下载了你的APP都应该正常使用所有功能。有种很微妙的感觉,现在互联网就像公共场所一样,可能监管并没有把产品当企业经营行为进行管理,而是当做公共设施了,所有APP都应该是互联网基础设施。作为公共场所应该保持干净,不能吸烟等等,我突然就能理解这个事情了,视角确实不一样。 

土庐:大家一直在提普适化,今天会有一些很下沉的用户群体,有年纪很大的用户群体,如果产品本身有这么多门槛条条框框他们会有数字鸿沟。为啥要一视同仁,可能今天APP作为基础建设,基础建设不应该有人群、地域等等限制。

用户体验好量化、衡量吗?

潘乱:刚才青阳讲更加关注用户长期价值,要从流量到用户,那大家KPI有变吗?站在业务跟产品视角,你放弃了之前更容易见效的增长和变现方式,KPI怎么办呢?你把选择权还给用户,你会不会把自己的规模做小了? 

潘乱:我要追问一下,你算日活增长留存变现这个东西都有明确数字好衡量,问题是用户体验怎么给量化的指标去衡量呢?什么叫社区氛围、什么叫创作者健康度,你怎么来验证对业务创造价值?当你做出改变之后,它的价值跟必要性到底在哪儿?长期价值能挺过两个双月OKR吗? 

苏青阳:有很多种看法,一是LTV,一种是业务理解上。以社区业务为例,会有数据模型比较强大的企业,他会有用户价值计算模型,比如在Facebook里一个新用户产生的PV等同于多少个老用户,社区业务会递进、互动、发布到最后付费,他们价值不太一样。对应怎么设置新的KPI,现在一是看整体LTV数值,这是长期的,另外会看用户发生更深层次行为的转化。 

如果你是一个付费用户,大概率你也是个活跃用户,你喜欢发点东西你喜欢互动,这个东西你喜欢才愿意花钱。用户本身在产品里活跃深度、行为深度和行为习惯,跟最后付费这一层直接价值转化是强相关的,所以在KPI设定手法上也会有些改变,原来直接看GMV、直接看流量。

但当用户规模既定的时候你要怎么继续让业务发展呢?你得看两个核心的东西。第一不要让太多用户仅停留在浏览行为,要让他产生更深的行为,你更有可能走向付费。第二是流量付费用户规模不会再变大了,你可以让客单价变大,怎么让客单价变大?续订很重要,再就是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让他的购买价格上升,KPI最后设定会回到价值本身。 

金老汉:其次是愿意付费用户耐受性更强,付费行为一定是所有用户留存率和价值权益最深的一层。 

土庐:不见得用户体验没办法做量化体验。刚才讲投诉、反馈、举报,这些负向数据一定是有的,只不过今天比例上10个人举报和100个人举报、1000个人举报不一样,1个人举报是代表背后有1万个相同经历的用户,有一个出来就是1万个人,你带来额外增量比1万大不大,这是很容易去权衡的。冒红点还是不冒红点,用户能不能把红点关掉,很多时候大家带着预期的担心,关掉以后数据会不会差。 

第二是我为什么没有更牛逼方法解决红点的问题?就像支付宝之前上过一个小刷子的功能,可以一键清除所有未读的东西。数据没有过多影响,反而你消掉了过多红点,你重要信息反而能够及时触达用户。我希望用更好的机制去解决,数据的问题可以通过AB、可以通过预测。其实道理很简单,用户如果喜欢你他是要用你的,如果不喜欢再怎么样也不用你,剩下一波是冷漠用户可用可不用,大概率也不会用你的,你在用户上是没有损失的。 

土庐:所以刚才讲,真要用你的用户你发不发红点都会用你,不用只是消除一下,要给强迫症用户一条活路。 

这个过程中,大家现在理念上也有改观,用户不再是个数字了,而是一个个体。这个个体在过程中非常地痛苦,你就给他一条活路好了。这个功能上来之后客诉简直马上没有了,大家还会给你点赞,你可能做100件你觉得对用户友好的事情,还抵不来这一件事情大家对你的好感度,他可能马上就用你了。

产品如何把选择权还给用户?

潘乱:再举例,今天各大APP为了尊重用户选择权做了哪些改变,具体有哪些动作? 

土庐:刚才讲消费者保护权益、知情、隐私、拒绝、捆绑销售这些东西,在过去两三年之间对支付宝是基础的东西。比如现在规范里不能有默认选中,以前大家都是默认勾一下,现在出选择性这些变成日常规范,我们按照规范来做。 

之前平台觉得这个东西要让用户关有损伤,用户关掉重要消息就看不到了,这块我们在做精细化的拆解。以消息为例,今天重要紧迫事情是什么,哪些东西是营销的,营销信息用户怎么去管理、关掉他、拒绝他,重要事情怎么表达,重要是用户觉得重要还是平台觉得重要?这里有很多细分策略设计,整个感觉是机制规则再加上用户交互一些呈现,开关设置这些东西来配合。 

我们下了很多决心,类似于首页所有红点,你今天都可以关掉,首页所有栏目你只要不喜欢全部可以关掉,可以关到只剩下宫格,甚至宫格删掉只剩一个,我们可以更多编辑可能、设置可能给到用户,侧面不是想让用户表达我不喜欢你。 

这反而是引出一个话题,更多想激活用户。我们内部有一句话叫“爱的反义词不是不爱是冷漠”,最怕是你给他推了一大堆,他根本不看也不点,这时候反而不如用户来做一些表达。做完表达之后代表他真的要用这个东西,产品就可以留住他。在这个点上拆了比较多,红点能关、push能关、管理细则拆的很细。比如iPhone位置授权会问用户你是一直授权它、只有这次授权还是始终不授权,这些做的非常细。开关给到用户,用户不喜欢push可以关掉,引来一个问题你关掉重要信息收不到,默默扣你钱你接收不到通知,用户会被动开push。这里平台做了很多方法,把水份挤掉把真实用户留下。 

潘乱:青阳有没有什么补充?我看评论区有人说现在网易云所有界面都是提到支持自定义。 

苏青阳:跟支付宝一样,网易云音乐目前也支持定制底部tab导航,这样好的功能好多人不知道。我现在经常觉得不管是顶部还是底部,导航栏太多了也关不掉,有些根本用不着,云音乐底部可以支持删除掉自己不用的板块,云音乐首页也可调节,顺序可调节、可删减,跟支付宝是一样的。

我现在在做LOFTER,做到比较罕见的个人主页可以定制,LOFTER个人主页可以展示什么数据或者不展示什么数据,你不想展示评论内容,相关数据也可以关闭掉,这是大概的例子。

潘乱:少就是多,尊重用户选择权,从口号到落实最应该解决的问题跟难点是什么? 

土庐:我感觉大家做产品最怕是,给前人设计过的东西再做,给的时候已经很复杂了。大多数APP已经有这样的问题,你现在从这个状态再想往回退,这很难。你要去解很多问题,你有即得利益、有用户习惯,有一波人已经习惯了复杂的状态,再回到简洁他不一定能习惯。 

从这个点来说,回到初心,你开始任何一个新产品的时候,你要有极强的控制和定力。你要意识到有一天用户关注的号会越来越多,当用户关注200个、300个公众号就没法聊天了。这个过程你做出什么样的产品设计,你在什么样节点要做产品设计,等到用户关注到300个号的时候告诉他今天数字变红点,还是说在日常过程中机制就不断地进行淘汰。这个机制设计是需要产品经理有一些远见的。 

第二,当产品做到很复杂的时候,从逻辑上要先意识到这是一个个体用户的事情,平台要先做去开关、先做关闭、先给用户做选择,即便今天有几亿用户也要让个体用户能得到相应的疏解,这个东西对数据之类不会有太大的负向。还是那个点,冷漠的用户才是你核心要解决的问题,至少人家选择开和关都表达了对你的热爱。 

第三,产品具备基础选择开关,机制层、策略层,是不是给所有人一个乐高,看他想怎么搭,支付宝页面支持用户自定义。我们非常希望全部用户都能像搭积木一样搭出自己生活工具箱,但实际路是非常长的,这个过程中机制设计怎么告诉用户自己可以选择来做选择,这件事情对我们也是很难的。 

我们宫格13个坑位,用户可以自己替换,事实证明用户有了替换动作之后,他的留存程度是最高的,我们盼着用户来做替换。但是今天你怎么激发他进行替换动作,让大家知道有选择到走到选择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一个点。 

如何平衡用户意志与平台意志?

金老汉:我拿抖音举例,抖音产品上面5个tab,下面5个tab,该怎么自定义?任何自定义用户拿上拿下,把功能去掉和放上去意味着公司集团一级部门几百号人的战略,我就要强推朋友和社交,你去掉用户说比喜欢怎么搞? 

潘乱:强推朋友我还可以理解,但把关注位置换成了商城这就完全没法理解了,难道这也叫从用户需求出发?不就是纯粹为了更激进做商业化吗? 

金老汉:对,不能站在用户角度理解上,而是站在企业角度理解它。因为你有收入要求,你需要把收入做起来,他一定是精细化计算用户的损失和业务做起来两者之间权衡利弊,如果你不喜欢用快手去。这样问题存在情况下,真的能做到什么程度用户自定义和用户选择,我很好奇,尤其是以及战略相关重点的东西在。

土庐:我举个微信的例子。微信第三个底部tab发现页从存在第一天开始,发现页就可以被删干净,朋友圈、视频号、摇一摇都是可以关掉的,产品设计第一天就是哪怕这块业务是战略用户也要能关闭。 

我们也一样,支付宝今天做tab3生活,上线第一天你要加的话存量很难搞,我们去解的方式是今天要有新增功能请先允许被关闭,这变成内部规范和规则。今天支付宝如果要推出新功能,都是先要有关闭权限再上线。 

苏青阳:这个问题我想深入聊一下,关于怎么不打扰用户或者怎么让用户选择是非常难的问题,正常来说一般遵循两个原则。 

第一是产品核心主线功能要保持不受干扰。微信定位很清楚,首先是一个IM工具,其次才有朋友圈。抖音也是一样,抖音首先是视频内容平台,其次才有商城。任何APP自定义都不会允许你把主功能给自定义掉的,所有其他东西都是附加功能,有点像你可以选择不去路边店吃饭,但你这条路一样可以走。 

第二个原则是在用户必经主使用路径上不能被打断。用户用支付宝就是为了付钱,你不能在付钱路径上做任何打断,主功能和必经路径不能受影响。像社区业务就算要做商业化,也不能打断用户浏览内容的过程或者获取内容的方式。这是基本原则。

金老汉:我想提个问题,主功能到底是怎么定义的,究竟是由用户定义还是平台来定义?如果平台定义主动权在平台手里,让他上、让他下、让你看不看得到都是平台说了算。抖音觉得商场就是我现在的主功能,你们用户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我告诉你你就要看,不仅给你看,我推10条内容还让你看5条商场广告,你怎么办。 

潘乱:抖音肯定不断测试过,上次我吐槽抖音营销内容加载率实在太高了,体感都超过30%了,因为除了必出的信息流广告,原生内容还有带货直播间和探店各种营销视频。据相关同学说,30%数据是做过用户测试的,没到极限,不影响留存,不怕体验差。但我想这种事情还需要AB数据帮你做判断吗?你自己没判断吗,广告加载30%能不影响用户体验吗? 

苏青阳:怎么样尊重大多数用户选择权,又要兼顾小众用户需求,说实话这个题挺难解的。在抖音来看就是有些用户喜欢在看视频的时候购物,我尊重他给他提供更多服务,我也没强迫他买。你感觉是广告,我感觉是有效信息,这个很难衡量。这个我觉得是值得探讨的东西。 

金老汉:字跳做的越大需要更大收入,我试图理解它,他们也得挣钱、做大、也得上市,他们得有更好财报给股东交代。但这个游戏一开始似乎错了,这是我很费解的一件事情。 

潘乱:评论区有位说的特别好,他非常懂字节。字节的一贯思维是,这是因为推荐没做好。 

金老汉:关键是推荐没做好,现在问题来了,现在社会环境是什么呢?大家说要做推荐前提是得拿更多用户数据包括隐私数据,你们可以把按钮关掉。我有一个好朋友做出海跨境,今年我听到更多反馈是Facebook完全废了根本投不了,Facebook投流已经完全没有转化率,因为大部分用户苹果告诉他可以关闭隐私选项,正常人类都会选择关闭,一旦关闭以后投流的效果匪夷所思,完全失效。 

当个人和平台利益冲突的时候怎么办,我们是希望用户开放隐私权限让平台把推荐做好还是怎么办? 

苏青阳:平台最难做的是如何权衡用户不同选择权之间的冲突,既要获得更好的体验和服务,另外一部分把隐私权关掉了,又得不到更好的服务,包括精简APP也是一样的。如果都像原来那样页面只有一个搜索框,好像我用点别的功能你这儿没有也不爽,只能使用搜索功能给另一批人觉得是干扰,这个事情确实挺难的。 

潘乱:今天最有效的手段是什么?可能得有平台上方的那个人来做出某些改变。Facebook投流效果变差很大原因跟苹果隐私政策有关系,现在虚假红包、诱导下载、乱发push之类乱象变少是因为工信部的一些整改要求,大环境想要变好需要更多方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金老汉:如果靠纯粹用户价值我对各位所在平台们没有信心,因为反馈机制过于长,所以要缩短负向反馈机制,尽快有类似监管的介入给出更快、更大、更直接的负反馈。另外,对从业者本身道德要求,可能要放到更高优先级去讲,在过去可能是没有的。

潘乱:今天这场聊选择权的讨论,其实最难是怎么平衡用户意志跟平台意志。用户被套路多年大家已经身经百战了,产品还是应该更真诚一点。但产品不套路用户,产品本身利润增长好像都还是问题,大家还在变化过程中。比如获客成本跟用户体验怎么平衡,短期经营诉求跟长期价值怎么平衡? 

苏青阳:说到获客成本和用户体验平衡,有些产品原来分享到外面链接,不允许用户看全文,这样可以诱导下载,新增用户基本上是免费的,只要内容够好。现在不行了,现在尤其做内容平台好困难,核心增长模式没有了,所有内容尤其是短内容,我在其他地方看完就笑完了,在微信朋友圈都可以看,为什么要下载一个APP。

获客成本对于平台来说短期是很难解的题,现在没有解决掉,只能说让用户只是为了看一两篇文章或者看一两个视频就要强制下载APP这件事,我们基本上放弃了。这逼着我们要做更精准用户营销,我要的是更精准的用户,你就是冲着我来的。只能这么去做,就是不追求规模,追求质量了。 

土庐:我有个观点,现在不是超级APP,不是特别大的,可能更多中型或者是服务于某些群体的产品,现在也能看到这样的趋势,不是拿自己独立APP作为唯一的选择。这些产品现在可以变成一个小程序,可以长在微信、支付宝、百度上,获客过程不一定是APP获客,但我还是靠服务,用户真的跟服务发生链接,只不过载体今天是否是独立APP,似乎关系没有大。从自己阵地、私域小程序、视频号再转化成为APP用户的时候,其实这个路径上转化显得会更自然,或许这是一个趋势。 

潘乱:我其实想到一个产品叫简单搜索,之前大家吐槽百度广告多,百度做了个压根没有广告的搜索产品叫简单搜索。但问题是这种产品会有渗透率吗?会有人用吗?会有人维护更新吗?不会啊。有用户口碑没有业务收益,到最后怎么跟老板汇报。

金老汉:对,矛盾平衡点。 

土庐:好难回答。只是一个呼吁,唤醒大家的意识,各自解决问题还是在APP决策者手里。但趋势上明显感受到,不这么做用户有可能就流失了,你就被动了。

潘乱:我觉得也好,逼着大家往更有门槛、更有竞争力的方向去发展,套路肯定不是真正的竞争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