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赛道真心越来越卷了。且不提星巴克、瑞幸这些专业选手,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跨行业选手纷纷把手伸向了咖啡这块诱人的蛋糕。
据企查查显示,前不久,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申请注册4枚“NIO CAFE”商标,国际分类为餐饮住宿、啤酒饮料、方便食品、酒,商标状态均为“注册申请中”。再早一些,运动品牌特步也申请注册了3枚“特咖啡”商标,以及3枚“XTEP COFFEE”商标,当前商标状态同样为“申请中”。
在这条赛道上,蔚来和特步都是姗姗来迟的选手。在他们之前,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同仁堂、李宁、中国邮政、狗不理、和府捞面等多家企业均已高举跨界大旗,先后加入了这场咖啡大战。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选择在咖啡这条赛道上开辟“副业”呢?
首先还是得益于咖啡市场的巨大潜力。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咖啡市场规模已达3817亿元,且预计整个行业还将保持27.2%的增长率,2025年,该市场将达到万亿规模。显然,随着中国消费者的饮食观念发生改变,咖啡文化在更大范围内被普及,国内的咖啡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其次,无论是李宁特步,还是中石油、中邮政,显而易见的是,这些企业入局咖啡业都不需要新开门店,只需在他们各自几千家的线下门店中开辟一个区角就可以卖咖啡了。加之随着咖啡行业的高速增加,其产业链效率也得到了迅猛提升。对跨界入局者来说,选择咖啡门槛低、额外增加的成本压力不会太大。
对不少传统企业来说,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一直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非专业选手前赴后继地掺和进这门生意,也是看中了咖啡本身的高利润率。千万不要认为跨界卖咖啡是不务正业,壳牌零售业务总裁柯一凡曾对媒体称:壳牌便利店每年卖出约2.5亿杯咖啡,咖啡生意“比石油的利润率要高得多”。
此外,对传统行业巨头而言,通过咖啡这种年轻态的商业模式,显然能够更好地吸引新生代的消费者。如李宁公司就表示,“在店内提供咖啡服务,是李宁针对零售终端消费体验环节的一次创新尝试。”
试想一下,只需要在原来的门店中开辟出一个咖啡区,不仅可以增加用户的停留时间体现人气,也可以让品牌形象变得更年轻化。同时,咖啡区的设置和咖啡自带的文化符号,也可以将门店包装成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这样一举三得的好事,难怪众商家要趋之若鹜。
醉翁之意不在酒,跨界选手们卖咖啡的初衷也并不完全在咖啡本身。卖咖啡不过是他们的一个副业,如果尝试失败,也不会造成过大的经济损失,但只要能对现有业务锦上添花,或许就能值回票价。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