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扎堆出海,如何行稳致远

中企扎堆出海,如何行稳致远
2024年08月21日 11:06 中外管理杂志

如今企业家们更加明确且紧迫的问题则是“如何出海”。

文 中外管理传媒 王爽

责任编辑 胸怀天下

7月初,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1.1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历史同期首次超过21万亿元人民币。

对不少企业而言,其强大的供应能力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呈现出更加充分的外溢趋势。换言之,对这些企业来说,寻找新的增长点是一件十分迫切而必要的事情,因此出海成为了许多企业的必然选择。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出海前要做什么准备?

中国企业义无反顾奔向全球

根据全球性咨询机构贝恩公司的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企业出海资金量相比于2022年增长11%,企业数量增长23%。而在新增的企业出海名单中,中小企业占比超70%。数据之外,与出海企业接触颇多的用友网络总裁陈强兵,同样明显感受到了中国企业的出海热情。他表示:“以前是大企业才进行全球化,现在大、中、小企业,甚至营收规模只有几千万的企业都在琢磨出海。这是近几年中企出海的一个典型特征。”

但事实上,很多中小企业不是主动进行全球化战略布局,而是被卷出去。有的是因为国内市场饱和,行业竞争格局基本稳定,不得不出海谋生;有的则是为了规避大国间贸易摩擦,转而去海外寻求“避风港”;还有的是因为跟随产业链转移,捆绑出海。用友网络高级副总裁兼企业BG总裁徐洋就表示:“中型制造业企业出海,除了自身因素,更多是因为要随着产业链迁移。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往往会应主机厂的要求一同出海。”

而且,目前中国企业的出海已经从初级产品出海到技术出海,从代工出口到品牌出海,从承揽项目到产业链出海、模式出海、标准出海,“走出去”的边界在不断拓宽。

“很多公司的海外业务,包括我们用友自身,都已经从1.0走到2.0的阶段。”用友网络高级副总裁兼大型企业BG总裁杜宇谈道,“在1.0阶段,企业出海主要是商品出海,在海外建立营销中心把货卖出去,而生产制造全在国内。其实,相对来说企业的经营改变不多。但是最近随着全球经济环境变化,整个供应链都在往海外转。也有很多企业表示,未来可能会在全球设多个总部,真正利用全球不同国家的优势资源和政策实现全球化运营。目前来看,从制造出海到供应链出海,再到全球化运营,已经成为了企业很明显的发展趋势。”

不止走出去,更要走得远

现在似乎所有企业都走在出海的路上,但这条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海尔、海信等中国龙头工业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都曾面临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挑战。小米在进入印度市场初期,由于产品功能和设计未能充分适应印度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导致市场反响不佳。尤其现在企业出海时,需要解决的不单纯是工具层面的问题,更有品牌、渠道、文化等问题。

客观来看,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有着本质的不同,面对来自文化、企业环境、市场、政策等各方各面的不同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全新的发展策略。所以,无论企业在国内的模式如何成熟,一旦跨出国门,就必须面对全新的挑战,找到新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要合法合规。“当企业要全球化运营,财务、税务的合规性就很重要。在出海之前,首先要对目标国家的法规、政策有一定了解。到任何一个国家,都必然要进行本土化的经营和管理,要遵从当地的法律法规。”杜宇谈道:“比如,不同国家的数据安全、隐私安全等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新加坡应聘人员的简历信息只能存一年,应聘者的个人信息一年以后必须清掉。但是在英国,应聘者的个人信息可以存三年。”

其次,要快速响应。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道理,在企业出海的过程中同样适用。无论是跟着产业链主机厂一同出海的成长型企业,还是大企业的海外代理商、海外分公司,都要面临同样的问题:快速建立营销体系,甚至是快速建厂。徐洋谈道:“出海企业需要有很强大的本地化服务能力,能够及时进行相应的服务。因此,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出海都需要有系统能够同时支持国内和海外全球化的运营,包括多时区、多语言、多会计准则的实时服务。”

中企出海的时候,通常希望国内正在采用的生产管理系统可以完全适配海外管理。企业往往会要求这套一体化运营系统,可以同时支持国内和海外的工厂同步运行,还可以符合国外的会计规则、税制要求、税审规定,最重要的是要快速支持企业的业务开展。杜宇表示:“对于速度的要求是非常明确的。”

再次,要有完整的生态体系。在亚马逊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老干妈”、“川贝枇杷膏”一直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爆款产品,但它们的主要购买人仍然是海外的华人。也就是说,这些产品其实并没有真正的融入当地消费者当中。这很能反映出海企业的一大困境: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本土化,赢得更广泛的市场认可?而想要解决这个综合性的挑战,往往不是单一能力能实现的。

例如在生产端,中企完成海外建厂并不等于能够在海外生产。以电驱动力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卧龙电驱为例。在出海之初,虽然卧龙电驱在越南建立了工厂,但原料在海外的采购量不足20%,更多需要依靠国内的供应链支撑越南工厂的生产。因此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效率比较低,出海建厂的经济价值难以体现。后期,通过搭建全球化的数智平台,拓展和整合了全球的原料资源,最终实现了海外原料98%的匹配度。停工待料的现象才得以解决,进而提升了产品的生产效率,产值迅速增加。

在销售端更需要协调各方资源。因为即使产品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和定价能力,但如果无法搭建销售渠道,产品无法有效接触到目标客户群体,销量很难提升。而销售渠道背后的难题对应的又往往是数智技术和在线平台,这需要基于本地强大的IT基础设施来支持数据处理和分析,促进销售和营销活动的有效实施。因此,企业若想构建全面的海外竞争力,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协调各方面资源和支持的生态系统,以应对全球化过程中的复杂挑战。

一个必须要承认的事实是,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成功模式难以直接照搬到海外市场。中国企业需要构建一套基于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并与海外市场环境相适应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不仅仅限于信息技术建设,更重要的是涵盖合规性、供应链管理、销售渠道以及文化融合等多个方面,以全方位地加强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扩展。

曾几何时,“为什么出海”的疑问如同迷雾笼罩在众多企业家的心头。而今,企业家们更加明确且紧迫的问题则是“如何出海”。而面对全球化大潮,只有积极应对挑战,才能乘风破浪,稳健前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