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的领先如同夏天的冰淇淋,早晚会融化掉。与其坐等冰淇淋融化,不如主动出击,打造一个新的“冷冻机”,源源不断地产出新的“冰淇淋”。
文:中外管理传媒 任慧媛
责任编辑:胸怀天下
在神经外科的手术台上,每一次刀光剑影都关乎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当医生小心翼翼地切开患者头皮,露出下方错综复杂的血管和神经时,接下来的每一步操作都必须精准无误,因为稍有差池,便可能满盘皆输,让生命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
而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中,人工硬脑膜的应用就如同一道温柔的光,照亮了手术中的黑暗角落。
人工硬脑膜,是一种用于替代或增强脑部硬脑膜(即大脑外部的坚韧保护层)的生物材料。当因手术、创伤或疾病导致硬脑膜缺损时,它就像是一个“补丁”,覆盖在硬脑膜的受损区域,不仅能够保护大脑免受外界污染和损伤,还能促进脑膜组织的愈合与再生,为生命增添了一份保障。
在这一领域,众多企业竞争激烈,而天新福(北京)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新福”)则如一颗璀璨的新星般崭露头角。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过去的22年,那就是:我们打造了中国神经外科和手足外科的第一品牌,打破了进口垄断的局面。”在由中外管理传媒发起的第六届“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的答辩环节,天新福总经理孙冰冰阐述了上述成就,字里行间流露出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这或许正是中国智造在高端医疗领域最动人的叙事:用工程思维解构生命密码,以材料革命重塑医疗边界。
“无中生有”,敢为人先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神经外科手术数量逐步增长,对人工硬脑膜的需求亦日益增加。然而,受限于技术因素,国内医疗领域曾一度只能依赖国外进口来满足这一需求,而且价格高昂,使国内医疗陷入了被动局面。但这并未击垮他们的进取之心,正所谓“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机会”,自主研发和生产人工硬脑膜的呼声愈发强烈。
在此背景下,掌握了生物医用材料核心工艺的天新福应运而生。2002年,天新福正式成立,这家专注于胶原蛋白产业的医疗器材企业,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创新的执着,踏上了一段充满挑战的征程。
天新福基于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的核心原理,独具慧眼地选择了牛跟腱作为原材料。通过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工序,从中提取出高纯度的I型胶原蛋白。随后,再运用特殊的物理工艺,将这些提取的I型胶原蛋白巧妙地加工成海绵状胶原生物膜支架。之后不断进行实验和改进,持续优化人工硬脑膜的性能。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天新福成功推出了首款国产人工硬脑膜产品。该款产品不仅在技术上超越了国外同行,而且在价格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根据不同规格,最便宜的一片仅需1000多元,即便是最高价的也不到1万元,从而逐步实现了了国产替代。
“创新始于丢弃”
紧接着,一场足以颠覆行业的技术变革,在天新福内部悄然拉开帷幕,那便是从固态脑膜向液态脑膜的大胆转型。
这无疑是一次跨越不同技术领域的自我革命。一般而言,后来者对前者进行颠覆在技术上往往相对容易,也理所当然,可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左右互搏的自我革新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使命。
在天新福的理念中,市场竞争恰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方面,国内在基础材料学领域,尤其是对胶原结构的理解与应用,与国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这会间接对产业化发展形成限制;另一方面,天新福虽然占据了市场优势,但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本土品牌涌现了出来,这意味着天新福的市场份额势必会被蚕食,并且极易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旋涡。如果不能持续创新,那么很快就会被其他厂商超越。一如昔日的诺基亚,从市场主宰者到黯然离场,仅历经短短数年,这足以让天新福引以为戒。
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不言而喻,在这个没有永远赢家的舞台上,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正因如此,天新福研发团队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下一代的人工硬脑膜究竟应当具备何种特质?现有的产品又存在哪些尚未解决的痛点?因为他们深知,一旦这些痛点被竞争对手率先攻克,自己便将面临被颠覆的命运。而倘若天新福能够率先找准痛点并实现自我突破,就相当于自我革命,从而开启一个全新的发展态势,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
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人类的大脑组织是圆形且凹凸不平的,在实际手术操作中,无论是缝合还是免缝合方式,硬脑膜都会产生褶皱,特别是在颅底位置,缝合难度极大。于是,怎样让硬脑膜更加紧密、顺滑地贴合在脑组织上,成为他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经过反复思考和实验,他们得出一个大胆的结论:液体脑膜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液体能够依据脑组织凹凸不平的表面自由流动,进而实现自然接触的效果。如果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使其像摩丝一样迅速喷出,并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内均匀喷洒到脑组织表面后凝固成新的脑膜,那将是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
基于这一设想,天新福研发团队迅速行动,积极与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论证工作,这些专家涵盖了科学家、材料学家以及临床医生等。巧合的是,台湾有一家公司也在进行类似的技术探索,双方随即进入了激烈的竞争状态,成败的关键,在于谁的创新速度更快。
“创新始于丢弃,没有丢弃就不会有创新,所以必须得革自己的命。就像麦穗,如果不自己革命变成种子,再长出新的麦芽,那么就会被粉碎蒸成馒头,生命就此终结。”孙冰冰形象地比喻道。
在孙冰冰看来,一时的领先如同夏天的冰淇淋,早晚会融化掉。与其坐等冰淇淋融化,不如主动出击,打造一个新的“冷冻机”,源源不断地产出新的“冰淇淋”。如此一来,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天新福都能始终保持在行业内的第一梯队。
做深,做精,也做宽
2010年,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征程中,天新福再度崭露头角,其拳头产品人工神经鞘管成功上市,一举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尤其是其研发的导电仿生神经鞘管,为周围神经传导性带来了显著提升,有效改善了糖尿病并发症所引发的皮肤溃疡、坏死等情况,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截肢率,甚至让患者有了晚截肢、少截肢乃至不截肢的可能。
孙冰冰坦言,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说,液态脑膜、导电仿生神经鞘管等新产品相较于原有产品在利润率上是略显逊色的。毕竟原有产品在工艺技术和品质稳定性方面,有着过去20年人工脑膜技术的坚实支撑,已然十分成熟。而新产品尚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并且在认知层面以及医生操作层面,都需要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但一个客观现实是,医疗领域也存在价格战,当年可能营销能力强,产品就能获得高额收入,但现在大量产品的采购价格已经低到了脚脖子。未来如果没有真正的核心技术,是站不住脚,更出不了海的。”孙冰冰警示道。
不过,商业逻辑若能符合基本规律,那就必然蕴含着创新与盈利的潜力。对此,天新福明确了两个重要的发展目标:
其一,人工硬脑膜作为神经外科手术中最大的耗材,天新福在市场占有率方面位居首位,且拥有众多内部行业资源和优势。正因如此,天新福决定将这一行业做深做扎实,进一步筑高护城河。为实现这一目标,天新福制定了三个核心逻辑:一是坚持自主研发;二是担任中国区总代理,将海外优秀产品引入国内市场;三是积极寻求并购机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具有相关优势的技术或产品,实现联合发展。只要在神经外科领域深耕细作、精益求精,就能将护城河筑得更高,使竞争对手更难打入市场。
其二,以胶原蛋白这一原材料为基础,复合研发出适用于人体从头到脚各个领域应用场景的产品,涵盖脑膜、脊膜、鞘管、肌腱膜、口腔膜以及眼膜、面膜等。天新福致力于成为各领域的“膜头”,而随着产品线日益丰富,营收自然会实现持续增长。
近年来,医美领域发展迅猛,然而,在过去十几年间,具有再生功能的胶原蛋白植入剂市场一直被海外品牌垄断,导致产品价格高昂。面对这一挑战,拥有该领域技术积累的天新福团队勇于突破,成功实现了核心工艺的重大创新,彻底解决了“卡脖子”问题。不仅如此,在有效降低副作用的同时,成本也大幅降低了70%。因此,医美市场也是天新福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如今,中国人工硬脑膜的国产化率已逾90%,其中天新福的人工硬脑膜产品占据近40%的市场份额。该产品临床累计植入量已超过300万片,平均每2分钟就有一位患者因此受益,重获健康。
矢志问鼎行业标杆的雄心壮志,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开拓式创新魄力——这不仅构筑了天新福的生命价值哲学,更铸就了其破局突围的制胜密码。这家医疗科技企业的蜕变之路,正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升的标杆案例。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