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曾经接触过先进的高级文明
史书记载秦始皇可能就曾亲自接触过先进的高级文明,并留下了比较古老的原始记录。秦始皇接见的是谁呢?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呢?下面为大家奉上原文一起品读解析历史原貌。
东晋人王嘉著的《拾遗记》卷四一中曾记载道:“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沦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初开之时,瞭如亲睹。曰:“臣少时蹑虚却行,日游万里。及其老朽也,坐见天地之外事。臣国在咸池日没之所九万里,以万岁为一日。俗多阴雾,遇其晴日,则天豁然云裂,耿若江汉。则有玄龙黑凤,翻翔而下。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则碎,状如粟,一粒辉映一堂。昔炎帝始变生食,用此火也。国人今献此石。或有投其石于溪涧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名其水为焦渊。臣国去轩辕之丘十万里,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铜,铸为大鼎。臣先望其国有金火气动,奔而往视之,三鼎已成。又见冀州有异气,应有圣人生,果有庆都生尧。又见赤云入于酆镐,走而往视,果有丹雀瑞昌之符。”始皇曰:“此神人也。”弥信仙术焉。
这位“宛渠之民”究竟是何许人也?据分析当时世界上有高度发达的先进文明,称为宛渠国,而其国民用“形似螺”的“沦波舟”作为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工具水陆两用,日行万里,像极了今天人们常说的飞碟。
书中还描述了“宛渠之民”的基本样貌,“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意思是说宛渠国人身高有十丈高,用现代计量为二十多米高,从身高来看应该是超级巨人族,这一点应该给巨人族曾经存在提供了一条有力的证据;“编鸟兽之毛以蔽形”是说其国人以鸟兽之毛为衣,好比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的印第安人或玛雅或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奇装异服,或许可以理解为这些少数民族的祖先们也曾经与宛渠国人进行过友好接触的情况,因为把他们视为神人,而将神人的衣着视为神圣一直流传下来,或在某些节日以此鸟兽之毛为衣跳舞以悦神。这位“宛渠之民说自己年少时可腾云驾雾,一日可行万里,而现在已经老了,只能乘沦波舟到处观访了。
那这宛渠国到底在哪儿?宛渠国民道“臣国在咸池日没之所九万里,以万岁为一日 ”,在咸池日没之所应该理解为在咸阳城的西方,距此地九万里。而且这位宛渠国民向秦始皇介绍了宛渠国的大致情况,其国“以一万年为一天,弹指一挥间,人间已沧海桑田!”他们的国界计时与人间大不相同,以我们的世界的一万年为一天,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始皇与之语,及天地初开之时,瞭如亲睹”,因为其国人寿命很长,曾亲睹人间天地初开,所以才能做到对洪荒时代的地球“了如亲睹”。
宛渠国“俗多阴雾,遇其晴日,则天豁然云裂,耿若江汉。则有玄龙黑凤,翻翔而下”,是说宛渠车平日天气不大好,多阴雨浓雾,但一遇晴天,天空就裂出一道缝隙,犹如江汉倒挂苍穹,玄龙黑凤在飞舞欢腾。我感觉此处应该理解为海底世界更为接近,因为系上天气多变,多阴雨浓雾,传说许多接近百慕大的人所描绘附近的天气便如此,当晴天时,阳光射向海底,若人从海底向上望时,自然犹如天空裂出一道缝隙,如江汉倒挂苍穹,也是因为人在水底,水在头上自然会有此感觉,而天气好时海底各类色彩艳丽的海洋生物追逐嘻戏壮观的场面好似玄龙黑凤在飞舞欢腾。由此可见书中所载宛渠国所在并非陆地,而非常可能是在海底深处。当年秦始皇到秦皇岛求仙药,或许也能说明秦始皇知道宛渠国源自海里。
宛渠国可以不完全依赖太阳照明,到了晚上,用燃石来照明,而燃石原出产自燃山,燃山的石头都可以发出清净光明的自然之光,此处燃石或许可以理解为类似水晶但双有别于水晶的一种透明石头吧,但此石有一特点就是易碎,一捏就碎成粟米状的颗粒,但并不影响继续发光,若用于夜间照明,只需“状如粟”的一粒,便能“辉映一堂”。当年炎帝在位时,曾想教导百姓熟食,就是我国敬献的燃石,作为引火之物的。此燃石若投入溪流中,水立即沸腾翻涌,流沫几十里才能恢复,沿河岸边草木都被烧焦,因此那段溪流称之为‘焦渊’。
此国对世人十分关注,一有新的动向,哪怕“去10万里”也要“奔而往视之”。他们对当时社会生产的重大成果,也都一一“走而往视”,对“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铜,铸为大鼎”之类天下大事甚为关心,曾赶到现场考察,结果看见“三鼎已成”。 甚至圣人尧生于冀州、周文 受命,丹鸟传书之事一一见证。
因来访宛渠国民拥有令人惊叹的先进“高级飞船”,还对世界的过去他们对洪荒时代的地球“了如亲睹”,又对人世间大事了如指掌,不得不令秦始皇惊叹此为“神人也”,从此以后秦始皇便迷恋上了仙术,也就有了后来的后人徐福东渡为秦始皇求取仙药,实际是以此为名寻找宛渠国。然而历史阴差阳错,后来派了徐福去寻仙药,徐福将计就计,在得到大批物资后,一去不返而自立为王,或而成就了后来的日本文明。
如果认为这都是脑洞大开天马行空,那后来秦始皇陵的一些考古发现或许可以给以上的观点提供一定的依据。94年考古学家在秦始皇兵马俑2号俑坑内发现一批青铜剑,长度为86厘米,剑身上共有8个棱面,专家用游标卡尺测量,发现这8个的棱面的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已经出土的19把青铜剑,均是如此。这批青铜剑内部组织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他们在黄土下沉睡了二千多年,出土时依然光亮如新,锋利无比,且所有的剑都被镀上了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地球岩中含铬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熔点大约在4000度,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在两千多年以前是什么人,用什么方法将这种金属镀到剑上去的呢?
在清理1号坑时发现一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150千克的陶俑压弯了,其弯曲的程度超过了45度,当人们移开陶俑后,那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奇迹般地反弹平直,自然恢复,这简直就是当代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形态记忆合金,竟然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的士兵手里?如此先进的技术谁人传授的呢?如果我们结合《拾遗记》所说的,或许是书中所提的宛渠国人传授给他们的铸剑技术以助秦始皇一统天下。当然这些推测对有关砖家来说难以接受,总认为史书记载的都是些荒诞不经的鬼神之事,不值得研究,骨子里那种狭隘的传统观念总认为古人不可能比现代人还先进,这让他们难以接受,真的有些愚不可及啊。这篇古文被当作是“秦始皇曾经和先进文明友好接触过的证据”,秦始皇接见的究竟是什么人?或许是先进的史前文明的巨人族,也或许是远古的外星人,那这个“高度发达的宛渠国”又在哪里呢?这至今仍是未解之谜。以上所述均是个人观点,谢谢您的关注。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