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离未来最近的地方 20年前的预言正在一一成真

站在离未来最近的地方 20年前的预言正在一一成真
2024年06月14日 23:13 IT时报

看懂奔现的预言

作者/ IT时报记者王昕

编辑/ 钱立富 孙妍

编者按

信息、数据,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时代的洪流,推动着社会不断前进。

看懂这个时代,不仅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善于感悟的心。

作为产业发展、时代变迁的瞭望者、观察者和参与者,我们努力用专业知识、独立思考去诠释这个世界,将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传递给他人,从而在碰撞和融合中把握时代的脉搏。

在科技信息世界中,你我皆是探索者、求知者。《IT时报》并非那个手握水晶球的预言家,没有预知未来的神力,但它却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成为数字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如果哪篇报道碰巧先知先觉地窥探到社会和产业发展变化的一角,那只是《IT时报》立足新闻、事实、真相之后看到的模糊未来。巴菲特说过,预言下雨不算什么,建造方舟才算。

20年岁月,谁在建造方舟,他们如何创造未来?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IT时报》只是试图带领所有人一起跟上时代的脚步,一起探寻“建造方舟”的智慧,一起洞见时代浪潮的奔腾方向。

很庆幸,20年来,科技世界也许是社会变迁最迅速的一面。20年后,《IT时报》笔下的脑机接口、千兆上网、数字上海、卫星手机等预见,如今都已一一“奔现”,成了我们生活中的现实。

脑机接口

从“科幻电影”走进现实

在信息时代的洪流中,我们不仅是观察者,更是远望者,我们想用智慧之眼“看懂”每一个玄之又玄的字节。

2024年5月,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宣布,继年初首个参与该公司脑机设备植入实验的患者手术成功100天后,正式开始招募第二个接受脑机植入的患者。今年早些时候,清华大学医学院洪波教授团队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团队联合宣布,已成功完成全球首例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试验,让一位患者在四肢瘫痪15年后首次实现了“用手喝水”。

《IT时报》2008年的报道《你在想什么?电脑全知道》中,脑机接口还被略显简单地认知为“电脑和人脑的融合”。但不可否认的是,早在十多年前,人脑和电脑的互动已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层次,脑机接口让人脑可以更好地控制机械、电脑。

科普作家叶永烈则表示,一些未来生活图景用不了多久就能实现,其中就包括“脑机接口”。他说:“我们的中小学生再也不必背英语单词,也不必背历史年代,因为在人的头脑中可以安装‘外脑’记忆芯片,装进《英汉词典》《辞海》《大百科全书》,从此,学校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就行了。”

在2008年的报道中,《IT时报》关注和担忧的是,脑电波控制机器人、意识控制电脑、电脑的“自我”意识等会不会给人类带来难以预测的灾难。事实证明,此后的十几年来,类似的讨论从未停止,脑机接口在造福人类同时,潜在具备了存储记忆等可怕的潜能,颠覆人类伦理的一面将逐渐浮出水面。

千兆之城

最快“奔现”的梦想

在这个时代,通信信息基础设施的力量无与伦比,它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也是塑造人类命运的神奇之笔。

今天,中国游客无论去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不再会感叹当地的网速如何之快,相反常常会抱怨,“怎么比国内慢那么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速是中国网民“奔现”最快的梦想之一,今天的中国网络基础设施环境,世界顶级。

2010年,《IT时报》记者奔赴新加坡,进行实地探访和报道,感受到国外先进国家在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方面的领先。新加坡电信早在2001年就开始IPTV试点,而当时的上海,刚刚推出ADSL宽带。2007年,新加坡电信推出了Mio TV付费电视业务,彼时上海电信IPTV刚刚起步。

但后来,故事改写了。2016年,上海电信在国内率先启动千兆宽带建设及规模化推广计划。2018年10月24日,在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竣工的同一天,上海电信经过多年努力同样完成了一项超级工程,在实现超大规模接入网和城域网协同建设的基础上,成功对全市范围内FTTH网络升级,实现千兆光网全城覆盖,由此建成全球千兆第一城。2024年3月,上海电信落地全球首个“万兆云宽带示范小区”。

上海市民董先生尝鲜万兆云宽带,实测下载速率超9000Mbps

网速只是一个缩影,如今的中国拥有全球最“智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应用环境,无论光网还是5G,中国经验正反过来成为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取经”的有益样本。

数字上海

“畅想变现实”神奇之地

当数字城市与现实世界交织,我们站在时代的交汇点,感受着信息带来的无尽可能。

乖乖隆叮咚,如果你看过《IT时报》2010年的报道《畅想五年后的数字上海》,你会发现当时的预言,“医不愁、食安心、住智能、行便捷”几乎全部都靠谱地实现了。

三甲医院专家可以在线问诊,病患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就医;每棵菜、每粒药都有电子身份证,全部可追溯;手机遥控家电、智慧安防更是早就不稀奇了;智能汽车已经满大街跑,唯一的遗憾是,城市道路拥堵的老大难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

多位新闻界权威曾指出,见证“数字上海”的成长,正是《IT时报》作为一个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科技媒体的最大特色之所在,也许很难有一家媒体专注关注“数字上海”二十年,对于上海城市的智慧和信息化发展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数字上海”是全球最佳智慧城市实践之一,是人与城市通过技术融合的典范之一,是一家媒体关注人与城市关系的独特视角。

卫星通信

谁说8G时代才能实现

看懂产业和技术的迭代升级,不仅仅在于理解技术本身,更是洞察趋势、把握机遇的智慧。

通信,一直都是《IT时报》的第一主题词。2011年,《IT时报》已经意识到空天一体网络的迷人魅力。

空天一体网络,即将地面通信网络与卫星通信网络相结合,形成覆盖全球的、无缝衔接的通信体系。想象一下,当地震或海啸等自然灾害突然发生时,地面的通信设施很可能会受到严重破坏,导致通信中断。此时,若有空天一体网络的支持,就可以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未来手机 不惧地震》报道中,“20年后,说不定人人都能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卫星手机”的预言正在近两年来极速“奔现”,卫星直连手机引发的热潮,一度成为去年最火的互联网和产业话题之一。

随着5G、6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手机的功能和性能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卫星通信本身也正成为6G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时,《IT时报》预测,要等到“8G时代”,卫星手机才能普及化,显然这个想法太“低调”了。

如果说,“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那么《IT时报》便想做一把钝感的锤子,不断敲打着人们对于科技的认知边界。

回顾《IT时报》的二十年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份报纸,更是这个数字时代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它用文字描绘着科技的未来,用预见引领着我们的生活。在App占领我们的手机之前,《App将占领手机桌面 而不是浏览器》是《IT时报》对智能手机形态的准确判断;早在2018年,我们就看准了AI手机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而《BAT正在转变为HAT》的预测似乎仍不够准确,华为正发展成为一家独一无二的公司,它很难与其他任何一家公司简单并列,其影响力还在不断绽放……

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浏览,都是我们与《IT时报》和信息时代的一次或深或浅的对话,让我们更加明白自己的所求所想。在未来的日子里,《IT时报》还会不停地瞭望,并为我们带来更多关于信息科技的惊喜和启示。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时报 华为 东方IC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