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连夜适配千问3:中国云谷击破硅谷铁幕

巨头连夜适配千问3:中国云谷击破硅谷铁幕
2025年05月06日 21:23 夸克传媒王如晨

至少30多年来,我们从未看到过这一幕:海内外多家半导体巨头,围绕一家中国公司的软件类产品,连夜适配。

这是4月29日凌晨阿里开源的通义千问模型Qwen3.0(下称“千问3”)发布后一幕。适配方包括英伟达、高通、联发科、AMD等。

年初DeepSeek发布时,硅谷、华尔街、美国当局一片恐慌。短短几日,几家科技巨头市值蒸发几千亿美元。千问3.0虽未引发华尔街抛售,但英伟达们的集体动作,却显示出极不寻常的味道。

这是敏感时间。较早时,美国已封禁英伟达高端GPU输华,而眼前的关税博弈下,正进一步封禁该公司为中国定制的H20。英伟达如此主动,就更是渲染出一种紧迫性。

千问3.0发布,到底传递了什么信号?

看几眼千问3关键创新点,尤其性能、效率、部署成本、生态四大维度,就能明白。

先看性能。千问3多项关键评测刷新纪录,登顶全球开源模型榜首。比如,数学能力测评超越DeepSeek-R1、GPT-4,代码生成优于Grok3、DeepSeek-R1,人类偏好对齐评测领先所有开源模型。而Agent能力亦明显超越Gemini2.5-Pro、OpenAI-o1。

再看两重创新:“快慢思考”动态切换机制与混合推理架构。两者结合算力可智能分配,带来效率与精度双重革命。比如简单任务,满血版仅激活22B参数,响应速度达210 tokens/s。复杂任务仅激活全部2350亿参数的220亿,支持最长38K token链式推理,准确率提升27%。

性能屠榜,效能精算拉满,可谓“双杀”。不止如此。混合推理架构还决定了部署成本优势。而结合参数激活规模,端侧匹配更是灵活、全面。

比如,满血版部署仅需4张H20显卡,GPT4 Turbo则要H100集群。7B版保留92%性能前提下,推理成本仅为前者1/15。API调用上,百万token输入/输出成本仅为GPT4 Turbo一半。千问3有全尺寸8款模型,全面覆盖端侧到企业级应用。其中0.6B、4B、8B分别匹配树莓派、手机、汽车,32B备受企业青睐(超前代72B能力),30B MoE模型激活参数仅3B,推理能力媲美DeepSeek-R1。此外,边缘设备部署成本大降90%。

应用生态更是角逐焦点。千问3沿用Apache 2.0协议构建全球最大开源社区的同时,冲击力主要在于两点:一是支持119种语言,体会一下背后非英语的世界狂欢与语料竞争,二是工具链足够简化,Agent框架封装工具调用模板大大降低开发门槛。

截至目前,通义千问累计开源200余个模型,全球下载量超3亿次,衍生模型超10万个,已超越Llama成全球最活跃开源生态。

看得出,千问3性能、效率、成本、生态四大维度全面碾压全球开源同业

事实上,部分指标已超越新一代闭源顶流。今日(6 日)最新消息,国际权威大模型测评榜LiveBench公布了最新排名,千问3不仅斩获全球开源模型冠军,指令遵循(Instruction Following)这一关键能力指标亦超越o3 High、o4-Mini High、Gemini 2.5 pro等顶级闭源模型,位居全球第一。

硅谷玩家自尊心怎挂得住啊。连闭源一哥OpenAI亦恐受内伤。

而千问3的影响远不止模型层。它直接撬动着AI基础层核心要素GPU玩家蛋糕。英伟达想必也是郁闷的吧。

因为,一个GPU被美国如此苛严封禁的国家,短短几个月,竟然突破算力封锁,以最低成本实现最高性能、效率、精度,生态层面展示出强劲势能。

千问3简直掀了AI全链路的桌子。

当然,单卡算力上,中国仍落后不少。英伟达依旧满身荣耀。但整体算力规模,中国并不逊色。而框架层、模型层能打个平手,若结合开源生态,则已呈领先态势。这将对全球基础层能力要素产生牵引力。核心要点之一即是,本地GPU、CPU群体将获得一轮巨大的参与机会,并有望带动整个半导体产业链。

此刻,英伟达若只是观望,GPU会被快速替代,而随着千问3开源“虹吸效应”放大,那就是CUDA生态的瓦解危机了。这可是英伟达的护城河。

这恐怕才是英伟达连夜适配的真正逻辑。我们当然也看到了华为昇腾同时适配的身影。

可以这么说,继deepseek撕破硅谷一个口子后,千问3近乎全链路突破了重重铁幕,重构了一个“不可能三角”。

所谓“不可能三角”,也即硅谷尤其OpenAI信从的“性能-成本-效率”悖论三角。它们人为,性能建立在强大单卡算力不断堆叠、成本持续高企基础上,借此才能实现所谓效率。

这背离技术普惠的模式,堪称全球AI领域的暴力美学。当然也是一种残酷的丛林法则,

这法则的底层逻辑,除了将竞争者压在无法承受的成本门槛外,还有一种日益露骨的铁幕:硅谷从来不是单纯可爱的技术叙事,而是一种“技术+华尔街/市梦率+美国利益优先”的三位一体架构。

简化一下,就是“技术+美元+规则(代表政府)”,这是除军事、意识形态之外美国力量的象征。

依托这架构,全球其他国家将被钳制在AI行业底层规则之外,只能充当所谓应用场景,龟缩于价值链末梢。但凡哪个组织、国家试图建构底层核心能力,必定遭遇遏制。

多年前华为遭受打压,正在于它开始具备完整的ICT底层能力体系。deepseek年初引爆,尚未脱离英伟达GPU依赖,只是初步撕了铁幕一个口子,就很快被美国政府许多场景封杀。

千问3从全链路入手,通过四大维度突破,全面颠覆了“不可能三角”。它不仅实现技术超越,更在开源生态和全球治理层面构建起平行于硅谷“三位一体”的技术主权(算力日益自主、生态扩张得力),标志着中国AI领域已从“跟跑”走向“领跑”甚至变身规则制订者角色。

这么说,好像夸克成了一个极端民粹主义者。

不是哦。盛赞千问3,并不意味着否定硅谷。它依旧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高地之一。英伟达们实力不是虚的,科技七雄不是吹的。半导体巨头们其实都是通义千问的合作伙伴。

我们批判的是硅谷日益呈现的异化倾向:一方面很重视底层创新,另一方面被资本过度裹挟,沦为市梦率游戏。OpenAI富有竞争力,但从非营利性转型纯营利定位后,CEO奥特曼几乎成了华尔街市梦率的疯狂鼓吹者。

临时插一嘴。写下这段时,恰好看到奥特曼宣布OpenAI放弃纯营利转型消息。听来像是回归理性,实际不过妥协。他同时说,未来几年,OpenAI可能需要几万亿美元才能做到惠普。

普惠服务当然需要资本。但技术普惠并不需要堆叠单卡算力才能落地。人间烟火导向还是市梦率导向,决定着不同的生态路径。

残酷点说,千问3若没有问题与人间烟火导向,没有系统级创新,没有超越“操作系统”的开放的生态构建能力,你觉得,英伟达们会围着它连夜适配?

别做梦了。过往中国更多是应用场景有优势,少数超级应用甚至能制衡操作系统。微信与iOS、鸿蒙们的博弈便是。但AI浪潮中,微信生态不过小巫见大巫。

硅谷终是个慕强的世界。只是,经历了固化多年的全球IT、互联网格局,身处AI时代,这种“强”,不能止于单点,必须有超越“操作系统”特质的生态创新。否则根本无法破除硅谷铁幕。

如此,就能进一步体会到千问3此刻发布的意义。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是千问3?

它当然不是孤独的战士。千问3背后,有阿里云智能、阿里集团以及丰富的母国土壤。

先看看前三者。通义、阿里云、阿里集团之间既有母子血缘关系,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路闭环。

阿里云是中国唯一一家既拥有庞大公共云平台又拥有基础大模型的公司,同时也是全球唯一一家既自研大模型又坚持开源大模型道路的公司。截至目前,通义大模型是全球开源、开放程度最高的基础大模型。千问3代表着此刻全球开源大模型最高的形态。

阿里云为阿里集团、通义提供了技术底座,这是一种全栈型数字基础设施。2019年以来,阿里集团全业务已跑在阿里云上。就服务通义而言,阿里云则是土壤、孵化器、生态放大器,不仅提供训练、推理、存储、行业适配、场景协同服务,还有安全保障。

本质上,阿里集团、通义都是长在阿里云平台上的不同业态。

而通义的壮大,将不仅重构阿里集团产品与业务体系,具有巨大想象空间的千问开源大模型生态,亦必将为阿里云奠定一个较长周期的增长动能。

但它们也都是阿里集团生态版图。无论未来如何演进,如何母以子贵,阿里集团都已为它们奠定了文化力、使命力、领导力、战略指引力、资金力,并在应用场景、生态维度上提供着无法替代的支撑。

想想吴泳铭一身两兼的领导力、“用户为先,AI驱动”战略以及未来3年3800亿投资计划。可以说,阿里集团已消除了阿里云与通义后顾之忧。一个特定的周期,一家上市公司董事会能通过如此庞大的投入决策,相当不易。

落在千问视角。要看到,全球每个成功的开源生态背后,必有巨头身影。踏上这路,你必须先摒弃短期获利意图。而且,你要比其他同业承担更多打通行业底层节点障碍的责任。没有强大母体支撑,开源很难持续。

阿里集团早已是全球开源生态体系最大贡献者之一。除了通义千问,它还是Risk-V联盟与生态第一主力。而千问与Risk-V之间藏着超级互补效应。具体效应未来再分析。

老实说,这也是此刻我们对deepseek心存一丝谨慎的原因。它将“三位一体”撕开一个口子,引发华尔街恐慌。但面向全球的开源社区与生态建构上,它还得付出巨大努力。母体幻方量化固然能提供资金等支持,恐远远不够。当然,不排除deepseek未来再度展示出惊人的能量。

回到上面,继续看千问3背后另一重支撑力量。那就是丰富的母国土壤。

这也是文章标题中“中国云谷”为何露出的原因。

这里决非将通义千问3刻意拔高成宏大叙事。恰恰相反,我们认为,它的能力生成,也包括阿里云智能(总部在云谷园区)、阿里集团的发展与壮大,都离不开母国土壤这重核心要素。只是我们平素更习惯从微观与企业基本面分析罢了。

此刻露出“中国云谷”,一重逻辑在于,AI时代的生态,内涵正快速加深,外延正快速扩大。因为,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会面临重构。生态范畴经历着重新定义。

你能看到,阿里云谷园区,不是只有阿里云等阿里系企业,数量最多的其实是垂直领域的小巨人。比如迪安诊断、涂鸦智能、小影科技、艾罗能源、蓝胖子、方大云州、网营等诸多公司,预计3年内,园区培育1000家AI创企。截至目前,园区内上市公司占比达45%。

企业之外,还有政府、产业等支撑体系(比如西湖区政府成立"阿里云创新业务服务工作专班")、基础设施服务。此外,更有政府主导建设的云谷学校、西湖大学等人才基地。

俨然已是一种"龙头企业+创新生态+政府支持"的三维架构。这一架构下,云谷既是一个拥有AI基础层、模型层、应用层的AI基础设施,也是一个拥有应用场景的独立生态,更是一个“产研学商政”全面协同的“数字文明社会”,带有一种烟火气。

作为杭州AI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我们当然有理由断言,云谷生成的企业与各种竞争力要素,足可代表属于中国的架构。

事实上,当"杭州六小龙"崛起为中国乃至全球创新标杆时,已对外传递了中国科技业正在经历的创新涌现与范式跃迁。

“中国云谷”露出的另一重逻辑在于,“六小龙”的创新实践颠覆了传统的“硅谷模式",而千问3则在AI开源生态赛道进一步击破了硅谷“技术+美元+规则”三位一体的铁幕。

它们背后的体系同质同构。除了自身能力,都得益于母国土壤与科技创新的指引。

如此,与硅谷“三位一体”铁幕对应,中国云谷同样也就形成了自身的架构。

别觉得夸克在刻意渲染什么。

当川普再度执政后,美国一种趋势正愈发露骨:政府许多部门的核心岗位,已交由华尔街大佬或硅谷大佬把持,远超过往历届局面,加上川普个人复杂的角色,俨然已是“企业家/资本家治国”了。

这是大国技术权力威慑向数字统治领域的迭代升级。这一复合体系正在重塑全球秩序。

这种结构之下,硅谷的话术充满矛盾与二元性。视野开放如黄仁勋、马斯克、奥特曼们,面对中国市场召唤时,满是理性与同理心。而折转身,面对川普与美国,一瞬间,同样都是“美国优先”口吻,话锋凌厉,充满杀气。

夸克不是狭隘的民粹主义者。千问3、“中国云谷”不是为击破硅谷铁幕而生,而是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人间烟火而生。

击破硅谷铁幕,只是一种衍生品。

如果非要务虚一点,拔高意义,我倒是想说,跟所有行业一样,长达几十年的硅谷创新神话面临重构。AI时代已经来临,此刻正是时候。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