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走,有人来。
文/语冬
10月11日,麦德龙集团、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联合宣布,物美就收购麦德龙中国控股权已与麦德龙集团签订最终协议。
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团将在双方设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麦德龙继续持有20%股份。多点将成为麦德龙中国的技术合作伙伴。此外双方约定,麦德龙中国将继续以“麦德龙”品牌保持独立经营。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物美接手了乐天玛特在华北的21家门店。在此之前,乐天玛特的2家香港法人公司,以及10家华东地区法人公司,其中包括15处房产和72家门店等经营性商业资产均被利群股份收购。而物美与利群均未使用乐天玛特的商标。
半个月前,同一时间进入中国市场的家乐福也在9月27日这一天被苏宁易购完成股权收购。
不足一个月时间里,在华的三大外资零售商便有两家退出中国市场,而剩下的沃尔玛则是依靠着与京东的深度合作,得以保全。
曾经在国内市场风光无限的外资商超纷纷选择退出,其中的缘由不是一句水土不服可以说清楚的。
1995年,家乐福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吃螃蟹的人,通过大卖场的模式,收割了一波又一波中国消费者的钱包。而后,外资商超不断涌入,门还没开就有一大批人排队等候,让外资商超们 “躺着就能赚钱”。
但隐忧却从一开始便埋下了。
一方面,各大外资商超的中国市场管理团队鲜有内地人。家乐福中国区总裁一直是法国人;卜蜂莲花用的多是泰国、香港、台湾人;乐天玛特中国市场的主管和一把手都是由韩国人担任,决策也由总部制定。让并不了解本地消费习惯的“外国人”来管理中国市场上的商超,中国本地管理团队权利又很有限,外地商超就难以实现真正的本地化。
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外资商超大卖场的形式。一般来说,大卖场占地面积广,其所需要的租金、维护费用等经营支出不是小数目,加之国内对外资优惠政策的逐渐减弱,本地商超也有了与外资商超公平竞争的机会。
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来源于电商的冲击。
随着网络的便利,消费者大到家电家具小到生活日用足不出门便能通过电商体验到一站式服务。加之电商种类逐渐增多,叮咚买菜、美团买菜等社区电商的出现,消费者进入商超的需求进一步被削弱。
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18/2019年》,2018年,全国商品零售额33.8万亿元,其中网上零售额达到9万亿元。也就是说,电商成为了重要的零售途径。
此外,依托新零售理念建立起来的便利店也遍地开花,无法实现规模化、家门口化的外资商超又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于是,看不懂中国市场的外资商超只能被中国消费者所抛弃,只得狼狈退出中国市场,成为各个本地巨头的扩张棋子。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