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星河璀璨,因你点亮;大国长剑,因你铸就。《航天一线奋斗故事》专栏聚焦航天一线前端,记录实验室深夜的灯光、戈壁滩逆风的脚印、数据海中缜密推演的坚守。我们倾听“铸剑人”的故事:神剑出鞘时掌心的汗,归零攻坚中熬红的眼,老总那句“首战必胜”的铿锵,家人那句“等你回家”的温情……点滴平凡,因信仰滚烫。愿此栏目为镜,照见奋斗荣光;为火,点燃星辰豪情。以奋斗为笔,共写奋力打造“不一样的航天科工”和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新篇章!

2018年夏天,沈阳遭遇了有记录以来同期最高温“烤”验,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一连持续了六七天。
关总从工位走到窗边,尽管外面很热,他还是决定推开窗“透透气”。顷刻间,一股热浪扑面,他本能地往后“稍”了半步。

说不愁是假的。五天了,分离螺母的难题再拿不下,后续任务压力可能越来越大。新产品新场景新要求……还有很多节点“催促”着他。关总眯缝着眼,凝视窗外。
责任
1997年至今,公司研制交付了神舟飞船近20次任务的连接分离机构。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关总正带领“神舟团队”为“嫦娥”落月和返回研制关键技术——连接解锁装置。
分离螺母是“嫦娥”着陆器着陆腿压紧和解锁的关键部件,由于探测器要在“超远距离”和特殊环境下工作,叠加轻量化的需要,研制中要对薄壁件进行高精度加工,公差范围甚至还不到一根发丝直径的1/5,稍有不慎就会断裂。这个难题让团队原地踏步了好几天。
设计决定质量。作为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负责人,他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不断复盘正向设计的每个过程。他决定,再和大家碰一下。
数控加工车间,万里和工艺人员也在焦急地讨论。一旁的凯哥反复审视着那块几乎被他“看透”的加工件。尽管车间里恒温恒湿,他的工装还是被汗水湿透了。这几天,他们尝试了3种不同的方案,依旧无果。
“还有别的路径吗?”“不改变性能的前提下,这个参数还能再动吗?”关总和小航今天第二次来到车间,几个人又是一阵讨论。
“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胜算。时间再紧也不能乱,要用质量保进度!”大家相互打气。
在质量“零缺陷”、超差“零容忍”面前,没有捷径可言。材料、装夹方式、选刀、路径……他们绞尽脑汁向最优解一点点靠拢。
从深夜到黎明、再到深夜,他们不曾停歇。终于在连续攻关的第七天,这一关键工序取得突破,满足了设计要求。
底气
时节如流。距离嫦娥任务的执行越来越近,复查工作铺开。“上天的产品,没有机会倒车!”尽管有20多年的成功经验,但所有人都明白“不容有失”的分量。
“我们的产品绝不会出问题!”动员会上,当丽君坚定的声音传来,掌声随即响起。大家都知道她是个急性子,但你永远可以相信她。

12月的沈阳,夜间气温已至零下。忙碌了一天的丽君下班回家照顾孩子。晚上九点,电话响起。一批产品交付节点将至,单位本希望她明天多费心严把关,让产品“托底”。谁知她放下电话就往厂里走。
“装调是出厂前最后‘收口’的部门,我绝不允许有一点瑕疵。”经验老道的丽君,她的双手就是闸,细细“筛”过每一把锁,确保解锁动作“绝对丝滑”。
荣光
2024年6月25日13时22分,嫦娥六号轨道器与返回器在距地球表面约5000公里高度正常解锁分离。随后返回器两次再入回到地球家园。
“返回器转入开伞姿态、降落伞打开……”人们通过各类平台收看直播,不肯错过一秒精彩画面。14时07分,返回器在预定区域着陆,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圆满成功!
“喜讯”瞬间登上头条。新闻推送的铃声不绝于耳。关总这才解锁手机屏幕,看了一眼新闻。
“成功了!哎憋坏了,想看又不敢看!”小航和几个年轻的同事按捺不住激动,来和关总道喜。尽管都没有看直播,激动的泪水还是一瞬间灌满了每个人的眼角。
9月下旬,最美的时节。一号路两旁的银杏叶开始变黄。
关总接到通知,将代表团队去北京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整个单位都为之振奋!
他专门去理了发,买了一身西装。高铁上,眼前再次像过电影一样:一摞设计的底稿、一群专注的身影、一把绝对可靠的锁……
一线手记:
以质量保进度,这是笔者在采访“神舟团队”时最突出的感受。在航天领域,这句看似“既要又要”的工作要求,恰恰是几代航天人几十年来摸索出的“制胜法宝”。
如同一架天平两端:一头是航天产品必须“百万无一失”,另一头是批生产任务的交付必须“后墙不倒”,都不容有失。怎么办?天平的支点在哪里?
这支“神舟团队”给了我们答案:责任心。

读完这个故事
小伙伴们有哪些感受呢
快来跟航小科分享你的看法吧
期待您的留言、转发
欢迎提供感动您的
一线奋斗故事线索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