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又逢清明至,万物澄明正此时。今日,我们开启尘封的航天记忆库,呈现五封穿越时空的星辰家书。泛黄信笺中深藏着的,不仅是后辈对任新民院士、黄纬禄院士、梁思礼院士等先驱的深情告白,也镌刻着几代航天人环环相扣的精神传承。
我们以航天人的独特方式,在浩瀚星河间构筑追思的轨道——让这些来自发射场、实验室、测控中心的字句,带我们穿越六十八载航天征程,在字里行间触摸那些永远跳动着的,忠诚爱国、献身航天的赤子之心。
清明遥寄星河思
敬爱的任新民院士:
细雨浸润着大地,我在实验室的窗前写下这封信。雨水划过玻璃,像星辰坠落的轨迹,让我想起您曾说:“航天人的征途,是雨里藏着星火,泥泞中踏出天路。”此刻,我仿佛能透过云层,望见您为之奉献一生的那片星空。
您或许不知道,在基层科研院所的档案室里,至今还保存着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前的手稿复刻件。那些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公式旁偶尔印着几滴墨痕。听老前辈说,那是您熬夜推导时,在油灯熏黑的桌角蹭上的。没有计算机,您用算盘和计算尺将轨道误差缩减到小数点后四位;没有风洞模型,您带着团队用自行车打气筒模拟燃料加压实验。您说,科学是熬出来的,就像这颗卫星,得经得住真空的冷,也扛得起太阳的灼。
去年深冬,我和团队参与飞行试验时曾遭遇瓶颈,寒冷的戈壁滩上,数据总在临界值抖动。连续几天调试未果,我在测试仪器前啃着馒头,耳边是狂风撕扯帆布的声响。那一刻,绝望几乎要把人吞没。可当我翻开工作手册的扉页——那里贴着一张您当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照片,棉衣磨破了袖口,手里却稳稳地托着导弹模型——您眼里的光,像刺破夜空的火箭尾焰,突然点醒了我。
我们沉下心来,仔细拆解分析前面的测试过程,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原来科学最残酷也浪漫之处,在于它从不为眼泪让步,却总会向执着低头。数据达标那晚,我站在测试台旁,看北斗七星悬在头顶,忽然懂得,您当年写下的“寸心可鉴星海”是何等滚烫的誓言。
如今,新一代航天人正沿着您的足迹攀登,从“长五”托举“天问”探火,到空间站机械臂拼接出中国精度。我们依然会为0.01秒的时延争得面红耳赤,依然习惯在试验场跨年时煮一锅饺子。这些细碎的传承,或许比任何勋章都珍贵。
窗外的玉兰开了,花瓣落在试验台上,我像收到了宇宙寄来的信笺。您看,春风从未忘记把人间的故事带给星辰。而我们,正努力把您留下的那团火种锻造成照亮未来的光。
此致
敬礼
董月
写于清明前夕
一场跨越时空的应答
敬爱的黄纬禄院士:
此刻,我攥紧沾满油污的扳手,在机床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将最后一颗螺丝拧进数控铣床尾座的法兰盘上。22岁的我,掌心磨出了和您当年一样的茧。
还记得一次看纪录片时,屏幕里您正蜷在导弹舱内检修线路。此刻,午后阳光穿过窗户照在我手中的扳手上,卡死的螺栓纹丝不动,恍然间,我想到了戈壁滩上您用冻僵的手指捏着缠满胶布的电工笔,军大衣袖口蹭着舱壁结霜的管线。我在拧动扳手的瞬间,仿佛听见了50年前您拧紧螺丝时的金属摩擦声,我们像是穿过时空相遇在了同一片阳光下。
当设备报警的红光亮起,我摸着滚烫的电机外壳,忽然想起您说的“故障像暗礁,专挑夜航时浮现”。手电筒的光束扫过齿轮箱深处,一粒微小的铁屑卡在轴承间隙,像极了您当年从陀螺仪里剔出的那粒沙。在机床重新轰鸣的瞬间,我听见50年前戈壁滩的风暴与此刻车间顶棚的震颤共鸣,您军大衣上的冰碴正化作我后背的汗渍。
培训时见过的试车台在暮色中沉默矗立,如同披着月光的巨人。水泥地砖上留着焦黑的灼痕,两侧沙堆像沉默的守卫。您没摸过的碳纤维外壳上,还留着您用算盘计算出的曲线;您没见过的月球背面,正回响着您用体温焐热的陀螺仪的震颤。
车间墙上“严谨务实奉献”的标语被岁月熏得发黄,可每当试车台的声浪掠过厂区,那些字就在我们年轻的脊梁上烙下新的印记。就像您粮票背面的墨迹,早已化作我们维修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您蜷在导弹舱里的姿势,正变成我们弓身排查故障时绷紧的弧线。
黄老,此刻春夜的星河正倒映在机床的冷却液里。您看——当年您用手电筒照亮的导弹舱,此刻被数控面板的荧光映得锃亮;您用钢笔尖抵住的图纸,正在我们沾满油污的指尖延展成新的轨迹。当又一枚火箭撕裂夜幕时,请您细听那震彻云霄的轰鸣声:那是22岁的我和半个世纪前的您,用螺丝与螺栓、算珠与代码,完成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应答。
此致
敬礼
李少华
3月28日
礼义烁今古 思服结万千
敬爱的梁思礼院士:
您好!在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作为一名满怀热忱与梦想的航天工作者,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给您写下这封充满敬意的信。
您是我非常景仰的科学家,不仅仅是因为您是近代大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最小的儿子,更是因为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科学家,曾经参与了我国人造卫星和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小时候在课外读物上,我就看到过您的故事,一直梦想着能够见到您。
终于,我的愿望在2014年实现了。当时,我正在参与《陈德仁院士传记》的编纂工作,得知您和陈德仁院士曾共事之后,我们编纂小组就开始积极沟通对您进行采访的相关事宜。听说您的身体状况不太好,本来我们以为约您进行采访会比较困难,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回应——您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那是2014年4月15日上午9时30分,我们一行四人如约来到采访地点。您的大女儿梁红前来迎接我们,我看到远处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静静地站在那里,神态安详。根本不用介绍,我们就知道那是您。于是我们快步走过去,向您问好。您亲切地和我们一一握手,并表示欢迎我们的到来。梁红告诉我们,为了这次采访,已经90岁的您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写了满满几页纸。我们听到后感动万分。
采访开始后,您坐在我们面前,衣着整洁、语调徐缓、神态怡然,让我们肃然起敬。您跟我们说,您和陈院士是生死之交、老同事、好朋友。我们心想,这次来对了。采访结束后,您送给我们每人一本《一个火箭设计师的故事:梁思礼院士自述》作为留念,并在扉页上认真签上了您的名字。之后,您还盛情邀请我们去您家里坐坐。这次采访经历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让我久久难忘。
然而,两年后,可亲可敬的您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您心爱的航天事业,离开了您亲爱的战友和同事,离开了您的青年朋友们。得知噩耗的当天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眠,翻开您送给我的那本书,看着您的签名,我仿佛回到了采访您的那一天,不禁悲从中来。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您为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正如您自己所说:“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我回国后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基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天强国之列。能为此奉献一生,我感到无上自豪和光荣。”
当个人理想融入伟大事业,人生便得以永存。我坚信,祖国不会忘记您,中国航天不会忘记您,时间的洪流湮没不了您的丰功伟绩,您的名字将深深地镌刻在共和国航天事业的丰碑上,千古流芳。一代代航天事业的后来者必将永远铭记您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高歌猛进、再创辉煌。
“礼义烁今古,思服结万千。”这是当年陈德仁院士家属悼念您时题的一副挽联,首尾连起来就是“思礼千古”,谨借用此联来寄托我对您的缅怀和哀思。
此致
敬礼
刘经勇
3月31日
玉兰寄长空 缅想铸剑人
敬爱的沈忠芳前辈:
展信如晤。
伴随着清明前的风,航天大院的玉兰又开了。春风裹着花瓣簌簌飘落,像您当年在试验场撒下的图纸碎片,每一片都沾着硝烟与星光。此刻,我站在玉兰树下凝望,树梢耸立如剑、直指云霄,我不禁想起那句壮志豪言——“用竹竿捅下U-2”,那根竹竿,何尝不是一代人挺直的脊梁?
记得第一次听到“竹竿英雄”的故事时,我还没进入航天工作。从电视机中听到给您的颁奖词——“从无到有,从近到远,从长缨在手,到红旗如画”,与您隔着荧幕相望,像一场跨越时空的敬礼。当荧屏中闪回当下,万象更新之时。几个月后,在入职航天时,我忽然懂得:所谓传承,不过是让旧图纸上的墨迹,在新航程里重新沸腾。
“导弹的轨迹,是写在天空的家书”。这份隐姓埋名的浪漫,已被新时代航天青年誊写到更远的疆域。那些坚守外场的航天青年屏息凝神,仿佛听见时光齿轮的轰鸣——原来那些被岁月尘封的预言,终会在某个时空得以实现。
导弹发射的瞬间,发动机燃烧的碎屑如柳絮般纷扬。有位老工程师喃喃道:“这飘洒的,都是前辈们拆解过的风险。”是啊,前辈们将毕生心血熬成经验,沉默地托举每一次远征。就像那台永远走快15分钟的挂钟,至今仍在所有航天人的血脉里滴答作响。
暮色漫过,发射车的雷达正映着晚霞舒展,等待那出鞘一刻的震颤。当导弹发射刺破云层时,尾焰中定会蒸腾起所有未竟的蓝图。那是燃烧的银河在结晶,是理性的计算酿成的宇宙级温柔。
纸短情长,唯以星火相告:您种在少年心头的玉兰,早已开遍绵延的群山。
此致
敬礼
孙雯
写于清明
星河长明 思念如炬
敬爱的杨南生前辈:
展信佳!我是一名初出茅庐的基层航天人,刚踏入航天领域时,您的故事就像一颗启明星,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在那些努力奋斗的日子里,在一次次面对难题焦头烂额时,我每每想起您,想起您为航天事业奉献的一生,心中就充满了力量。
当年,您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投身于一穷二白的航天事业。那时候,科研条件有多艰苦,恐怕只有您和老一辈航天人最清楚。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没有完备的技术资料,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难以维持。可您和团队硬是凭借着满腔热血,靠着最原始的计算工具,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开启了固体动力的探索之路。
为攻克材料难关,您跑遍大江南北,四处调研,无数个日夜守在试验台前,眼睛里布满血丝,却从未有过一丝抱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您总是带着坚定的目光,用温暖的话语鼓励大家:“孩子们,别灰心,咱们再找找问题,一定能成功!”正是在您的带领下,中国航天第一代固体发动机横空出世,那一刻,世界都看到了中国航天的力量。
每当我在工作中遭遇挫折,我都会想起您的坚持与执着。记得有一次遇到工作难题时,我压力大到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但一想到您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都能取得成功,我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我重新梳理思路,一遍又一遍地查阅资料,向身边的前辈们虚心请教,最终成功突破了瓶颈。那一刻,我相信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如今,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固体动力技术日新月异,您的梦想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我们作为新一代航天人,一定会传承您的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也会把对您的思念化作前进的动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为航天事业发展倾尽全力。
愿您在另一个世界一切安好,那里没有科研的压力,没有尘世的纷扰,只有浩瀚星空相伴。而您的精神,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此致
敬礼
吴雨
3月31日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