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文:微短剧不能只做问题和情绪的“放大器”

人民日报刊文:微短剧不能只做问题和情绪的“放大器”
2024年11月27日 15:48 泽传媒

微短剧在当下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用户规模庞大且市场前景广阔。人民日报关注到这一新兴领域,既点明其面临的问题,如部分作品在流量驱动下格调低下、千篇一律,题材与主题开拓不足,又为其发展指明方向。提出微短剧应保持自身特色,以紧凑叙事持续吸引观众;增加作品内涵,不做问题情绪的单纯放大,而是用艺术化手段答疑抒情;还要丰富创作素材与手法,打破单一性。这不仅有助于微短剧自身精品化发展,克服成长烦恼,更能塑造新型文化业态,激发文化产业创新活力,使其在文化传播、价值传递等方面发挥更大效能,为其在未来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奠定坚实基础,值得行业从业者与广大受众深入思考与关注。

“微短剧之热,竟超外卖之需。”据中国网络视听协会近期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以下简称《白皮书》)所示:截至 2024 年 6 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 5.76 亿人,在整体网民中占比达 52.4%,已然超越网络外卖、网络文学以及网约车的用户数量,于数字生活榜单之上迅猛攀升,名列前茅。

其中提到,微短剧的爆火,乃是观众与创作者携手铸就。最初,数以亿计网民以指尖滑动,为短视频带来如潮水般“滔天流量”。再是微短剧几分钟、多反转、强情绪的呈现形式,实时嵌入用户碎片化时间,满足快速获得审美愉悦的需要。由此,微短剧逐渐覆盖老中青各年龄层,成为人们指尖上的“精神食粮”。

文章强调,与普通短视频不同,微短剧不是生活的“复制粘贴”,“造梦”是它吸引观众的法宝。无论青年成长、老年生活,还是创业故事、婆媳关系,每个用户都能从中看见自己,看见生活的可能。

通过《白皮书》数据。今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0%;在海外,来自中国的微短剧应用,包揽同类别下载量前三,为中国文娱产品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作为新生事物,微短剧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这种快速“拔节”也带来“成长的烦恼”。

从文章中看,我们期待微短剧在创新与规范中迈向精品之路

微短剧作为新兴的文艺形态,在互联网时代异军突起,其发展态势迅猛,已深度融入大众的数字生活。然而,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微短剧也面临着品质参差不齐、内容同质化等成长的烦恼。欲行长远,微短剧须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走精品化创作之路。

微短剧的特色是其立身之本。“短平快”的节奏、简洁明快的叙事、强烈的情感冲击,构成了微短剧独特的艺术魅力。文章提到了诸如“6 秒原则”等创作手法,以极简之笔勾勒出精彩故事,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获得强烈的视听体验,这些特色应予以坚守与发扬。精品化并非简单地拉长时长或改变画幅比例,而是要在保留微短剧精髓的同时,对内容进行深耕细作

增加作品的思想深度与文化内涵是微短剧精品化的核心要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的注意力愈发珍贵,微短剧虽能以情感共鸣迅速吸引观众,但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情绪渲染,而应成为问题的剖析者与情感的升华者。通过艺术化的表达,为观众提供有价值的思考与精神滋养,传递正能量与人文关怀。近期涌现的一批佳作,如《我的归途有风》等,正是通过深度挖掘内涵,在展现地域文化与人文精神方面独树一帜,收获了广泛好评,为微短剧的内涵式发展树立了标杆。

再者,微短剧创作应避免题材与手法的单一化,保持丰富性与多元性。同质化的内容极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唯有不断拓展素材库,探索多元叙事与表现手法,方能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从都市生活到历史传奇,从科幻奇幻到乡村田园,丰富的题材与创新的手法将为微短剧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微短剧的兴起,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也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随着编剧人才扶持、人工智能赋能、IP 培育运营等一系列产业支持措施的落地实施,微短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观众的陪伴与市场的洗礼下,微短剧有望从青涩走向成熟,在文化产业的大舞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新时代文化创新与传播的重要力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